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到底有什么不同?假如还没办法说清楚这一点,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可能会面临麻烦。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差异化的问题。这意味着你得有清晰的目标、形象和能力(产品)。你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生活方式上做文章,它取决于人们怎么活动,有什么样的兴趣和观点。在过去,研究这一点很简单,品牌就去看自己定位的人群到底更关心钱还是时间,假如是前者,就学习沃尔玛模式节省成本,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假如是后者,可能要在如何提供便利性上花点时间。
但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那么简单了,新一代的消费者更在意一种态度和价值观。本期封面故事讲了一个贩“贱”的故事。当麦当劳对着你喊“约不”,味全在广告里让舞姬舔瓶盖然后说“放开酸奶,让我来”,网络社区里到处飘起一串“23333333”,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贱兮兮的神经病”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一些年轻人互相褒奖的说法,他们可不像其父辈那么严肃,但嘻嘻哈哈的背后却可能是他们找不同的一种方式,就像本人也是其中一员的记者牙韩翔定义的: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自我表达,渴望得到关注,对主流和层级不屑,这才表现得“贱”。
品牌可能跟父辈面临同样的麻烦,新一代人“叛逆”得不想听你的正面说教。80后主打的“奋斗”标签,及类似耐克借刘翔退役打造的那一类热血广告,再难打动90后的心了。这让W、Junct、LXU这些可能并不知名的本土小型创意代理公司获得了“暂时还看不懂这一切”的大公司的广告单,也让类似B站、Fork这一类应用火起来。我们其实并不想贴年龄标签,但就像我们在《今年的毕业生》一文中指出的,商业社会必须关注中国这些具有典型“独生代”特征的群体。
营销者向来喜欢年轻人,因为他们是时尚、娱乐和观念的传递者,更现实的意义在于,他们将在未来的多年成为常客。
你会发现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推崇。我们不是第一次发现大众品牌走小众路线了,比如本刊以前操作过的《卖萌》和《制造小清新》选题都是在此方向上的观察。亚文化对消费者的购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同亚文化族群之间表现出的是不同的行为和消费习惯。
不过,聪明的营销者可能需要对亚文化保持一定的冷静。在目标顾客的头脑中有一副画像,每一个tag都显示了你与竞争对手的不同,这是你带给用户的体验,你现有的设计、产品风格、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也都活在这个世界里。急于奔向某一种准流行文化可能会削弱你本来的形象,从而影响原有顾客的购买,在这方面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就是李宁。
我在本期炫公司里读到这样一句话:“Facebook这个品牌已经趋于老化。”一个成立刚刚10年的品牌已经被认为老了,对比对象当然是新崛起的一代富有活力的硅谷公司们。技术的快速迭代必然会作用于文化和思维,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沉淀,就惨遭淘汰了。品牌和消费者都在匆匆做出选择,要留下点痕迹,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同。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差异化的问题。这意味着你得有清晰的目标、形象和能力(产品)。你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生活方式上做文章,它取决于人们怎么活动,有什么样的兴趣和观点。在过去,研究这一点很简单,品牌就去看自己定位的人群到底更关心钱还是时间,假如是前者,就学习沃尔玛模式节省成本,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假如是后者,可能要在如何提供便利性上花点时间。
但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那么简单了,新一代的消费者更在意一种态度和价值观。本期封面故事讲了一个贩“贱”的故事。当麦当劳对着你喊“约不”,味全在广告里让舞姬舔瓶盖然后说“放开酸奶,让我来”,网络社区里到处飘起一串“23333333”,你知道他们在干嘛吗?
“贱兮兮的神经病”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一些年轻人互相褒奖的说法,他们可不像其父辈那么严肃,但嘻嘻哈哈的背后却可能是他们找不同的一种方式,就像本人也是其中一员的记者牙韩翔定义的: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自我表达,渴望得到关注,对主流和层级不屑,这才表现得“贱”。
品牌可能跟父辈面临同样的麻烦,新一代人“叛逆”得不想听你的正面说教。80后主打的“奋斗”标签,及类似耐克借刘翔退役打造的那一类热血广告,再难打动90后的心了。这让W、Junct、LXU这些可能并不知名的本土小型创意代理公司获得了“暂时还看不懂这一切”的大公司的广告单,也让类似B站、Fork这一类应用火起来。我们其实并不想贴年龄标签,但就像我们在《今年的毕业生》一文中指出的,商业社会必须关注中国这些具有典型“独生代”特征的群体。
营销者向来喜欢年轻人,因为他们是时尚、娱乐和观念的传递者,更现实的意义在于,他们将在未来的多年成为常客。
你会发现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推崇。我们不是第一次发现大众品牌走小众路线了,比如本刊以前操作过的《卖萌》和《制造小清新》选题都是在此方向上的观察。亚文化对消费者的购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同亚文化族群之间表现出的是不同的行为和消费习惯。
不过,聪明的营销者可能需要对亚文化保持一定的冷静。在目标顾客的头脑中有一副画像,每一个tag都显示了你与竞争对手的不同,这是你带给用户的体验,你现有的设计、产品风格、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也都活在这个世界里。急于奔向某一种准流行文化可能会削弱你本来的形象,从而影响原有顾客的购买,在这方面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就是李宁。
我在本期炫公司里读到这样一句话:“Facebook这个品牌已经趋于老化。”一个成立刚刚10年的品牌已经被认为老了,对比对象当然是新崛起的一代富有活力的硅谷公司们。技术的快速迭代必然会作用于文化和思维,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沉淀,就惨遭淘汰了。品牌和消费者都在匆匆做出选择,要留下点痕迹,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