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不合理应用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出院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依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基本原则》评价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结果:280份出院病历中使用抗生素共219例(78.21%);按照应用数量由多至少排列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和其他类;使用方法静脉给药190例(87.16%),口服18例(8.26%),肌注10例(4.59%)。使用一联抗生素40例(21.05%)、二联药120例(63.16%)、三联以上30例(15.79%);1次/d给药110例(57.89%);抗生素应用平均(12.14±3.90)d。结论:笔者所在医院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临床药师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抗生素合理应用为切入点,参与药学服务,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水平。
  【关键词】 住院患者; 抗生素应用情况; 调查分析
  抗生素在临床上的运用十分广泛,无论在疾病预防还是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加,随之临床上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为了进一步加强笔者所在医院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本文采取了回顾性调查方式,随机抽查了笔者所在医院出院病例,并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出院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等临床各科室,年龄1 d~89岁,平均(55.12±25.63)岁,男152例,女128例。住院天数3~57 d,平均(13.65±3.78)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抗生素应用情况统一逐项查阅病历,并做统计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状况(年龄、性别、入院及出院时间、诊断等),用药情况(应用抗生素名称、种类、剂型、规格、用法、总用量、起止时间、联合用药及其合理性和疗效等)。
  1.3 评定标准 依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基本原则》中抗生素治疗性应用和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及建议,评价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2 结果
  280份出院病历中使用抗生素共219例(78.21%,219/280);按照应用数量由多至少排列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和其他类;使用方法静脉给药190例(87.16%,190/218),口服18例(8.26%,18/218),肌注10例(4.59%,10/218)。静脉给药190例中使用一联抗生素药40例(21.05%,40/190),二联药120例(63.16%,120/190),三联以上30例(15.79%,30/190);1次/d给药110例(57.89%,110/190);抗生素应用时间2~24 d,平均(12.14±3.90)d。
  3 讨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以达到杀灭病原体和控制感染的目的[2];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3],通过本次用药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还普遍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素使用率高,本文280份出院病历中使用抗生素共219例,达78.21%,高于卫生部规定的抗生素使用率不得超过50%,这说明笔者所在医院与卫生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指征过宽,普外科术后使用抗生素比例最高,一类手术患者大多使用抗生素3~7 d,二类手术患者大多使用抗生素7~15 d。(3)使用抗生素起点过高,受经济效益的影响,普外科、骨外科、妇科术后用药基本上首选三代头孢菌素,不仅浪费药物资源,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4)使用抗生素疗程过长:凡发生较严重的感染时多采用高效广谱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或轮番使用,抗生素应用时间2~24 d,平均(12.14±3.90)d。(5)不重视细菌学检查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凭临床经验和习惯,试探诊断治疗,有的科室用2~3种抗菌药物,采用固定的治疗方案。(6)抗生素给药方法不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且为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菌处于繁殖状态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血药浓度降低,可使细菌繁殖期转入静止期,从而杀菌效力降低[5],且该类抗生素多无明显后效应,故不宜每日仅给药1次[6],但调查发现应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每日1次达57.89%,不能维持有效的杀菌浓度,每天仅1次峰浓度。
  综上所述,调查结果表明笔者所在医院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一项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7],随着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临床药师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临床药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抗生素合理应用为切入点,参与药学服务,提高了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水平,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8]。借助药事管理,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各项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通过调查,临床药师认真地对各个科室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总结,并将结果反馈给科室及院领导,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参与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等,加强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9]。临床药师发挥自身的药学特长,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讲座[10]。医院各级领导应重视和加强抗生素的监督和管理,把合理应用抗生素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考核目标。定期检查督导,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11]。
  参考文献
  [1] 俞良汉.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调查及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1):166-167.
  [2] 易林高,李佳,林洁,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0,22(3):159-161.
  [3]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59,219.
  [4] 洪振英.浅谈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18-119.
  [5] 李红.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抗生素合理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7):88-89.
  [6] 李卫钟,洪兰,温秀.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分析[J].现代医院,2009,9(1):87-88.
  [7] 毛万岳,马存萍,王建军.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51.
  [8] 毛小红,祁金文,王燕.医院药师应大力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药业,2009,18(2):46-47.
  [9] 张燕萍,余建川.药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219-220.
  [10] 赵振寰,荆伟丽,孙术红,等.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2,9(2):35-36.
  [11] 汪震,丁玉峰,刘东,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药品评价,2011,8(14):10-13.
  (收稿日期:2012-05-28)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8月的天气又闷又热,让人透不过气来,食欲自然也受到影响。什么食物既清爽可口又营养丰富呢?我们得找个既能填饱肚子又清淡美味的东西,于是,花麦姐姐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土豆泥。  土豆一直是餐桌上的主食之一,营养很丰富,素有“地下苹果”之称。土豆泥味道自然清淡,可随个人喜好加一些自己爱吃的东西,比如肉丁或奶昔,都别有一番味道。  厨艺大比拼征集照片啦!  一不小心,“中华小当家”已经开课两年了!同学们,你们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8月至2014年4月,采用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15例,男12例、女3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措施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治疗结束后,采用本院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达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
慈善晚会4
期刊
小鸭子和鱼、青蛙,还有好多小伙伴儿,生活在一个很漂亮的池塘里,它们过着快乐的生活。狐狸羡慕它们,于是有一天,狐狸蛊惑小鸭子钓鱼。请问小朋友,鸭子吃鱼吗?  2015年第11期“脑筋转转转”答案  黑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灰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白兔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白兔眼睛里的血丝(毛细血管)反射了外界光线,透明的眼睛就显出红色。  怀揣兔子——忐忑  
叮叮叮,花麦JJ的“中华小当家”时间到啦!国庆小长假到了,又是一个可以细细烹调美食的美好时光啦,今年有一部纪景片非常地火,叫做《舌尖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