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认证协会包括环境类分委员会等14个专业委员会。中国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始于2007年,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都积极参与了专业认证工作[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刘延东提出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国际化形势的需要,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一定的吻合度。2015年度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此来看,针对工程类专业,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
2. 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3]。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科特性,决定了这个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4][5]:
第一,从改革开放到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迅速,环境类专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但高校扩招和师生比例低的现状,导致了环境类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每况愈下。
第二,以科研产出为风向标的高校评价体制,导致了当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重理论,重实验(或试验),轻工程。年轻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第三,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工程理论基础知识抽象难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与实际脱节,工程实际意义不强,不能将自己所学与工程设计结合。设计出现了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求助。
第四:课程内容陈旧。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中的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着工艺陈旧等缺陷,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很多先进工艺和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介绍。实践类教学不足,实习参观的企业,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能够让学生参与工厂生产的全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缺失或不足。
第五,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不足。很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过程和毕业设计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不足,缺少系统性的监督和管理。实践过程的课程设计中,设计的深度不足,学生对规范的领悟不足。对实践过程和毕业设计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3. 提升环境工程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措施[4][5]
第一,系统和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规定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研创新)和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中,各个课程的关联和先后次序应着重考虑。实践环节包含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研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实验到课程设计,从实习到科研创新的渐进式的训练提升的过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终检验,也是工程认证中重点考虑的。毕业设计应该主要以工程类题目为主,兼顾实验类题目。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实践教学中,环境工程的学生应该小班授课。例如在污水厂实习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工艺车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和现场工程师一起操作,讨论和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国内外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普遍具有实践经验不足,设计和施工经验较少。这部分教师工作后,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主体。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规定: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基于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专业背景的要求,专业主干课授课的教师结构亟待优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过程考核机制。
加强与环保等相关企业联系,依托企业,建立本科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协同中心,为学生素质和教师经验能力的提高建立平台。
很多实践类的课程,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积极性等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进行成绩评定,应参考在课程设计期间的态度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成绩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设计水平和主动性等。
4. 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环境工程本科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本文总结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协同提升环境工程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http://www.ceeaa.org.cn/
[2]刘延东.深化高教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 求是. 2012年5月.
[3]姜理英, 陈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256-260.
[4]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37-39.
[5]闵敏, 严金龙, 杨百忍. “卓越计划” 背景下的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 148-149.
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认证协会包括环境类分委员会等14个专业委员会。中国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始于2007年,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都积极参与了专业认证工作[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刘延东提出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国际化形势的需要,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一定的吻合度。2015年度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此来看,针对工程类专业,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
2. 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3]。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科特性,决定了这个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4][5]:
第一,从改革开放到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迅速,环境类专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但高校扩招和师生比例低的现状,导致了环境类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每况愈下。
第二,以科研产出为风向标的高校评价体制,导致了当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重理论,重实验(或试验),轻工程。年轻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第三,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工程理论基础知识抽象难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与实际脱节,工程实际意义不强,不能将自己所学与工程设计结合。设计出现了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求助。
第四:课程内容陈旧。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中的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着工艺陈旧等缺陷,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很多先进工艺和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介绍。实践类教学不足,实习参观的企业,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能够让学生参与工厂生产的全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缺失或不足。
第五,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不足。很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过程和毕业设计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不足,缺少系统性的监督和管理。实践过程的课程设计中,设计的深度不足,学生对规范的领悟不足。对实践过程和毕业设计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3. 提升环境工程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措施[4][5]
第一,系统和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规定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研创新)和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中,各个课程的关联和先后次序应着重考虑。实践环节包含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研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实验到课程设计,从实习到科研创新的渐进式的训练提升的过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终检验,也是工程认证中重点考虑的。毕业设计应该主要以工程类题目为主,兼顾实验类题目。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实践教学中,环境工程的学生应该小班授课。例如在污水厂实习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工艺车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和现场工程师一起操作,讨论和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国内外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普遍具有实践经验不足,设计和施工经验较少。这部分教师工作后,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主体。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规定: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基于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专业背景的要求,专业主干课授课的教师结构亟待优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过程考核机制。
加强与环保等相关企业联系,依托企业,建立本科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协同中心,为学生素质和教师经验能力的提高建立平台。
很多实践类的课程,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积极性等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进行成绩评定,应参考在课程设计期间的态度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成绩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设计水平和主动性等。
4. 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环境工程本科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本文总结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协同提升环境工程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http://www.ceeaa.org.cn/
[2]刘延东.深化高教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 求是. 2012年5月.
[3]姜理英, 陈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256-260.
[4]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37-39.
[5]闵敏, 严金龙, 杨百忍. “卓越计划” 背景下的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