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站在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有新的感悟与想法,从而力争搞好语文教学实验。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师范专科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3-01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改开始了,好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后的今天,不会教了,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产生了种种困惑。在这种大背景下,“通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实验研究课与课题汇报课”在辉南县第一中学隆重开幕。我们认真地聆听了七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字——文学——文化”课,并在愉悦的心境中听了高中语文名家张玉新老师的示范课《东坡词两首》。在感叹的同时又有一些遗憾。感叹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指导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师生的智慧都是无穷无尽的。语文课堂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文化韵味。遗憾的是教师在这种课堂上的“文”表现不一:有的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故弄玄虚;有的如水中之油,曲高和寡。是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还是老师对中国的文化不甚了了?依我们看,后者不在少数。
张玉新老师的课是从背诵学过的苏诗苏词入手,教学生文本阅读的九字真诀: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为验证这九字真诀,把教材的《苏轼词两首》改成《东坡词两首》,请同学们分析改课题的原因和目的。之后再反复诵读,师生进行个性化理解:人道是——懂事儿;怀古伤今——知趣儿;怎么表达豁达情怀的——品味儿。
另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从懂事儿——道中遇雨入手,补充写词背景,再品味儿——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心境,有学生说是“任”,有学生说是“轻”,有学生说是“醒”,從中来知趣儿。教者亮出自己的牌:喜欢“啸”,一反常态,插入苏轼的人生经历,看到他乐观、从容、潇洒、恬淡的人生境界,化用《归去来兮辞》,以归隐之心看世界万象——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如何理解?——人生对我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追求冲淡。就这样学习语文。
今天在高考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让高中语文教师讲这样的课是不现实的。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当场就说:这样的教学很精彩,也很无奈——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都可以这样上,这样教,但到高三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题海战术上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就在听高中语文新课改实验与汇报课的前一天,我有幸听了梅河口市二实小的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上课过程是班主任老师开场,介绍本课的主题,准备过程,其余的都是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有故事、舞蹈、诗朗诵、三句半、多媒体、童话剧等汇报形式,其中有竞争、有合作,有挑战、有配合。这是新课改、新要求、新形势、新视听下的两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在课的背后老师只是做幕后导演,其中所有的资料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给教学带来的生机,更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给课堂带来的活力。我们也真地感受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目前,新课改在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高中还是刚起步,还在摸着石头探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阶段之间差别这么大,为什么高中课改不向小学学习?有人说高中有升学任务,小学没有;在小学怎么做,家长和社会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可高中这样做就不行。不管怎么说,只要高考不改革,高中的什么课程改革与实验都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它关系到一大批学生的升学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从听到的两个教学阶段的课看,我认为作为夹缝中生存的我们——师范专科学校,应该大有作为:
第一,可以尝试高中阶段的课改实验——我们没有升学压力,却有更多的改革动力;
第二,可以尝试小学阶段的课堂模式——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是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这样做的关键问题是:要有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还要有勇于探索的集体,更要有勤于支持的后盾。如果能争取到这方面的课题,我想我们一定会找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从而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少慢差费。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师范专科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3-01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改开始了,好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后的今天,不会教了,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产生了种种困惑。在这种大背景下,“通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实验研究课与课题汇报课”在辉南县第一中学隆重开幕。我们认真地聆听了七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字——文学——文化”课,并在愉悦的心境中听了高中语文名家张玉新老师的示范课《东坡词两首》。在感叹的同时又有一些遗憾。感叹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指导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师生的智慧都是无穷无尽的。语文课堂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文化韵味。遗憾的是教师在这种课堂上的“文”表现不一:有的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故弄玄虚;有的如水中之油,曲高和寡。是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还是老师对中国的文化不甚了了?依我们看,后者不在少数。
张玉新老师的课是从背诵学过的苏诗苏词入手,教学生文本阅读的九字真诀: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为验证这九字真诀,把教材的《苏轼词两首》改成《东坡词两首》,请同学们分析改课题的原因和目的。之后再反复诵读,师生进行个性化理解:人道是——懂事儿;怀古伤今——知趣儿;怎么表达豁达情怀的——品味儿。
另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从懂事儿——道中遇雨入手,补充写词背景,再品味儿——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心境,有学生说是“任”,有学生说是“轻”,有学生说是“醒”,從中来知趣儿。教者亮出自己的牌:喜欢“啸”,一反常态,插入苏轼的人生经历,看到他乐观、从容、潇洒、恬淡的人生境界,化用《归去来兮辞》,以归隐之心看世界万象——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如何理解?——人生对我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追求冲淡。就这样学习语文。
今天在高考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让高中语文教师讲这样的课是不现实的。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当场就说:这样的教学很精彩,也很无奈——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都可以这样上,这样教,但到高三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题海战术上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就在听高中语文新课改实验与汇报课的前一天,我有幸听了梅河口市二实小的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上课过程是班主任老师开场,介绍本课的主题,准备过程,其余的都是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有故事、舞蹈、诗朗诵、三句半、多媒体、童话剧等汇报形式,其中有竞争、有合作,有挑战、有配合。这是新课改、新要求、新形势、新视听下的两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在课的背后老师只是做幕后导演,其中所有的资料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给教学带来的生机,更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给课堂带来的活力。我们也真地感受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目前,新课改在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高中还是刚起步,还在摸着石头探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阶段之间差别这么大,为什么高中课改不向小学学习?有人说高中有升学任务,小学没有;在小学怎么做,家长和社会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可高中这样做就不行。不管怎么说,只要高考不改革,高中的什么课程改革与实验都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它关系到一大批学生的升学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从听到的两个教学阶段的课看,我认为作为夹缝中生存的我们——师范专科学校,应该大有作为:
第一,可以尝试高中阶段的课改实验——我们没有升学压力,却有更多的改革动力;
第二,可以尝试小学阶段的课堂模式——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是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这样做的关键问题是:要有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还要有勇于探索的集体,更要有勤于支持的后盾。如果能争取到这方面的课题,我想我们一定会找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从而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少慢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