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发展过程及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具有自己的特性和个性,如果一家银行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他就拥有了最难以模仿和最强的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大趋势下,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加强,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企业要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永续生存、发展并掌握竞争主动权,必须具备或发掘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够支撑企业全面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将成为竞争的能量源泉。这就迫切要求企业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是全体员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改革创新的观念,努力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样,在金融开放的大格局下,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取决于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凝聚力、创造力的增强。先进成熟、富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力量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几乎所有成功企业的实践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素质要靠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形象要靠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声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企业竞争力要靠企业文化来支撑。同样,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下,只有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底蕴支撑下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创新体系,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力,商业银行才能基业常青。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之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是企业的主体,是最活跃、最积极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银行员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银行活力的源泉。“人财是企业的第一投资”,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银行经营决策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他取决于领导者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及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它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同时,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不断进取。多少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典范,以其骄人的业绩不约而同地证明着这样一个结论:构建“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网聚”人的力量,调动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带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花旗银行始终坚信“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寻求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松下人如是说。目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在员工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银行的“四个留人”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培训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使其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作为高风险的特殊行业,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防范金融犯罪是其日常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无疑为银行内部加大自控力度、防患于未然提供了新的思路。
“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之二:“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是商业银行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传统业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为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创新去获得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成为当今银行发展的主要潮流。
银行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发展经济中,我们的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赶上世界的潮流、把握自己的特色。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培养懂管理、会会计、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人才,认识到未来银行经营的生存和盈利点。这种观念的创新常常引导我们先走一步,占尽先机。
其次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银行实力的表现,使银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从国际上看,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持续至今,出现了大量新的金融工具,大量新的金融分析手段,大量新的管理方式。当今,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每天都有新的金融工具出现,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管理思维开始转向工程化,金融工程成为时髦。需明确的是,技术创新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能产生市场需求的创新是无效的。技术创新要进行本益分析。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要对成本进行估算,测出其盈亏点,并预测该产品或服务项目达到盈亏点时的销售量。
其三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制度不再适应技术的发展时,才有了制度创新的必要和可能。当今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大银行可以随时了解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甚至能随时了解其每日的收支而不会出现管理的盲点。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管理手段可以对不同业务进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防止其中出现漏洞。
“孜孜不倦”的学习文化
“孜孜不倦”的学习文化是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保证,是商业银(下转第51页)(上接第52页)行获取持续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现代企业文化,就是具有现代企业意识,适应WTO游戏规则,促进企业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企业既有文化力,又有学习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力。人是文化的载体。员工的发展需要“学习文化”。从整个社会来说,21世纪的人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人”、“管理人”、“社会人”,而更多的表现为“学习人”。学习是谋生的需要,人们不能仅仅接受学历教育、义务教育,而是要接受终生教育,不接受终生学习就难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资银行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如体制改革、机构撤并、人员精简、绩效挂钩等力度将会加大。银行应在重视制度管理、理性管理的同时,重视柔性管理、文化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通过培育“学习文化”,调动全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全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引导广大员工走上学习之路,造就一批学习型人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体制、新机制、新管理、新业务。
银行的发展也需要“学习文化”。学习型企业更关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银行要发展,就要不断组织学习,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业务拓展等方面推陈出新,以变求进。我们学习研究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分析其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宏观经济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把握潜在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适时地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研究竞争对手的经营竞争策略,并善于学习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研究自身现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培育银行“学习文化”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反思,同时又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提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向外学、干中学和相互学结合起来。第三加强思考和创新。“学尔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育“学习文化”,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进行自我超越,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通过业务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事业的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代商业银行要实现真正腾飞,就必须从构建生生不息的优秀企业文化着手,借助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铸造精品银行,努力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济南市商业银行)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几乎所有成功企业的实践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素质要靠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形象要靠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声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企业竞争力要靠企业文化来支撑。同样,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下,只有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底蕴支撑下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创新体系,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力,商业银行才能基业常青。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之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是企业的主体,是最活跃、最积极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银行员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银行活力的源泉。“人财是企业的第一投资”,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银行经营决策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他取决于领导者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及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它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同时,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不断进取。多少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典范,以其骄人的业绩不约而同地证明着这样一个结论:构建“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网聚”人的力量,调动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带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花旗银行始终坚信“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寻求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松下人如是说。目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在员工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银行的“四个留人”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培训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使其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作为高风险的特殊行业,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防范金融犯罪是其日常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无疑为银行内部加大自控力度、防患于未然提供了新的思路。
“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之二:“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是商业银行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传统业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为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创新去获得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成为当今银行发展的主要潮流。
银行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发展经济中,我们的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赶上世界的潮流、把握自己的特色。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培养懂管理、会会计、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人才,认识到未来银行经营的生存和盈利点。这种观念的创新常常引导我们先走一步,占尽先机。
其次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银行实力的表现,使银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从国际上看,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持续至今,出现了大量新的金融工具,大量新的金融分析手段,大量新的管理方式。当今,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每天都有新的金融工具出现,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管理思维开始转向工程化,金融工程成为时髦。需明确的是,技术创新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能产生市场需求的创新是无效的。技术创新要进行本益分析。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要对成本进行估算,测出其盈亏点,并预测该产品或服务项目达到盈亏点时的销售量。
其三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制度不再适应技术的发展时,才有了制度创新的必要和可能。当今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大银行可以随时了解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甚至能随时了解其每日的收支而不会出现管理的盲点。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管理手段可以对不同业务进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防止其中出现漏洞。
“孜孜不倦”的学习文化
“孜孜不倦”的学习文化是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保证,是商业银(下转第51页)(上接第52页)行获取持续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现代企业文化,就是具有现代企业意识,适应WTO游戏规则,促进企业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企业既有文化力,又有学习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力。人是文化的载体。员工的发展需要“学习文化”。从整个社会来说,21世纪的人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人”、“管理人”、“社会人”,而更多的表现为“学习人”。学习是谋生的需要,人们不能仅仅接受学历教育、义务教育,而是要接受终生教育,不接受终生学习就难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资银行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如体制改革、机构撤并、人员精简、绩效挂钩等力度将会加大。银行应在重视制度管理、理性管理的同时,重视柔性管理、文化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通过培育“学习文化”,调动全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全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引导广大员工走上学习之路,造就一批学习型人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体制、新机制、新管理、新业务。
银行的发展也需要“学习文化”。学习型企业更关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银行要发展,就要不断组织学习,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业务拓展等方面推陈出新,以变求进。我们学习研究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分析其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宏观经济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把握潜在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适时地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研究竞争对手的经营竞争策略,并善于学习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研究自身现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培育银行“学习文化”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反思,同时又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提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向外学、干中学和相互学结合起来。第三加强思考和创新。“学尔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育“学习文化”,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进行自我超越,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通过业务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事业的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代商业银行要实现真正腾飞,就必须从构建生生不息的优秀企业文化着手,借助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铸造精品银行,努力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济南市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