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在小城鎮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依托农业,紧抓民营经济,形成集聚化效应,促进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化;因地制宜;依托农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2
小城镇就是县域内的农村乡镇,这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最大群体,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城市带动战略,但无论是城市带动农村,还是农村投奔城市,离开小城镇这一纽带和桥梁、都无法实现。因为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离不开小城镇,城市商贸向农村流通,离不开小城镇,资金、技术向农村扩散,也离不开小城镇,小城镇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小城镇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城镇化建设还普遍存在:一是城镇规模过小,经济实力较弱。小城镇大多处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人口不多,经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因此难以发挥应有的聚集效应。二是城镇功能不全,小城镇普遍缺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基础设施功能不全,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影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福利水平较低,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较弱,在村屯与乡镇居住差别不明显,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去小城镇就业,影响了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小城镇化建设还不完全适应,随着小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问题逐渐显露,劳动力的质量还无法与小城镇产业发展相适应,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障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也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解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靠产业化发展,没有产业作为依靠,新型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小城镇化建设必须针对小城镇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确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形成小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
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产业
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产业先行。产业是以小城镇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如果要真正聚起“人气”,让农民工从大城市回到小城镇或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做大小城镇的产业,利用当地的经济特色,产品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产业进入小城镇,地方财政得到改善,使小城镇化建设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小城镇化将更有活力、更能持久,当地基建、公共服务也能更好地同步跟进,改善民生。。
首先要因地制宜。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做到市场和地域传统的结合,甚至政府的扶持。小城镇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吉林省龙井市重点突出各地特色,建设不同功能与多种定位的特色化乡镇。把东盛涌镇打造成民俗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型小城镇,把三合镇打造成口岸贸易与边境旅游配套发展型小城镇,把老头沟镇打造成资源加工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型小城镇,把开山屯镇打造成传统工业与传统农业提升发展型小城镇,把智新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型小城镇,把德新乡打造成能源开发与特色农业统筹发展型小城镇,把白金乡打造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集约发展型小城镇。真正做到“一镇一业”的局面。其次要突出优势。政府要积极发现、引导、扶持某些优势项目,逐步把这些优势项目打造成优势产业。比如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拥有丰富的林业、水利、渔业等资源,著名的国家级雁鸣湖湿地就坐落在这里。秀丽的“水乡泽国”使雁鸣湖成为长白山——镜泊湖旅游热线最佳中转站,有“一江、十三泡、鱼米之乡、塞外江南”的美誉。雁鸣湖镇就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通过争取和招商引资共筹措旅游资金500多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得到保障。现已建成黄金水岸休闲娱乐港、丹江山庄、映山红度假区、腰甸村农家乐、月亮湾度假村、古榆公园6处旅游景点,建成1个旅游综合服务区和1个旅游服务接待站。旅游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拥有20多家餐饮场所、10多家住宿场所和20余家购物场所。旅游收入超过1300万元。最后要强化品牌培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培育品牌,围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名优品牌。比如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五常大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像吉林抚松的“吉林人参”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二、依托农业,挖掘潜力,优化农业产业
新型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小城镇建设除了个别地方具有资源优势外,更多的是面向农业,在“农”字上做文章,跳出“农”字谋发展。一是围绕农业抓产业,一方面是提高土地经营规模。采取转包、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另一方面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形成以区域化合理分工与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还有就是依托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产品的营销网络,使产品与消费市场对接,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各类农业合作社、各类协会形成“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围绕产业化抓链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链条。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区位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原料生产——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链式增值发展模式。比如山东潍坊农业农业产业化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本形成了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花生生产区;以安丘、寿光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三北”地区为主的水产品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等五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县一品”。 三、构筑平台,因势利导,做实民营经济
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小城镇化建设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应该因势利导为民间资本在“广阔天地”寻找商机,搭建好吸纳民营资本的平台,乘政策的东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下乡”,让更多民间资本向“黑土地输送”。拓宽行业准入,打破各种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玻璃门”、“弹簧门”,允许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土地一级开发。要本着最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下乡的原则,重新审视、调整、编制农村、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农村、城镇本身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要做好项目的引进,承接产业转移,强化自带项目对接,有针对性地展开招商攻势把客商引来。也可以通过政府运作,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有特色的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设计成主导产业,寻找战略投资者,争取资金的投入。大企业是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镇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小城镇化建设都十分重要。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民营企业和资金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民营企业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和投资主体,要加大对社会资金下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在参与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有战略眼光,要作长远谋划,既要不断做大做强,更要力求做好做优,实现长期性“双赢”目标。
四、推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集聚才有竞争力,才有高效率。大力发挥产业聚集作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是小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小城镇化建设不能搞单兵作战,也不能搞散兵游勇,必须注重围绕促进产业集聚抓引导。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小城镇产业特色定位,积极引导同类产业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提高要素配配置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核心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企业的上下游配套情况,列出产业配套“清单”,着力做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联重科的浦沅从上海內迁到常德的灌溪,当地的老百姓变成了浦沅的员工,最后形成一个灌溪镇。2012年,中联重科在灌溪镇园区产值达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大大小小配套企业。灌溪镇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其中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农业小镇成为“中国塔吊第一镇”。
关键词:小城镇化;因地制宜;依托农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2
小城镇就是县域内的农村乡镇,这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最大群体,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城市带动战略,但无论是城市带动农村,还是农村投奔城市,离开小城镇这一纽带和桥梁、都无法实现。因为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离不开小城镇,城市商贸向农村流通,离不开小城镇,资金、技术向农村扩散,也离不开小城镇,小城镇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小城镇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城镇化建设还普遍存在:一是城镇规模过小,经济实力较弱。小城镇大多处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人口不多,经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因此难以发挥应有的聚集效应。二是城镇功能不全,小城镇普遍缺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基础设施功能不全,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影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福利水平较低,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较弱,在村屯与乡镇居住差别不明显,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去小城镇就业,影响了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小城镇化建设还不完全适应,随着小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问题逐渐显露,劳动力的质量还无法与小城镇产业发展相适应,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障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也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解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靠产业化发展,没有产业作为依靠,新型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小城镇化建设必须针对小城镇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确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形成小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
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产业
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产业先行。产业是以小城镇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如果要真正聚起“人气”,让农民工从大城市回到小城镇或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做大小城镇的产业,利用当地的经济特色,产品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产业进入小城镇,地方财政得到改善,使小城镇化建设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小城镇化将更有活力、更能持久,当地基建、公共服务也能更好地同步跟进,改善民生。。
首先要因地制宜。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做到市场和地域传统的结合,甚至政府的扶持。小城镇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吉林省龙井市重点突出各地特色,建设不同功能与多种定位的特色化乡镇。把东盛涌镇打造成民俗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型小城镇,把三合镇打造成口岸贸易与边境旅游配套发展型小城镇,把老头沟镇打造成资源加工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型小城镇,把开山屯镇打造成传统工业与传统农业提升发展型小城镇,把智新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型小城镇,把德新乡打造成能源开发与特色农业统筹发展型小城镇,把白金乡打造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集约发展型小城镇。真正做到“一镇一业”的局面。其次要突出优势。政府要积极发现、引导、扶持某些优势项目,逐步把这些优势项目打造成优势产业。比如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拥有丰富的林业、水利、渔业等资源,著名的国家级雁鸣湖湿地就坐落在这里。秀丽的“水乡泽国”使雁鸣湖成为长白山——镜泊湖旅游热线最佳中转站,有“一江、十三泡、鱼米之乡、塞外江南”的美誉。雁鸣湖镇就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通过争取和招商引资共筹措旅游资金500多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得到保障。现已建成黄金水岸休闲娱乐港、丹江山庄、映山红度假区、腰甸村农家乐、月亮湾度假村、古榆公园6处旅游景点,建成1个旅游综合服务区和1个旅游服务接待站。旅游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拥有20多家餐饮场所、10多家住宿场所和20余家购物场所。旅游收入超过1300万元。最后要强化品牌培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培育品牌,围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名优品牌。比如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五常大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像吉林抚松的“吉林人参”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二、依托农业,挖掘潜力,优化农业产业
新型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小城镇建设除了个别地方具有资源优势外,更多的是面向农业,在“农”字上做文章,跳出“农”字谋发展。一是围绕农业抓产业,一方面是提高土地经营规模。采取转包、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另一方面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形成以区域化合理分工与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还有就是依托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产品的营销网络,使产品与消费市场对接,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各类农业合作社、各类协会形成“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围绕产业化抓链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链条。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区位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原料生产——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链式增值发展模式。比如山东潍坊农业农业产业化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本形成了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花生生产区;以安丘、寿光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三北”地区为主的水产品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等五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县一品”。 三、构筑平台,因势利导,做实民营经济
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小城镇化建设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应该因势利导为民间资本在“广阔天地”寻找商机,搭建好吸纳民营资本的平台,乘政策的东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下乡”,让更多民间资本向“黑土地输送”。拓宽行业准入,打破各种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玻璃门”、“弹簧门”,允许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土地一级开发。要本着最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下乡的原则,重新审视、调整、编制农村、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农村、城镇本身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要做好项目的引进,承接产业转移,强化自带项目对接,有针对性地展开招商攻势把客商引来。也可以通过政府运作,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有特色的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设计成主导产业,寻找战略投资者,争取资金的投入。大企业是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镇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小城镇化建设都十分重要。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民营企业和资金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民营企业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和投资主体,要加大对社会资金下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在参与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有战略眼光,要作长远谋划,既要不断做大做强,更要力求做好做优,实现长期性“双赢”目标。
四、推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集聚才有竞争力,才有高效率。大力发挥产业聚集作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是小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小城镇化建设不能搞单兵作战,也不能搞散兵游勇,必须注重围绕促进产业集聚抓引导。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小城镇产业特色定位,积极引导同类产业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提高要素配配置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核心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企业的上下游配套情况,列出产业配套“清单”,着力做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联重科的浦沅从上海內迁到常德的灌溪,当地的老百姓变成了浦沅的员工,最后形成一个灌溪镇。2012年,中联重科在灌溪镇园区产值达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大大小小配套企业。灌溪镇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其中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农业小镇成为“中国塔吊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