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新的物联网的构想中,所有与云连接的智能设备均可融入其中。连接到云意味着“物”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转化为数据,可以实时测量并能从任何地方访问。这些互联的“物”正变得无处不在,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体验。“物”可以像手表或智能手机那样小而简单,也可以像汽车那样庞大而复杂。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下一次的科技创新潮将在汽车行业展开。
重新书写新的驾驶体验
近期涉入汽车领域的科技巨头莫于过英特尔,2016年的成功转型已经使英特尔成为一家助力云计算,以及数十亿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事实上,英特尔在云和数据中心、物联网、内存和FPGA等领域所搭建起的完整生态链,正在成为其涉入汽车领域的坚实基础。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均在不同场合表明了这一决心,之前与宝马等厂商的合作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汽车智能化的开端。
值得期许的“智能驾驶舱平台”
英特尔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正在加快脚步,其最新选择的合作伙伴是东软集团和一汽红旗,三方联合发布“智能驾驶舱平台”,致力于提供智能驾驶最佳体验。在汽车上的下一波重大技术创新上,驾驶体验处于绝佳的位置。人们在开车时经常面临交通拥堵或者找不到前往目的地等令人沮丧的事情;甚至开车本身也是一件极具危险性的事件—每年,超过3万美国人死于可预测的汽车事故,90%以上的汽车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据调查,2013年就有18%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购买无人驾驶汽车;2014年,拥有这一意愿的消费者达到50%;如今,已有超过三分之一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是“驾驶的未来”。同时,无人驾驶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之中。预计到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美元;2030年,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正是基于这些巨大的需求,“无人驾驶”的愿景正在通过科技的武装走向前台。
英特尔中国区域业务董事总经理王稚聪便对三方合作推出的“智能驾驶舱平台”表达了很大期望:“英特尔看来,汽车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非常兴奋的新的终端,它要求技术难度和技术复杂度非常高。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我觉得已经远远脱离了以前我们称之为汽车电子的定义,所以这一次三方的合作,是汽车方迈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智能驾驶舱平台’只是英特尔、东软和红旗三方合作的一个起步,其实想象空间还很大,未来英特尔还将在5G无线网络传输平台、后台的大数据整合、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平台一展开合作。”
为车联网量身打造
正是针对“智能驾驶舱平台”,英特尔也提前一天、在10月25日的巴塞罗那物联网解决方案大会上发布了最新发布的英特尔凌动车载处理器Apollo Lake,它正是向平台提供更强计算能力、更优智能支持。这个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全新处理器被命名为E3900系列,这块采用14纳米工艺制程的芯片比前一代计算能力提升1.7倍,并采用了英特尔第9代图形引擎,其3D图形性能比前一代提高2.9倍。此外四个矢量图像处理单元还可大大提升可见性,提供低照度下的高质量视频。所以基于该芯片开发的“智能驾驶舱平台”不仅拥有出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是针对智能驾驶所需的图形化实时处理需求,在图片和视频处理能力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
在英特尔提供的硬件基础上,东软向“智能驾驶舱平台”提供了系统的软件集成方案,它是基于东软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座舱系统C4-Alfus平台进行研发集成,融合了业界领先的虚拟化技术,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触摸屏的集成开发技术,可以整合车内信息,实现多屏互动。同时,C4-Alfus平台可以通过车内车外的互联互通技术与其他多个平台无缝连接,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舱系统。其中,C4代表Cockpit(座舱),Combination(融合), Connectivity(互联), Cloud(云)。
据了解,“智能驾驶舱平台”将首次用于红旗旗下的高端车型H7上,集成这一平台量产车计划在2017年上市,它将拥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驾驶舱体验、数字仪表、后座娱乐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平台提供的先进技术,其中代表自动驾驶前身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将是该车的最大亮点,也将为这个最具民族感染力的品牌带动新的科技动力。
高端专访
受访者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 张霞博士
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陈 伟
东软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技术总监 孟令军
eFashion:英特尔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业界共识,在智能驾驶项目中与东软的合作中,英特尔提供了哪些支持?双方在哪些技术上进行了互补?
孟令军:我们和英特尔之间合作基于凌动车载处理器Apollo Lake,我已经基于芯片的样片成功开发了“智能驾驶舱平台”,样机已经试装在一汽红旗的汽车上。我们英特尔之间不仅是芯片的合作,还涉及到很多底层技术,英特尔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技术支持,其德国、美国的技术团队已经和我们深度合作,进行产品的深度研发。
eFashion:在当前炙手可热的自动驾驶领域,英特尔是为数不多能够提供从云到端技术的厂商,能否介绍一下英特尔为车联网与自动驾驶的深度学习而建立起的数据中心的情况?未来还将向哪方面发展?
陈伟:物联网是针对垂直行业的,所以英特尔的战略是以垂直行业解决方案为起点做平台化的产品,推动整个生态链。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具体的垂直行业,因为它对实时的计算要求特别高。所以在这一块里面,我们对汽车行业的技术投入主要是四大块:第一是通讯,5G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们说今天软件定义的网络,或者说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均是5G方面的投入;第二是在我们终端器件当中的智能化投入,它可以实现辅助驾驶、车载负载整合。这次达成三方合作,主要还是因为英特尔平台的负载整合和操作系统虚拟化可以以一款芯片支持多种服务,提升整个人机界面的体验。第三是数据中心,它对无人驾驶的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功能几乎百分之百都在数据中心完成,除了汽车之外,整个端到端行业发展都会依靠数据中心的投入;最后便是我们和东软合作的、在汽车人机互动的界面当中的仪表和IVI系统的整合,这方面的沉淀对英特尔作为一个芯片提供商支持自动驾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特尔也提前做了很多布局,收购了很多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或功能安全的功能,在短时间内加强我们的竞争力。
陈伟:我做一个补充。做车载系统和做单个芯片还是很不一样,所以英特尔需要和东软这样的伙伴合作。芯片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软件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软从1991年开始汽车电子和整个汽车行业软件方面的沉淀,能够基于英特尔芯片,可以开发出针对仪表、娱乐系统的底层、中层、上层的软件,所以这个合作是一个深层次的合作。
在芯片开发上,我们把过去五年中从汽车行业中获得的一些反馈融入其中,先后开发了三代汽车领域的产品,新一代推出的产品叫E3900,专门针对汽车的实际上叫A3900,它比E3900工业级的更全面。所以这代芯片做了很多在芯片层面的整合,比如多传感器的整合、多应用的同步,甚至做到了微秒级,所以也获得了汽车领域的专业认证。
eFashion:英特尔和东软研发的“智能驾驶舱平台”将提供哪些合作模式?
张霞:我们现在和英特尔一起合作做开发,结合一汽未来的汽车产品规划和需求,量身订制产品,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未来我们三方会更紧密的融合,邀请汽车厂商在更早的阶段参与进来,甚至在产品前期探索阶段就可开始。未来5年,实际上我们已经获得定点协议车辆台数是1500多万台,这是直接向车厂提供服务、制造“软件 硬件”一体化的基础。这个数量仅是面对中国市场的,下一步我们肯定不能局限于中国市场,面向全球厂商服务。
重新书写新的驾驶体验
近期涉入汽车领域的科技巨头莫于过英特尔,2016年的成功转型已经使英特尔成为一家助力云计算,以及数十亿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事实上,英特尔在云和数据中心、物联网、内存和FPGA等领域所搭建起的完整生态链,正在成为其涉入汽车领域的坚实基础。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均在不同场合表明了这一决心,之前与宝马等厂商的合作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汽车智能化的开端。
值得期许的“智能驾驶舱平台”
英特尔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正在加快脚步,其最新选择的合作伙伴是东软集团和一汽红旗,三方联合发布“智能驾驶舱平台”,致力于提供智能驾驶最佳体验。在汽车上的下一波重大技术创新上,驾驶体验处于绝佳的位置。人们在开车时经常面临交通拥堵或者找不到前往目的地等令人沮丧的事情;甚至开车本身也是一件极具危险性的事件—每年,超过3万美国人死于可预测的汽车事故,90%以上的汽车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据调查,2013年就有18%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购买无人驾驶汽车;2014年,拥有这一意愿的消费者达到50%;如今,已有超过三分之一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是“驾驶的未来”。同时,无人驾驶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之中。预计到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美元;2030年,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正是基于这些巨大的需求,“无人驾驶”的愿景正在通过科技的武装走向前台。
英特尔中国区域业务董事总经理王稚聪便对三方合作推出的“智能驾驶舱平台”表达了很大期望:“英特尔看来,汽车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非常兴奋的新的终端,它要求技术难度和技术复杂度非常高。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我觉得已经远远脱离了以前我们称之为汽车电子的定义,所以这一次三方的合作,是汽车方迈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智能驾驶舱平台’只是英特尔、东软和红旗三方合作的一个起步,其实想象空间还很大,未来英特尔还将在5G无线网络传输平台、后台的大数据整合、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平台一展开合作。”
为车联网量身打造
正是针对“智能驾驶舱平台”,英特尔也提前一天、在10月25日的巴塞罗那物联网解决方案大会上发布了最新发布的英特尔凌动车载处理器Apollo Lake,它正是向平台提供更强计算能力、更优智能支持。这个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全新处理器被命名为E3900系列,这块采用14纳米工艺制程的芯片比前一代计算能力提升1.7倍,并采用了英特尔第9代图形引擎,其3D图形性能比前一代提高2.9倍。此外四个矢量图像处理单元还可大大提升可见性,提供低照度下的高质量视频。所以基于该芯片开发的“智能驾驶舱平台”不仅拥有出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是针对智能驾驶所需的图形化实时处理需求,在图片和视频处理能力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
在英特尔提供的硬件基础上,东软向“智能驾驶舱平台”提供了系统的软件集成方案,它是基于东软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座舱系统C4-Alfus平台进行研发集成,融合了业界领先的虚拟化技术,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触摸屏的集成开发技术,可以整合车内信息,实现多屏互动。同时,C4-Alfus平台可以通过车内车外的互联互通技术与其他多个平台无缝连接,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舱系统。其中,C4代表Cockpit(座舱),Combination(融合), Connectivity(互联), Cloud(云)。
据了解,“智能驾驶舱平台”将首次用于红旗旗下的高端车型H7上,集成这一平台量产车计划在2017年上市,它将拥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驾驶舱体验、数字仪表、后座娱乐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平台提供的先进技术,其中代表自动驾驶前身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将是该车的最大亮点,也将为这个最具民族感染力的品牌带动新的科技动力。
高端专访
受访者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 张霞博士
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陈 伟
东软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技术总监 孟令军
eFashion:英特尔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业界共识,在智能驾驶项目中与东软的合作中,英特尔提供了哪些支持?双方在哪些技术上进行了互补?
孟令军:我们和英特尔之间合作基于凌动车载处理器Apollo Lake,我已经基于芯片的样片成功开发了“智能驾驶舱平台”,样机已经试装在一汽红旗的汽车上。我们英特尔之间不仅是芯片的合作,还涉及到很多底层技术,英特尔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技术支持,其德国、美国的技术团队已经和我们深度合作,进行产品的深度研发。
eFashion:在当前炙手可热的自动驾驶领域,英特尔是为数不多能够提供从云到端技术的厂商,能否介绍一下英特尔为车联网与自动驾驶的深度学习而建立起的数据中心的情况?未来还将向哪方面发展?
陈伟:物联网是针对垂直行业的,所以英特尔的战略是以垂直行业解决方案为起点做平台化的产品,推动整个生态链。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具体的垂直行业,因为它对实时的计算要求特别高。所以在这一块里面,我们对汽车行业的技术投入主要是四大块:第一是通讯,5G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们说今天软件定义的网络,或者说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均是5G方面的投入;第二是在我们终端器件当中的智能化投入,它可以实现辅助驾驶、车载负载整合。这次达成三方合作,主要还是因为英特尔平台的负载整合和操作系统虚拟化可以以一款芯片支持多种服务,提升整个人机界面的体验。第三是数据中心,它对无人驾驶的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功能几乎百分之百都在数据中心完成,除了汽车之外,整个端到端行业发展都会依靠数据中心的投入;最后便是我们和东软合作的、在汽车人机互动的界面当中的仪表和IVI系统的整合,这方面的沉淀对英特尔作为一个芯片提供商支持自动驾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特尔也提前做了很多布局,收购了很多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或功能安全的功能,在短时间内加强我们的竞争力。
陈伟:我做一个补充。做车载系统和做单个芯片还是很不一样,所以英特尔需要和东软这样的伙伴合作。芯片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软件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软从1991年开始汽车电子和整个汽车行业软件方面的沉淀,能够基于英特尔芯片,可以开发出针对仪表、娱乐系统的底层、中层、上层的软件,所以这个合作是一个深层次的合作。
在芯片开发上,我们把过去五年中从汽车行业中获得的一些反馈融入其中,先后开发了三代汽车领域的产品,新一代推出的产品叫E3900,专门针对汽车的实际上叫A3900,它比E3900工业级的更全面。所以这代芯片做了很多在芯片层面的整合,比如多传感器的整合、多应用的同步,甚至做到了微秒级,所以也获得了汽车领域的专业认证。
eFashion:英特尔和东软研发的“智能驾驶舱平台”将提供哪些合作模式?
张霞:我们现在和英特尔一起合作做开发,结合一汽未来的汽车产品规划和需求,量身订制产品,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未来我们三方会更紧密的融合,邀请汽车厂商在更早的阶段参与进来,甚至在产品前期探索阶段就可开始。未来5年,实际上我们已经获得定点协议车辆台数是1500多万台,这是直接向车厂提供服务、制造“软件 硬件”一体化的基础。这个数量仅是面对中国市场的,下一步我们肯定不能局限于中国市场,面向全球厂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