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常说起老家的“花儿王”——朱仲禄,可是那时的乡亲们都叫他“唱把式”。“花儿王”朱仲禄,却向来自称为“花丁”,他說,我一辈子就生活在“花儿”的海洋里,是花圃中耕耘的一名“园丁”。
朱仲禄,1921年出生在同仁县保安新城,七八岁就随其父朱瑞和瞎子唱家学唱青海民歌“花儿”。他天生一副好嗓音,宽厚明亮,清纯自然。小小年纪,就已经在隆务河畔有了“花儿尕把式”的名声。17岁到西宁上昆仑中学时,一次校庆会上,一首《河州令》,赢得满堂喝采,获得了名誉校长的赞赏,当即赏了他20元大洋。后来,他成为西北有影响的“花儿”歌唱家。
“花儿”牵线定终身
朱仲禄20岁时,还是个光棍,有天清晨,他到隆务河岸拔声练嗓子。他望见河对面一位回族少女,背着木桶,到泉边背水,婀娜的身影让他心动。他便捂上耳朵唱了起来: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起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想不到少女听了他动人的嗓音,竟然放下水桶回唱过来:阿哥是孔雀半空里旋,/尕妹是水边的牡丹;/冰糖的嗓子圆圆的甜,/泉水边打了个转转。
第二天早晨,他又去了隆务河边,他知道这位美丽的姑娘喜欢他甜润嘹亮的歌声。果然,不一会儿,姑娘又来背水。他便更加大胆地唱了起来:清泉的水边天天转,眼望穿,/见不上你是可怜;/莲花山上的盘盘路,路难走,/追不上你是枉然!
姑娘起身把一瓢泉水抛向空中,欢快地对歌道:珍贵不过红珊瑚,/得不到手里是枉然;/清茶不喝奶茶喝,/馍馍不吃是茶喝。
结果,他们对歌相识。朱仲禄自以为是手中有四本本“花儿”抄本的歌把式,会唱的“花儿”还不如回族姑娘索菲亚知道的多。不久,他们结成了美满的夫妻,相互在“花儿”的海洋里厮守了一辈子。
清脆如一声哨子
1954年,我刚上中学。音乐老师认识陕西音乐家关鹤岩,他说,西北文艺访问团来青海演出,有一个青海人朱仲禄,“花儿”唱得很好,由于关鹤岩的赏识,推荐他参加了1951年西北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在农坛演唱了青海“花儿”,他的《河州令》、《尕老汉》等几首“花儿”、酒曲,让首都几万观众为之倾倒;过了两年,他又幸运地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大会。这次他演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五更诉相思》、《阿哥的憨肉肉》、《“河州三令”—天上的乌云散了》和《骑上大马上朝鲜》等“花儿”,轰动了全国音乐界。
有一天,朱仲禄在解放剧院演出,我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闯进了剧场。全场座无虚席,正好赶上朱仲禄演唱。他瘦长的个儿,身着白汗塔,只有一支笛子伴奏。那时,还没有手拿话筒的唱法,他只是随着笛子的伴奏,右手捂住耳朵便放开嗓子唱起来。一对么雪白的鸽子,蓝天上飞来么,哦哟,尾巴上带的哨子,这么样飞来么这么样响,落在了西宁的古城,这么样飞来么这么样响,落在了西宁的古城……
我知道,这是我们家乡的“保安令”,蕴含着莲花山感人的灵气,洋溢出隆务河灿烂的水色,仿佛有一对拉扎滩的白鸽子,在古城的蓝天白云间盘旋。那激扬的歌声,犹如撩人的鸽哨声,清脆、飘扬,把人们引向了蓝天;那炽热的情感,恰似烧人的青稞酒,醇香、绵长,醉了每一个听众。接着,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伴奏笛子,仅仅吹了段过门,便戛然而止。然后,便是他自由地原声放歌《河州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远山照成了近山;/尕妹妹不见哥哥的面,/好人哈忧虑成病汉。嗬!这一嗓子,似乎是绣楼上抛出的绣球,落在了每个人的心窝窝里,连我十几岁的尕娃,也给点击出爱与情的火花。还有那响着“脆鞭”的《脚户哥》,影响极深。回校后,和几个学生娃编创个节目《脚户哥还乡》,在全市学生比赛中获奖。
忘记了送女儿
朱仲禄出名了。他为电影《太阳照亮红谷》、《阿爸的愤怒》配唱了“花儿”插曲,他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尕老汉》灌了唱片,他唱的“保安令”、“河州令”等“花儿”名曲,风靡全国,吸引一些著名歌唱家向他学唱“花儿”,音乐学院请他去讲课。他参与了著名歌舞曲《花儿与少年》的创作,把青海“花儿”传播到全国,走向了世界。
可是,命运捉弄他,政治劫难使他从兰州回老家经受监督改造。此处,他,每日唱“花儿”迎出太阳;他,明月夜唱“花儿”和羊说话;他,祈祷二郎神保护“花儿”;他,不当“王”只想作“花丁”。乡亲们摇着头说,“花儿”把式朱仲禄疯了,疯了!
1980年冬,朱仲禄已经获自由回到西宁。因为两年前,我们在黄南州招待所见过面,他给同事们教唱过“花儿”。有天上午他突然到我生物所的家中。我对他的来访喜出望外,论辈份他是我的叔叔,边叙谈边准备了几个小菜请他喝两盅。敬酒三杯后,他兴致很高,想唱上两嗓子。见我取出了录音机,更激起了他想吐露心声的情绪。他一面喝着二锅头,一面漫起“花儿”来。一首“尕马令”,又一首“姜麻姑令”,随着饮酒的噓噓声,酒盅儿里飞扬出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四季歌”、欢乐的“尕老汉”和那悲切的《五更调》。到了下午,他喝酒正到酣畅。这时,他脸色红了,眼更亮了,他的声音好像被红高粱给柔化了。接着,他唱起了土族的“直令”、撒拉族的“水合花”和保安族的“大眼睛令”。他唱甘肃、宁夏的“花儿”,模仿的方言,惟妙惟肖,味道十足,而显示出来的情感,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他唱到“不知道尕妹牵的是谁,/阿哥牵的是尕妹。”“出去大门往树上看,/喜鹊盘窝者哩,/呀,出门的人啊,/我把我的大眼睛想者、想者!”这几句缠绵悱恻的“花儿”,感动得我流出泪来,思想起十多年来,年年远离家乡,日夜思念女儿的苦楚。天已黄昏,朱仲禄问起时间,这才想起下午要送女儿去兰州的事情。此刻,我们都默默无语地沉浸在“花儿”艺术的美感中,意犹未尽。一会儿,他说,啊,不去火车站了,让我们拴住个太阳了唱吧!
前两天,我再次去看望他。他正躺在一棵花树下,翻看着一盘由张君仁编辑出版的“西北花儿王-朱仲禄歌集”唱碟说明。86岁的“花儿”园丁,虽然曾得了场脑血栓大病,可是记忆尚好,他给我说了许多在甘肃学习“花儿”唱“花儿”的事情,在莲花山与甘肃“花儿”歌手对“花儿”的美好情景。他的《爱情花儿》一书,还是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的。张君仁对他唱的花儿很有研究,他编辑的歌碟在甘肃非常畅销。他不用我扶,自己拄着手杖慢慢领我进屋,给我看他刚收到的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授予朱仲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证书。我说,你的学生遍天下,你对“花儿”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很大,祝贺你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园丁”朱仲禄,不仅是“花儿”的传承人,还是西北活生生的民族财富。
朱仲禄,1921年出生在同仁县保安新城,七八岁就随其父朱瑞和瞎子唱家学唱青海民歌“花儿”。他天生一副好嗓音,宽厚明亮,清纯自然。小小年纪,就已经在隆务河畔有了“花儿尕把式”的名声。17岁到西宁上昆仑中学时,一次校庆会上,一首《河州令》,赢得满堂喝采,获得了名誉校长的赞赏,当即赏了他20元大洋。后来,他成为西北有影响的“花儿”歌唱家。
“花儿”牵线定终身
朱仲禄20岁时,还是个光棍,有天清晨,他到隆务河岸拔声练嗓子。他望见河对面一位回族少女,背着木桶,到泉边背水,婀娜的身影让他心动。他便捂上耳朵唱了起来: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起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想不到少女听了他动人的嗓音,竟然放下水桶回唱过来:阿哥是孔雀半空里旋,/尕妹是水边的牡丹;/冰糖的嗓子圆圆的甜,/泉水边打了个转转。
第二天早晨,他又去了隆务河边,他知道这位美丽的姑娘喜欢他甜润嘹亮的歌声。果然,不一会儿,姑娘又来背水。他便更加大胆地唱了起来:清泉的水边天天转,眼望穿,/见不上你是可怜;/莲花山上的盘盘路,路难走,/追不上你是枉然!
姑娘起身把一瓢泉水抛向空中,欢快地对歌道:珍贵不过红珊瑚,/得不到手里是枉然;/清茶不喝奶茶喝,/馍馍不吃是茶喝。
结果,他们对歌相识。朱仲禄自以为是手中有四本本“花儿”抄本的歌把式,会唱的“花儿”还不如回族姑娘索菲亚知道的多。不久,他们结成了美满的夫妻,相互在“花儿”的海洋里厮守了一辈子。
清脆如一声哨子
1954年,我刚上中学。音乐老师认识陕西音乐家关鹤岩,他说,西北文艺访问团来青海演出,有一个青海人朱仲禄,“花儿”唱得很好,由于关鹤岩的赏识,推荐他参加了1951年西北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在农坛演唱了青海“花儿”,他的《河州令》、《尕老汉》等几首“花儿”、酒曲,让首都几万观众为之倾倒;过了两年,他又幸运地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大会。这次他演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五更诉相思》、《阿哥的憨肉肉》、《“河州三令”—天上的乌云散了》和《骑上大马上朝鲜》等“花儿”,轰动了全国音乐界。
有一天,朱仲禄在解放剧院演出,我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闯进了剧场。全场座无虚席,正好赶上朱仲禄演唱。他瘦长的个儿,身着白汗塔,只有一支笛子伴奏。那时,还没有手拿话筒的唱法,他只是随着笛子的伴奏,右手捂住耳朵便放开嗓子唱起来。一对么雪白的鸽子,蓝天上飞来么,哦哟,尾巴上带的哨子,这么样飞来么这么样响,落在了西宁的古城,这么样飞来么这么样响,落在了西宁的古城……
我知道,这是我们家乡的“保安令”,蕴含着莲花山感人的灵气,洋溢出隆务河灿烂的水色,仿佛有一对拉扎滩的白鸽子,在古城的蓝天白云间盘旋。那激扬的歌声,犹如撩人的鸽哨声,清脆、飘扬,把人们引向了蓝天;那炽热的情感,恰似烧人的青稞酒,醇香、绵长,醉了每一个听众。接着,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伴奏笛子,仅仅吹了段过门,便戛然而止。然后,便是他自由地原声放歌《河州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远山照成了近山;/尕妹妹不见哥哥的面,/好人哈忧虑成病汉。嗬!这一嗓子,似乎是绣楼上抛出的绣球,落在了每个人的心窝窝里,连我十几岁的尕娃,也给点击出爱与情的火花。还有那响着“脆鞭”的《脚户哥》,影响极深。回校后,和几个学生娃编创个节目《脚户哥还乡》,在全市学生比赛中获奖。
忘记了送女儿
朱仲禄出名了。他为电影《太阳照亮红谷》、《阿爸的愤怒》配唱了“花儿”插曲,他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尕老汉》灌了唱片,他唱的“保安令”、“河州令”等“花儿”名曲,风靡全国,吸引一些著名歌唱家向他学唱“花儿”,音乐学院请他去讲课。他参与了著名歌舞曲《花儿与少年》的创作,把青海“花儿”传播到全国,走向了世界。
可是,命运捉弄他,政治劫难使他从兰州回老家经受监督改造。此处,他,每日唱“花儿”迎出太阳;他,明月夜唱“花儿”和羊说话;他,祈祷二郎神保护“花儿”;他,不当“王”只想作“花丁”。乡亲们摇着头说,“花儿”把式朱仲禄疯了,疯了!
1980年冬,朱仲禄已经获自由回到西宁。因为两年前,我们在黄南州招待所见过面,他给同事们教唱过“花儿”。有天上午他突然到我生物所的家中。我对他的来访喜出望外,论辈份他是我的叔叔,边叙谈边准备了几个小菜请他喝两盅。敬酒三杯后,他兴致很高,想唱上两嗓子。见我取出了录音机,更激起了他想吐露心声的情绪。他一面喝着二锅头,一面漫起“花儿”来。一首“尕马令”,又一首“姜麻姑令”,随着饮酒的噓噓声,酒盅儿里飞扬出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四季歌”、欢乐的“尕老汉”和那悲切的《五更调》。到了下午,他喝酒正到酣畅。这时,他脸色红了,眼更亮了,他的声音好像被红高粱给柔化了。接着,他唱起了土族的“直令”、撒拉族的“水合花”和保安族的“大眼睛令”。他唱甘肃、宁夏的“花儿”,模仿的方言,惟妙惟肖,味道十足,而显示出来的情感,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他唱到“不知道尕妹牵的是谁,/阿哥牵的是尕妹。”“出去大门往树上看,/喜鹊盘窝者哩,/呀,出门的人啊,/我把我的大眼睛想者、想者!”这几句缠绵悱恻的“花儿”,感动得我流出泪来,思想起十多年来,年年远离家乡,日夜思念女儿的苦楚。天已黄昏,朱仲禄问起时间,这才想起下午要送女儿去兰州的事情。此刻,我们都默默无语地沉浸在“花儿”艺术的美感中,意犹未尽。一会儿,他说,啊,不去火车站了,让我们拴住个太阳了唱吧!
前两天,我再次去看望他。他正躺在一棵花树下,翻看着一盘由张君仁编辑出版的“西北花儿王-朱仲禄歌集”唱碟说明。86岁的“花儿”园丁,虽然曾得了场脑血栓大病,可是记忆尚好,他给我说了许多在甘肃学习“花儿”唱“花儿”的事情,在莲花山与甘肃“花儿”歌手对“花儿”的美好情景。他的《爱情花儿》一书,还是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的。张君仁对他唱的花儿很有研究,他编辑的歌碟在甘肃非常畅销。他不用我扶,自己拄着手杖慢慢领我进屋,给我看他刚收到的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授予朱仲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证书。我说,你的学生遍天下,你对“花儿”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很大,祝贺你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园丁”朱仲禄,不仅是“花儿”的传承人,还是西北活生生的民族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