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伴随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疫情的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比往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研究当前形势下如何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对于做好“六稳”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目前,促进内需来拉动消费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经济学界的普遍认识,高校毕业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我国现有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数量十分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他们毕业后渴望就业,获得劳动报酬,进而安家置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有了就业,就意味着有了收入,而有了收入,就必然产生消费,尤其是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其消费动力更足,消费品质更高。如果能够稳住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就能够基本确保国内消费市场的长期稳定,并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以来,稳就业始终居于“六稳”之首。根据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所披露的信息进行测算,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有1300万左右,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1100万左右,其中,大学生群体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的85%左右。不难看出,稳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饭碗”就基本稳住了全国就业工作的基本盘,就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其他就业群体创造“饭碗”赢得时间和空间。
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实现了经济“开源”或是开启了经济“节流”。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期望值是与学历直接挂钩的。如果不能為高校毕业生这个具备高水平人力资本的群体提供有效足够的岗位需求,则容易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堰塞湖”,进而引发更加复杂的社会情绪和不稳定因素。
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高校毕业生作为增量进入劳动力市场都是相对困难的,特别是在外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风险的情况下。在企业招聘意愿有所下降,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的背景下,就业的供求矛盾愈发凸显。
根据“奥肯定律”,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快,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人口就业。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韧性较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但是,全球经济的联动还是难免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影响。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外部扰动是当前做好大学生稳就业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目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然受限。其中,大型企业更多采用调整和缩减业务的保守经营策略。而中小企业本身生存压力较大,资金流相对脆弱。这就造成了用人需求在短期内受到冲击。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虽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增加了招聘需求,但往往是应急岗位,也导致了结构性岗位供需矛盾。高校毕业生求职通常都会提前准备,考虑职业的长期发展,这种供需结构上的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律,校招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招聘环节,也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机遇”。然而,当下用人单位校园宣传和现场招聘受限,实地考察、面试等招聘的关键环节也受到了影响,越来越多采用线上招聘的模式。这就使得供需双方熟悉的传统招聘求职模式和场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都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行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本质,是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决定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政府层面:供需两端发力,加强政策引导
要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在就业领域的调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需要在就业岗位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供给端,首先要保存量。加大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信贷融资等政策的力度,帮助暂时在生产经营上遇到困难的用人单位降低成本,稳住经营,减少裁员,维持现有岗位。其次要拓增量。加强就业影响评估,在就业带动力强、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域加大投资,持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需求端,压实中央已明确的增加研究生招生、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应征入伍和扩大见习等政策的宣传和推进,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合理分流。同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支持,持续优化国内就业创业环境,使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能够更好地匹配。
高校层面:坚持多管齐下,提升工作成效
对于高校来说,第一,要抓紧搭建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平台。应当组织有相似需求或具备相似特点的高校,组建就业联盟或者就业工作共同体。依托于教育部“24365”等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共享就业信息,共同开发就业市场和扩展就业渠道,进而共享优质资源,优化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的优长与合力。第二,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要结合就业形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判,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以及专业需求,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对家庭困难、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帮扶。第三,要深入开发校友资源。校友是最优质的“社会资本”。应加强与校友所在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邀请优秀校友协助开展就业相关云端讲座等交流活动,鼓励动员毕业生到校友所在企业工作,努力抢占就业先机。 用人单位层面:抵御短期冲击,谋划长期发展
企业稳才能保证就业稳。对于用人单位来讲,要善于抓住危中之机,在新形势下稳步发展,求新求变。
首先,用好用足政策支持。一段时间以来,政策组合拳接踵而至,从减税降费到加大金融支持,甚至提高财政赤字率为经济输入流动性。对用人单位而言,一定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对冲风险,力争将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努力挖掘发展空间。目前看,平台经济,云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速度迅猛,用人单位应主动思变求变,对自身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培育新的发展增长极。 最后,下大力气吸引人才。经济和市场的竞争,归根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虽然我国劳动力总量出现了拐点,但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用工需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必然会在未来人口紅利向新一轮人才红利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个人层面:抢抓就业机会,调整就业观念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做好长、短期职业规划,全力获取就业信息,挖掘就业渠道,提升求职的精度与广度。
1.要在政策中发现机会。目前,国家大幅增加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生、参军入伍、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和基层服务的学习、进修以及工作机会,各城市也出台了大量人才引进文件,这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选项。
2.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必须积极主动去适应传统校园招聘向网络招聘、远程招聘新模式的转变。加强自身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适应岗位能力,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要抓紧调整就业观念。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带来大批的新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知群体,应尽快打破思维局限,在灵活就业、新产业就业、新业态就业和自主创业等领域不断发掘新机遇。
结 语
在国家推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历史背景下,在面对毕业生人数迭创历史新高、经济转型稳步推进和短期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的现实情况下,需要特别关注并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找好短期应急策略和长期稳定战略的平衡,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进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
[本文系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325JY)、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412018JC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