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逐渐受到重视,最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扩充,而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在这场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时代的冲刷下逐渐发生变化,教学目标正在不断变化,教学过程也在逐渐蜕变。
关键词:德育视野;高中生物;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也要掌握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正如中国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技能和方法。如今的教学模式都是在教授學生德育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德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道德,讲道理的现代性人才,如今社会发展飞快,社会上虽然大多是好的,积极的,但也不乏存在一些错误的引导,所以在进行高中生学习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一、充分利用教材,开发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物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等,生物教学注重学生观察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生物这一学科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明白一些道德理论。[1]由于在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生物学科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如果课堂教学太过于闭塞和死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以及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有大大降低。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知识来源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记忆和教材中的理论,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形成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时不应该只是阅读重点内容,而是将教材中的教学环节适当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和学生针对不同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这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DNA时,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首先提出课本开头的问题,询问学生:人类的DNA储存在哪里?,人类DNA存在的作用是什么?,人类DNA是什么形状的呢?,然后教师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是小组内讨论,学生可以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在之前进行孟德尔理论学习时可以得知DNA是由两条链构成的,究竟这两条DNA链之间是如何存在的呢,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思考和猜测,然后由同学们分别发言,最后由教师向学生讲解DNA的模式,然后说出同学们思维中的漏洞。除此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克隆人的研究问题,询问是否应该克隆人,要求学生从教材内容和道德的角度分别进行叙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结合实际生活,打造真实情景
生物的学习本质都是来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发现,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不妨将实际生活和教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熟悉感,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2] 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知识,考察相关的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之前布置好学生的观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和普遍性,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认同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习“氧化”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氧化现象存在的例子,然后上网或是查询参考书了解氧化的相关知识,然后在上课时抽查不同同学发现的例子和参考资料。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例子,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其中的氧化原理,比如:酸奶是如何制作的?葡萄酒是如何酿制的?,为什么腐烂的水果会散发出酒味?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然后向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后由教师依次点评学生的答案,并开始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从道德和知识的角度让学生分析食物氧化后或是过期后售卖是否合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知识的传递率提升至最高水准,这就是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模式的原因所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3]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在学习“呼吸”时,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内思考呼吸的来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途径了人体的哪些部位,呼吸对人体存在怎样的作用,然后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堂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憋气的课堂活动,然后留下本节课的讨论题目:如果长时间不呼吸,机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血神课堂走神的概率,牢牢专注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分析疫情期间不戴口罩在公众场合呼吸存在怎样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大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了解,德育教育讲究的是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杜绝学生只是简单学习知识的现象,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然后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培华.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论证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81-82.
[2]肖小君,李霞.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教育观察,2020,9(35):138-140.
[3]张万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0(22):87-88.
关键词:德育视野;高中生物;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也要掌握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正如中国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技能和方法。如今的教学模式都是在教授學生德育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德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道德,讲道理的现代性人才,如今社会发展飞快,社会上虽然大多是好的,积极的,但也不乏存在一些错误的引导,所以在进行高中生学习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一、充分利用教材,开发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物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等,生物教学注重学生观察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生物这一学科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明白一些道德理论。[1]由于在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生物学科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如果课堂教学太过于闭塞和死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以及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有大大降低。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知识来源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记忆和教材中的理论,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形成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时不应该只是阅读重点内容,而是将教材中的教学环节适当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和学生针对不同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这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DNA时,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首先提出课本开头的问题,询问学生:人类的DNA储存在哪里?,人类DNA存在的作用是什么?,人类DNA是什么形状的呢?,然后教师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是小组内讨论,学生可以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在之前进行孟德尔理论学习时可以得知DNA是由两条链构成的,究竟这两条DNA链之间是如何存在的呢,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思考和猜测,然后由同学们分别发言,最后由教师向学生讲解DNA的模式,然后说出同学们思维中的漏洞。除此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克隆人的研究问题,询问是否应该克隆人,要求学生从教材内容和道德的角度分别进行叙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结合实际生活,打造真实情景
生物的学习本质都是来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发现,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不妨将实际生活和教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熟悉感,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2] 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知识,考察相关的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之前布置好学生的观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和普遍性,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认同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习“氧化”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氧化现象存在的例子,然后上网或是查询参考书了解氧化的相关知识,然后在上课时抽查不同同学发现的例子和参考资料。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例子,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其中的氧化原理,比如:酸奶是如何制作的?葡萄酒是如何酿制的?,为什么腐烂的水果会散发出酒味?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然后向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后由教师依次点评学生的答案,并开始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从道德和知识的角度让学生分析食物氧化后或是过期后售卖是否合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知识的传递率提升至最高水准,这就是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模式的原因所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3]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在学习“呼吸”时,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内思考呼吸的来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途径了人体的哪些部位,呼吸对人体存在怎样的作用,然后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堂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憋气的课堂活动,然后留下本节课的讨论题目:如果长时间不呼吸,机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血神课堂走神的概率,牢牢专注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分析疫情期间不戴口罩在公众场合呼吸存在怎样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大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了解,德育教育讲究的是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杜绝学生只是简单学习知识的现象,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然后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培华.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论证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81-82.
[2]肖小君,李霞.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教育观察,2020,9(35):138-140.
[3]张万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0(2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