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的变化
1. 增加了范例。新教材在分别揭示平行与垂直概念后,各增加了一组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图例。每组的图例都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平行线或垂线,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垂直的表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引用字母,新添符号。该部分最大的亮点就是引进了用字母表示直线,以及用“∥”与“⊥”符号分别表示平行与垂直。这两个符号,很好地表现出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时的相互位置,既形象又直观,学生在记忆符号的同时,能进一步理解两个直线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平行与垂直的正确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调整“做一做”内容。新教材在“做一做”中,只安排一组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的四种情况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或垂直?与旧教材中的“做一做”相比,这样安排一是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二是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具体明确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更有完成任务的主动性。
二、教学建议
1. 整体把握,分类推进。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所探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关系。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好两种直线在平面内相互位置的整体,可先让学生自行在纸上画两条直线,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各自所画的两条直线。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画两条直线不同的相互位置,以是否相交为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进行探索。
在研究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让学生分别将两条直线进行延长,而后发现有些原本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还是相交了,而有的如何延长也不会相交,此时可顺水推舟提出平行线的概念。在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时,让学生测量直线相交所产生的角的度数,并且把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情况,定义为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提出垂直的概念。
从已掌握的直线知识入手,然后延伸到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先整体把握后分类推进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相互位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借助直观,理解概念。
(1)理解“永不相交”。
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其特点是永不相交。教材中关于平行线的定义虽然只出现“不相交”的字眼,但这个“不相交”的深层含义则是永远不相交。因此,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成为认识平行的关键。为帮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以理解。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课件展示:长方形)
师:那么这个长方形的两条长,有没有相交?
生:没有,如果相交的话,那么这个图形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对,现在这两条长肯定是不相交的,如果延长它们的两条长,这两条长会相交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纸,纸上画有一个长方形,延长它们的两条长,试试看。
……
师:延长后,这两条长相交了吗?
生:还是没有相交。
师:想一想,长方形的这两条长,如果继续延长,会相交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还是没相交。
师:对,像这样的两条线,不管怎样延长,它们永远都不会相交。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指的就是像这样不管怎样延长都不相交的情况。
(2)理解“同一个平面”。
在平行线概念中,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 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只凭看、听、说等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结合相关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借助直观形象的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同一个平面”的含义。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的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
师: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老师黑板上画的这条直线,与同学在纸上画的直线相交了吗?
生:没有。
师:想一想,把你们纸上画的直线无限延长,老师也把黑板上的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生:还是不会。
师:既然这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就互相平行了吗?
师:黑板上的直线,与同学们在纸上画的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条一条直线在黑板上,而另一条直线在纸上。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们研究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前提就是两条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又不相交,我们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丰富图例,建立表象。
本课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外,还要让学生建立平行与垂直的表象。而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表象,这与感知时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平行与垂直图例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例,不但要提供标准的,也要出现变式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与垂直本质属性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表象:即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只与这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而与这两条直线的方向、长短无关。
4. 回归生活,巩固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数学的原型。若学生在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的知识后,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说明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因此,课堂上,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可先在同桌间进行,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安排,不仅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更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应用知识所不可缺少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1. 增加了范例。新教材在分别揭示平行与垂直概念后,各增加了一组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图例。每组的图例都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平行线或垂线,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垂直的表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引用字母,新添符号。该部分最大的亮点就是引进了用字母表示直线,以及用“∥”与“⊥”符号分别表示平行与垂直。这两个符号,很好地表现出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时的相互位置,既形象又直观,学生在记忆符号的同时,能进一步理解两个直线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平行与垂直的正确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调整“做一做”内容。新教材在“做一做”中,只安排一组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的四种情况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或垂直?与旧教材中的“做一做”相比,这样安排一是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二是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具体明确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更有完成任务的主动性。
二、教学建议
1. 整体把握,分类推进。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所探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关系。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好两种直线在平面内相互位置的整体,可先让学生自行在纸上画两条直线,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各自所画的两条直线。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画两条直线不同的相互位置,以是否相交为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进行探索。
在研究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让学生分别将两条直线进行延长,而后发现有些原本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还是相交了,而有的如何延长也不会相交,此时可顺水推舟提出平行线的概念。在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时,让学生测量直线相交所产生的角的度数,并且把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情况,定义为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提出垂直的概念。
从已掌握的直线知识入手,然后延伸到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先整体把握后分类推进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相互位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借助直观,理解概念。
(1)理解“永不相交”。
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其特点是永不相交。教材中关于平行线的定义虽然只出现“不相交”的字眼,但这个“不相交”的深层含义则是永远不相交。因此,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成为认识平行的关键。为帮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以理解。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课件展示:长方形)
师:那么这个长方形的两条长,有没有相交?
生:没有,如果相交的话,那么这个图形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对,现在这两条长肯定是不相交的,如果延长它们的两条长,这两条长会相交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纸,纸上画有一个长方形,延长它们的两条长,试试看。
……
师:延长后,这两条长相交了吗?
生:还是没有相交。
师:想一想,长方形的这两条长,如果继续延长,会相交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还是没相交。
师:对,像这样的两条线,不管怎样延长,它们永远都不会相交。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指的就是像这样不管怎样延长都不相交的情况。
(2)理解“同一个平面”。
在平行线概念中,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 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只凭看、听、说等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结合相关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借助直观形象的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同一个平面”的含义。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的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
师: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老师黑板上画的这条直线,与同学在纸上画的直线相交了吗?
生:没有。
师:想一想,把你们纸上画的直线无限延长,老师也把黑板上的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生:还是不会。
师:既然这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就互相平行了吗?
师:黑板上的直线,与同学们在纸上画的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条一条直线在黑板上,而另一条直线在纸上。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们研究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前提就是两条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又不相交,我们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丰富图例,建立表象。
本课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外,还要让学生建立平行与垂直的表象。而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表象,这与感知时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平行与垂直图例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例,不但要提供标准的,也要出现变式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与垂直本质属性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表象:即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只与这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而与这两条直线的方向、长短无关。
4. 回归生活,巩固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数学的原型。若学生在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的知识后,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说明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因此,课堂上,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可先在同桌间进行,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安排,不仅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更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应用知识所不可缺少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