口袋公园老幼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ovenor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年之前,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就表达了让“老有所依”“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老人和孩子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都需要特别的关爱与扶持。在口袋公园设计的实践中,同时考虑老人和儿童的心理、生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不仅能方便带孩子的老人更好地进行户外活动,更能促进老幼群体之间的代际交流。通过调研和分析口袋公园的使用现状,总结出老幼共享户外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老幼共享;口袋公园
  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将近1.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2016年初,在国家开始全面推行 “二孩”政策后,我国大多数家庭结构逐渐变成“421”和“422”的形式。养老、托幼可以说已经成为两大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表明,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孩子的老年人比例高达 66.47%,隔代看护现象愈发明显,老年人正成为“带娃主力军”。可见,“老幼互助”是解决这两大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包容性设计视角出发,即不论每个人的年龄、能力状况如何都可以被吸引和使用产品与环境[1],探究老幼户外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希望为口袋公园的包容性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老幼群体对口袋公园的使用状况
  口袋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呈斑点型分布的小型绿地,具有交通方便、建造成本较低的特点。它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习惯和不同时间造访的使用者,包括周边居民或途经此地的人群等,其中老人和儿童是使用率较最高的人群。老幼群体受生理机能的限制,出行范围较小,一般会选择距离较近、通达度高的口袋公园。
  (一)区域类型划分
  (二)使用时间段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都会有老幼活动群体在此活动。根据一年中季节气温的不同,活动高峰期会有所变化,秋冬为上午十点和下午五点左右,春夏为上午十一点和晚上七点半左右。活动高峰期通常为未上学儿童的户外玩耍时间和已上学儿童的放学及吃饭前后,周内使用时间约为1—2小时,周末约为2—3小时。
  (三)活动类型
  二、口袋公园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不当,功能不合理
  首先,部分口袋公园布局不当,功能不合理,导致使用率较低。或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儿童年龄较小且好动,容易进入非专门规划的活动空间或人群密集的危险区域玩耍。其次,因集体公共活动场所的缺失,看护小孩的老人难免会占用公共的交通空间,或对路过以及需要进行其他集体活动的社区居民造成不便。
  (二)数量不足,设施不够完备
  大多数口袋公园往往只会设置成人健身设施和座椅,并未考虑儿童的需求,儿童只能在老年人的辅助下使用健身设施,甚至会将斜坡当作滑梯使用,卫生和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在设施数量难以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会自发添置桌椅,儿童会自带活动设备,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诸多隐患。
  (三)包容性差,缺乏人性化设计
  大多数口袋公园的座椅都有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且缺少扶手,老人和小孩起坐困难,难以同时满足老幼的需求。地面多为硬质水泥地,设施材质多为金属或木塑复合材,舒适性较差,冬天尤为冰冷。部分口袋公园台阶较多,并未考虑到推车老人的出行问题,婴儿车需自行抬上台阶,给本就体力较差的老年人造成更大的出行障碍。
  (四)空间功能单一,缺乏互动空间设计
  受场地实际条件的限制,一个口袋公园并不能且不适合容纳全部功能。以老年人或以幼儿为主的口袋公园往往会分开设置,距离较远,联系性不强,时常产生老人为看护小孩只能站在一旁的尴尬局面,且缺少趣味性和互动性,无法增进老幼群体之间的交流。
  三、口袋公园老幼共享空间设计思路
  (一)安全性和通达性
  安全是老幼群体在进行户外活动时的首要要求,在选址、设施、道路布局、地面铺装等方面都应格外注意,优先考虑安全性问题。一般情况下,选址应使得周围四个街区范围内的使用者可以不用穿越主要街道就能到达,并且要位于潜在使用者密集的地点,比如高密度居住区、活动中心、商店及交通枢纽附近。另外,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安全防护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在防滑防水地面、友好采光曲面、水景限深限高、安全防护用材等方面严格把控景观设计的各个细节。如对运动器械进行合理规划排布,设置休闲长凳对场地进行围合,让机动车不可随意进入;尽量采用降噪设施,设置塑胶、草坪、沙坑等软质地面,提高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对场地和车行道的坡度问题进行无障碍处理,使儿童推车、轮椅、老幼群体可顺利进入场地;搭建竹钢廊架,冬天挡风,夏天遮阳,为老幼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地。
  (二)功能性和共享性
  口袋公园面积较小,所以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要兼具观赏性和功能性,形式也应丰富多样。在服务老年人方面,根据活动种类不同,如打牌、遛狗、曲艺等,可在旁增设多功能设施。在锻炼设施、桌椅及其他休闲空间要适当设置放包挂包的位置,方便带孩子的老人放置繁杂的育儿物品。在服务儿童方面,可增设动感体验设施,如秋千、滑梯、攀爬架、跷跷板、平衡木等。关键要保证设施的多样性和难易程度的分级,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需求。同时,根据不同的看护距离设置不同朝向和远近的座椅,使老年人可选择坐在阳光下或在阴凉处看护小孩。用于儿童骑车的硬质道路可设计为环形,使其可在老人四周环绕。口袋公园要功能多样,分区合理,包括休憩区、交流区、锻炼区等,要增强老幼群体的空间参与感,设计共享性器械,使老人在看护小孩子的同时,也能在旁锻炼、娱乐,共同享受美好的时光[2]。
  (三)舒适性和人性化
  舒适性是要在满足使用数量的同时,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要设置足够且人性化的设施设备,如直饮水器、照明设施、垃圾桶以及有育儿空间的卫生间等。尽量简化实际使用方式,避免使用不合理的设施材料、高度、尺度和比例。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对于休憩座椅有不同需求,可将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相结合,设计出高低不同、材质不同的复合型功能桌椅。如在所有座椅前都设置一个低矮的可活动木质搁脚板,使得老幼通用。要有不同的高程变化和各种私密、半私密空间,供小群体进行社交活动[3]。此外,考虑到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不同功能场所要分布均匀,易于到达。道路也要同时考虑老人追求平稳和儿童热衷探索的心理,如将直线与曲线有机融合,灵活生动。
  (四)互动性和趣味性
  户外活动空间属于公共空间,多元化的融合与共享是活力的源泉。在规划上,要融合功能、安全、趣味、互动、体验于一体,各个区域合理连接,实现动静区结合、私密开放区结合。布局方式根据不同的看护距离和方式,尽可能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增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相互交流,赋予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趣的空间滋养着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和谐而生动的空间色彩和装置设计,可调动老幼群体的多重感官,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使他们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充满趣味和艺术性的户外活动设施是提高互动性的重中之重,能够吸引老幼群体驻足观看玩耍,彼此间也能产生互动行为。
  (五)寓教于乐和科教性
  在美观、有现代设计感、有文化感的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老年人和儿童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同时,在空间中融入地域性的历史传统文化元素,儿童不仅能获得对空间美感的视觉感受,通过老人生动且耐心的讲解和相互交流,也能学习到当地历史和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加深老幼之间的感情。如结合廊架设计展示橱窗,放置附近社区老人和儿童的书法、字画作品等,使他们更加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形成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老幼群体对大自然都有一种强烈的向往,因此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应考虑其疗愈性和变化性,结合座椅、水景等,刺激老幼群体嗅觉、听觉、触觉及视觉感知,舒缓情绪,烘托氛围。同时也可打造种植空间,设置自然果园或花园,让老人与儿童一起劳作。老人可以重温土地的温暖,传授给孩子知识和经验。孩子可以体验到采摘和种植的乐趣,懂得果实的来之不易,无形中也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亲近自然。
  参考文献:
  [1]魏菲宇,戈晓宇,李运远.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5(4):102-104.
  [2]张文英,冯希亮.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2(10):30-35.
  [3]郑馨,邓蕾.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关联性初探[J].绿色环保建材,2018(3):105.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社区日托型养老服务中心,以家庭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上门服务或日托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护、康复护理、休闲娱乐服务、家政服务等。这种养老服务使老年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社区、家庭,真正实现了家庭养老,并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关键词:社区日托养老服务;日间照护;就地养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平台专项)“徐州市社区既有建筑改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在文化与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居家养老成为人们养老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众多老旧社区空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缺乏人性化设施,而大量老年人生活在老旧社区,因此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成为需认真思考的问题。适合老年人的空间应承担着交流、活动、休憩等功能,并且对于老年人来讲,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安全的、人性化的场所。针对老旧社区中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问题进行适老化设计,有利于营
期刊
作者简介:   何胜琪,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江金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安晟岚,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郭竞,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