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进生是指学习落后,思想行为消极不前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来积极引导、转化他们变后进为先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及日常表现,深入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并有針对性地提出转化后进生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对策;探析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
认知能力较低,对事物的判断、理解较为迟缓,对真假、是非缺少明辨性,受到诱惑容易迷失方向;意志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对学习及做事缺少恒心与毅力,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退缩不前,从而导致相应的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在具体的学习技巧方面相对缺乏,不善于学习。
2.客观原因
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不可分。
(1)家庭因素。目前,许多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性格、情感、年龄、思想、学识等局限性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不够全面。有的过于溺爱,凡事包办,以自己的意志为主;有的过于放纵,无论好坏对错,一味包容;有的过于苛刻,当学生进步时不积极回应,受挫时则一味挖苦、谩骂。家长的这些做法,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性、自信心、竞争意识、兴趣点等的培养。同时,由于工作等原因,父母对学生的关注多表现为物质层面,而精神关心明显不足或没有。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行为表现,不积极寻求学生不当言行的深层次原因,不去探求解决问题和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学校因素。现在很多学校仍将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对分数和名次过于重视,而对于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却不够重视。
(3)社会因素。社会复杂的大环境给后进生带来极大的困扰。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介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而学生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
二、后进生转化对策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1.对待后进生从平等、尊重做起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持着不放弃、平等尊重以及不歧视的基本原则,并始终坚持对后进生进行有效的转化。学校要不断地转变现有的落后观念,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来尊重后进生的学习现状。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做到“把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神圣的职责,这也与教师高尚的师德情操相符合。
2.对后进生注入情感关怀
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长此以往会产生消极、抵触、敌对情绪。要转化他们,教师就必须要加倍奉献自己的爱心,密切关注后进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因此,不论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高校教师都有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后进生的性格、心理、思想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根源,做到“知己知彼”。当然,对象特点不同,沟通、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3.更新教学观念,因材施教
目前,教师应摒弃“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在智育的同时兼顾到德、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并非一纸文凭便可走遍天下。因此,教师要摆正心态,全面了解后进生的优缺点,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尽自己所能引导后进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家庭与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这需要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首先,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及学校的日常表现,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并且控制好情绪,尽量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即使对于在学校一再犯错,表现欠佳的学生,家长也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言辞过激,以免损伤其自尊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其交流,不要对立,一旦对立,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家长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揣摩和观察,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根源进行研究,然后与教师共同努力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个体差别而快慢、难易不同,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持之以恒,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学生加入“先进”的行列,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对策;探析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
认知能力较低,对事物的判断、理解较为迟缓,对真假、是非缺少明辨性,受到诱惑容易迷失方向;意志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对学习及做事缺少恒心与毅力,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退缩不前,从而导致相应的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在具体的学习技巧方面相对缺乏,不善于学习。
2.客观原因
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不可分。
(1)家庭因素。目前,许多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性格、情感、年龄、思想、学识等局限性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不够全面。有的过于溺爱,凡事包办,以自己的意志为主;有的过于放纵,无论好坏对错,一味包容;有的过于苛刻,当学生进步时不积极回应,受挫时则一味挖苦、谩骂。家长的这些做法,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性、自信心、竞争意识、兴趣点等的培养。同时,由于工作等原因,父母对学生的关注多表现为物质层面,而精神关心明显不足或没有。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行为表现,不积极寻求学生不当言行的深层次原因,不去探求解决问题和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学校因素。现在很多学校仍将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对分数和名次过于重视,而对于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却不够重视。
(3)社会因素。社会复杂的大环境给后进生带来极大的困扰。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介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而学生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
二、后进生转化对策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1.对待后进生从平等、尊重做起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持着不放弃、平等尊重以及不歧视的基本原则,并始终坚持对后进生进行有效的转化。学校要不断地转变现有的落后观念,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来尊重后进生的学习现状。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做到“把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神圣的职责,这也与教师高尚的师德情操相符合。
2.对后进生注入情感关怀
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长此以往会产生消极、抵触、敌对情绪。要转化他们,教师就必须要加倍奉献自己的爱心,密切关注后进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因此,不论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高校教师都有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后进生的性格、心理、思想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根源,做到“知己知彼”。当然,对象特点不同,沟通、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3.更新教学观念,因材施教
目前,教师应摒弃“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在智育的同时兼顾到德、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并非一纸文凭便可走遍天下。因此,教师要摆正心态,全面了解后进生的优缺点,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尽自己所能引导后进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家庭与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这需要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首先,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及学校的日常表现,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并且控制好情绪,尽量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即使对于在学校一再犯错,表现欠佳的学生,家长也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言辞过激,以免损伤其自尊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其交流,不要对立,一旦对立,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家长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揣摩和观察,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根源进行研究,然后与教师共同努力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个体差别而快慢、难易不同,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持之以恒,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学生加入“先进”的行列,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