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当代文学巨匠托妮•莫里森一直以振兴黑人文化,争取民族话语权为己任,并为塑造积极的黑人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主要通过对莫里森两部代表作的解读,探讨莫里森运用非洲传统宗教重塑黑人文化,颠覆白人圣经文化,对抗白人文化霸权,塑造健康的黑人思想启示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非洲传统宗教;黑人文化建构;文化颠覆
【中图号】I1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228-01
宗教既是慰藉心灵的力量,也是统治者的政治工具。而基督教是西方殖民者压迫黑人的精神鸦片。在美国殖民早期“清教和英国国教的牧师们把黑人转化为基督教徒的主要兴趣在于把他们变成温驯、诚实、好使唤的仆人”。面对白人的文化压迫,黑人作家要承担起重塑黑人文化的使命。正如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法农所说,“黑人只是在他们受白人统治之后才这样黑的,当它们决定显示文化,为文化做事时,他们发觉历史给他们强制性地限定一个明确的地盘,历史给他们指一条明确的道路,他们必须显示一种黑色的文化”。
首先,莫里森通过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建构黑人文化。自然给予痛苦、孤独的心灵以慰藉。小说赋予自然以灵性体现了非洲传统宗教中的万物有灵论。爱德华•泰勒从意为灵魂的拉丁字(anima)衍生出万物有灵论(animalism)一词。万物有灵论认为“太阳、星辰、风暴、河流、岩石、树可能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因此人们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祈求这些有灵性的物体庇佑”。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宠儿》中黑人宗教仪式在“林间空地”举行。奴隶们伤痕累累的心灵在树林里接受洗礼。同样,在《所罗门之歌》(以下简称《所》)里,大自然对主人公“奶人”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奶人原来自私自利,玩世不恭,对别人的态度是“我对你的痛苦没有责任;我可以和你同甘,但不能和你共苦”。南方的“寻金之旅”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奶人“能够清晰地眼前什么是正确之前,他必须和自然界重新联系起来。奶人对自己身边的社群、文化和自然界的意识觉醒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自私”。正是大自然净化了奶人的灵魂,为他领悟祖先智慧打下基础。
其次,莫里森通过非洲传统宗教的生死观再造黑人文化。《宠儿》开篇第一句“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这个怨灵就是宠儿。这个形象可以在非洲传统宗教里找到依据:“西非宗教认为肉体死后,人的灵魂活着,而因为它不再呆在‘肉身’里,它的力量会增强。如果人在斗争中死去或者非正常死亡,他们的灵魂可能会引起对人的破坏”。驱赶宠儿也表现了非洲传统宗教。保罗•D刚来到124号时,碰上宠儿在兴风作浪,他举起桌子四处乱砸,朝看不见的鬼尖叫,直到“地震”减弱直至平息下来。非洲人认为,有些鬼能给人带来祸害,人们要尽心竭力区抚慰它们,或用呼喊、敲击和侮辱的办法驱赶它们。
另外,莫里森通过非洲族裔的祖先崇拜重塑黑人文化。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祖先的存在。他们是某种永恒的人,他们和小说人物的关系是给与他们仁爱、引导和保护,并提供某种智慧”。彼拉多的父亲,彼拉多和贝比•萨格斯都起到祖先的作用。在《所》里,彼拉多父亲的灵魂就是她的精神导师。父亲亡灵是在彼拉多戴上妈妈留下的小铜盒制成的耳坠之后开始出现在她面前的。《灵魂的闪现》(Flash of the Spirit)一书把非洲文化和非裔美国黑人文化联系起来。书中说道,在西非社会,光亮被认为可以吸引祖先的灵魂,也可以验证时间的存在。(现在在美国南部的非洲黑人仍在制作瓶子树—在光秃的树枝梢头挂上颜色不同的瓶子来把祖先请回家。)
彼拉多继承并传递着祖先文化。莫里森在《根》里说彼拉多起着奶人祖先的作用,就是在她的指引下,奶人才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人性的人。奶人所能接触到的祖先历史文化都来自于彼拉多。正是她激发了奶人对黑人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她唱的“所罗门之歌”,为他日后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作了良好铺垫。随着奶人的南方寻金之旅变成寻根之路,他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萌发。当他把“所罗门之歌”的各个片断连起来时,他终于获得了解开自己家族史的金钥匙。
在莫里森小说里,“祖先形象的存在或缺失决定着小说人物的成败与幸福”。如《柏油娃》中的雅丹。作为一个文化孤儿,她无法接收到祖先的智慧。因此,尽管她在事业极为成功,却无法得到其他黑人的承认和尊敬,而自我意识也总是处于不确定地迷茫当中。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和身份的迷茫。美国社会里有不少和雅丹式的文化孤儿,因此莫里森的文化重塑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莫里森对西方经典的运用游刃有余,并在对经典的改写、仿写中掌握文化观察与文化阐释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对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消解。这从她小说对圣经文化的改写和戏仿可见一斑。莫里森用反讽的方式对圣经文化进行颠覆。首先从小说人物的名字看。莫里森小说中很多人名取自《圣经》。典型的例子是《所》中的彼拉多。在《圣經》里,彼拉多(Pilate)是杀害耶稣的罗马总督,但是莫里森却把彼拉多塑造成一个道德核心人物,一个拥有伟大心灵的黑人妇女。莫里森解释道“我用这些名字来表现《圣经》对黑人生活的影响,他们将之改变来为己所用的智慧和对它的畏惧并存”。
美国殖民早期,欧洲殖民者完全垄断《圣经》的解释权,把它作为剥削黑人的“神圣”依据,并从中得出黑人生来应该为白人奴役的谬论。随着时间流逝,黑人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比如废奴时期流行的奴隶叙述的特征之一就是基督教价值观,这或许也是为了获得白人废奴主义者的支持,“但是所有的叙事者总是总是小心地把‘真正的’基督教和奴隶主用以定义他们的宗教区分开来”。黑人从来没有在白人文化殖民下屈服,黑人文化也在受压迫的夹缝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发展。莫里森实际上是把黑人对白人基督教的颠覆再现于她的文本。另外,莫里森还通过褒扬一度被白人文化破坏和边缘化的黑人宗教来颠覆白人基督教文化。以黑人的真实体验为依据,塑造有利于黑人思想健康的启示。
对于相信宗教的人来说,“宗教为人类无休无止的生命的痛苦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安慰的源泉,这种安慰终生伴随着人们”。因此,宗教文化的建构对于黑人健康的心理建构极其重要。莫里森以她唯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同胞们的心灵关怀。
参考文献
[1]弗朗兹•法农(法).万冰,译.全世界受苦的人[M].译林出版社,2005:144
[2]杰弗里•帕林德(英).非洲传统宗教,张志强译,商务印刷馆,1999:17
[3]托妮•莫里森.胡允恒,译.所罗门之歌[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363
[4]Middleton, David L.edt.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C].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123,218,126,221.
[5]Bell, Bernard W•.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 Its Folk Roots and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64,86.
[6]托马斯•勒克莱尔.“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4,(1)
【关键词】非洲传统宗教;黑人文化建构;文化颠覆
【中图号】I1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228-01
宗教既是慰藉心灵的力量,也是统治者的政治工具。而基督教是西方殖民者压迫黑人的精神鸦片。在美国殖民早期“清教和英国国教的牧师们把黑人转化为基督教徒的主要兴趣在于把他们变成温驯、诚实、好使唤的仆人”。面对白人的文化压迫,黑人作家要承担起重塑黑人文化的使命。正如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法农所说,“黑人只是在他们受白人统治之后才这样黑的,当它们决定显示文化,为文化做事时,他们发觉历史给他们强制性地限定一个明确的地盘,历史给他们指一条明确的道路,他们必须显示一种黑色的文化”。
首先,莫里森通过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建构黑人文化。自然给予痛苦、孤独的心灵以慰藉。小说赋予自然以灵性体现了非洲传统宗教中的万物有灵论。爱德华•泰勒从意为灵魂的拉丁字(anima)衍生出万物有灵论(animalism)一词。万物有灵论认为“太阳、星辰、风暴、河流、岩石、树可能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因此人们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祈求这些有灵性的物体庇佑”。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宠儿》中黑人宗教仪式在“林间空地”举行。奴隶们伤痕累累的心灵在树林里接受洗礼。同样,在《所罗门之歌》(以下简称《所》)里,大自然对主人公“奶人”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奶人原来自私自利,玩世不恭,对别人的态度是“我对你的痛苦没有责任;我可以和你同甘,但不能和你共苦”。南方的“寻金之旅”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奶人“能够清晰地眼前什么是正确之前,他必须和自然界重新联系起来。奶人对自己身边的社群、文化和自然界的意识觉醒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自私”。正是大自然净化了奶人的灵魂,为他领悟祖先智慧打下基础。
其次,莫里森通过非洲传统宗教的生死观再造黑人文化。《宠儿》开篇第一句“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这个怨灵就是宠儿。这个形象可以在非洲传统宗教里找到依据:“西非宗教认为肉体死后,人的灵魂活着,而因为它不再呆在‘肉身’里,它的力量会增强。如果人在斗争中死去或者非正常死亡,他们的灵魂可能会引起对人的破坏”。驱赶宠儿也表现了非洲传统宗教。保罗•D刚来到124号时,碰上宠儿在兴风作浪,他举起桌子四处乱砸,朝看不见的鬼尖叫,直到“地震”减弱直至平息下来。非洲人认为,有些鬼能给人带来祸害,人们要尽心竭力区抚慰它们,或用呼喊、敲击和侮辱的办法驱赶它们。
另外,莫里森通过非洲族裔的祖先崇拜重塑黑人文化。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祖先的存在。他们是某种永恒的人,他们和小说人物的关系是给与他们仁爱、引导和保护,并提供某种智慧”。彼拉多的父亲,彼拉多和贝比•萨格斯都起到祖先的作用。在《所》里,彼拉多父亲的灵魂就是她的精神导师。父亲亡灵是在彼拉多戴上妈妈留下的小铜盒制成的耳坠之后开始出现在她面前的。《灵魂的闪现》(Flash of the Spirit)一书把非洲文化和非裔美国黑人文化联系起来。书中说道,在西非社会,光亮被认为可以吸引祖先的灵魂,也可以验证时间的存在。(现在在美国南部的非洲黑人仍在制作瓶子树—在光秃的树枝梢头挂上颜色不同的瓶子来把祖先请回家。)
彼拉多继承并传递着祖先文化。莫里森在《根》里说彼拉多起着奶人祖先的作用,就是在她的指引下,奶人才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人性的人。奶人所能接触到的祖先历史文化都来自于彼拉多。正是她激发了奶人对黑人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她唱的“所罗门之歌”,为他日后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作了良好铺垫。随着奶人的南方寻金之旅变成寻根之路,他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萌发。当他把“所罗门之歌”的各个片断连起来时,他终于获得了解开自己家族史的金钥匙。
在莫里森小说里,“祖先形象的存在或缺失决定着小说人物的成败与幸福”。如《柏油娃》中的雅丹。作为一个文化孤儿,她无法接收到祖先的智慧。因此,尽管她在事业极为成功,却无法得到其他黑人的承认和尊敬,而自我意识也总是处于不确定地迷茫当中。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和身份的迷茫。美国社会里有不少和雅丹式的文化孤儿,因此莫里森的文化重塑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莫里森对西方经典的运用游刃有余,并在对经典的改写、仿写中掌握文化观察与文化阐释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对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消解。这从她小说对圣经文化的改写和戏仿可见一斑。莫里森用反讽的方式对圣经文化进行颠覆。首先从小说人物的名字看。莫里森小说中很多人名取自《圣经》。典型的例子是《所》中的彼拉多。在《圣經》里,彼拉多(Pilate)是杀害耶稣的罗马总督,但是莫里森却把彼拉多塑造成一个道德核心人物,一个拥有伟大心灵的黑人妇女。莫里森解释道“我用这些名字来表现《圣经》对黑人生活的影响,他们将之改变来为己所用的智慧和对它的畏惧并存”。
美国殖民早期,欧洲殖民者完全垄断《圣经》的解释权,把它作为剥削黑人的“神圣”依据,并从中得出黑人生来应该为白人奴役的谬论。随着时间流逝,黑人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比如废奴时期流行的奴隶叙述的特征之一就是基督教价值观,这或许也是为了获得白人废奴主义者的支持,“但是所有的叙事者总是总是小心地把‘真正的’基督教和奴隶主用以定义他们的宗教区分开来”。黑人从来没有在白人文化殖民下屈服,黑人文化也在受压迫的夹缝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发展。莫里森实际上是把黑人对白人基督教的颠覆再现于她的文本。另外,莫里森还通过褒扬一度被白人文化破坏和边缘化的黑人宗教来颠覆白人基督教文化。以黑人的真实体验为依据,塑造有利于黑人思想健康的启示。
对于相信宗教的人来说,“宗教为人类无休无止的生命的痛苦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安慰的源泉,这种安慰终生伴随着人们”。因此,宗教文化的建构对于黑人健康的心理建构极其重要。莫里森以她唯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同胞们的心灵关怀。
参考文献
[1]弗朗兹•法农(法).万冰,译.全世界受苦的人[M].译林出版社,2005:144
[2]杰弗里•帕林德(英).非洲传统宗教,张志强译,商务印刷馆,1999:17
[3]托妮•莫里森.胡允恒,译.所罗门之歌[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363
[4]Middleton, David L.edt.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C].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123,218,126,221.
[5]Bell, Bernard W•.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 Its Folk Roots and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64,86.
[6]托马斯•勒克莱尔.“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