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宗教舞蹈在艺术表现的时候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当代民族舞蹈越来越重视宗教题材舞蹈的社会属性:它能够将一个民族的宗教活动场景全方位展现在狭小的舞台上,进而挖掘宗教文化对当代人们的影响,传达对精神层面和民族文化的整合功能。当宗教舞蹈试图去展现一个民族生活发展的脉络,并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宗教题材舞蹈在整体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就沾染上了历史的意味。
本文以金刚神舞为起点,从其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以及音乐、乐器等方面分析金刚神舞的艺术特征,同时对金刚神舞的延续发展加以阐述。
一、金刚神舞缘起及发展
1、金刚神舞的缘起
金刚神舞,源于西藏,其缘起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公元8世纪,西藏苯教盛行,吐蕃王请来莲花生,入藏宣传风行于印度的佛教之时,受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能使佛教在西藏顺利推行,莲花生在保留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崇敬的同时,又将苯教中的主要神灵“十二丹玛”收纳为护法神。这种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结合的方法,符合藏族原始多神崇拜的心理,藏传佛教从此滥觞。
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以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的“金刚舞”为基础,吸收了苯教仪式中的面具舞、藏族古鼓舞“阿卓”,以及“拟兽图腾舞”等一些民间舞蹈中的元素,并根据藏传佛教密教仪礼和内容需要,创立了镇魔酬神的“羌姆”仪式,在各地寺院广泛传播。之后莲花生又大量吸纳带有藏族民间舞蹈成分的程式性舞段,并利用各种神灵的面具,编排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族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祭祀活动中的宗教舞蹈,又进一步丰富了内容。[1]
2、金刚神舞的发展
金刚神舞,又称“跳神”,藏话叫“羌姆”,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和寺庙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属性:
第一、金刚神舞是一项隆重的宗教活动。它是由寺庙主持和组织的,佛教各教派中较大的寺庙,几乎都有表演金刚神舞的团体甚至“扎仓”(僧院)。
第二、金刚神舞是一种密宗修供。出现在舞台(如果坛场可以叫舞台的话)上的,都是神佛,或者叫本尊神和护法神。神舞里有些角色,面具或狰狞,或丑陋无比,看起来和魔鬼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他们也是神,是猛神。据说凶猛或丑陋,是为了镇伏佛法的敌人,包括一些杂念,其实他们的内心仍然是仁慈的菩萨心肠。金刚神舞里还有许多动物,包括飞禽走兽,它们不是纯粹的动物,而是神或者神的化身。
第三、金刚神舞中所有的神佛都戴面具。面具、服装、饰物、法器,是区别神舞中各类角色的主要标志,所以有人称神舞为假面舞蹈。
第四、金刚神舞是一种大型的综合性的宗教舞蹈,它由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组舞、群舞组成,有一支相当数量的喇嘛乐队伴奏,包括铜管乐和打击乐,最大的乐队演奏者达五十人以上,如扎什伦布寺。
第五、金刚神舞往往与寺庙的宗教节目、宗教法会联系密切,有的地方是在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形成宗教节目,有的地方是先有宗教节目、宗教法会,再加入金刚神舞表演。金刚神舞虽然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密宗仪轨,虽然有明显的宗教目的,但一旦在公共场合演出不可避免的具有娱乐性和群众性。[2]
金刚神舞由于教派的不同,寺院模式不一,其舞蹈形式、人数规模、程序和举行的日期、道具的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也不尽相同。戴面具表演的金刚神舞,動作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所绘之形象。舞蹈以驱鬼镇邪为主要表现内容;舞蹈动作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主要特征。舞蹈大多都是由“法器舞”、“拟兽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金刚神舞反映了人们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等复杂心理,以舞蹈的语言使晦涩难懂的教义直观化、通俗化,通过丰富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修行和信仰、祭神和娱情的多重需要。
二、金刚神舞的传承与创新
金刚神舞公元8世纪已在西藏盛行,经历十几个世纪的变迁,金刚神舞一直流传在寺庙中,《印象唐卡》用舞蹈的形式把宗教舞蹈搬上了当代专业舞台,是对宗教舞蹈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在文化方面,金刚神舞始终是以秉承着宣传教义为主旨的宗教舞蹈形式,而《印象唐卡》正是选取藏文化中的唐卡佛像为主题进行创作,继承了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赋予了金刚神舞这一宣扬佛法天命、表演佛经故事的祭祀活动新的内涵。在舞蹈动作方面,金刚神舞主要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主要特征。莲花生还把藏族古鼓舞“阿卓”与拟兽图腾舞民间舞蹈元素加入其中,吸纳了程式性舞段。舞蹈作品《印象唐卡》继承了金刚神舞中的双膝屈伸、弹腿纵跳等舞蹈动作,如摆、摇、晃、扭、颤,腿部动作有跳、蹬、跨、蹦、挪,静止时往往以单腿的力量为重心,另一条腿前屈抬起,勾脚,上身挺拔,姿态潇洒等动作。在道具方面,金刚神舞主要的道具为面具,且都是一些面部狰狞的各路神灵,代表的却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面具的色彩构成主要有黑、红、白、黄、蓝等。在《印象唐卡》中,面具同样继承了金刚神舞的面具特征,黑白黄红的颜色搭配以及面具的形态与主题相符,代表着唐卡中的佛像。在服饰方面,金刚神舞中的服饰大多是头戴五佛冠,身披彩色披肩,腰系绸缎围裙。《印象唐卡》舞蹈演员的服饰同样也传承这金刚神舞的服装,披肩、飘饰带、腰带、裙子,只是《印象唐卡》更加舞台化。在乐器方面,也同样与金刚神舞所使用的乐器一样,长号、唢呐、鼓、铃。综上所述,舞蹈作品《印象唐卡》的表现形式在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在传承这金刚神舞的表演内容。
金刚神舞作为祭祀活动的一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严格的密宗修持仪轨,它最初只允许在密宗殿内进行,后来才出现在僧俗大众场合。而《印象唐卡》的舞蹈编导者却把这种宗教舞蹈艺术搬上了狭小的舞台上,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呈现在观者的眼里,这就是对金刚神舞的创新,也是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当代人去了解宗教文化的特征,进而引发一些感悟。金刚神舞只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仪轨,只是简单的祈求神灵赐予和平、降幅魔鬼与灾难。而《印象唐卡》的舞蹈编导把寺庙中的其他佛教文化融入到了整个舞蹈作品中,如唐卡绘画艺术、哈达的巧妙运用等,都代表着藏族的风土韵味,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创新了原始的宗教表演形式。
注释:
[1]廖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廖东凡.神灵降临[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安雪蕊(1993—),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本文以金刚神舞为起点,从其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以及音乐、乐器等方面分析金刚神舞的艺术特征,同时对金刚神舞的延续发展加以阐述。
一、金刚神舞缘起及发展
1、金刚神舞的缘起
金刚神舞,源于西藏,其缘起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公元8世纪,西藏苯教盛行,吐蕃王请来莲花生,入藏宣传风行于印度的佛教之时,受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能使佛教在西藏顺利推行,莲花生在保留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崇敬的同时,又将苯教中的主要神灵“十二丹玛”收纳为护法神。这种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结合的方法,符合藏族原始多神崇拜的心理,藏传佛教从此滥觞。
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以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的“金刚舞”为基础,吸收了苯教仪式中的面具舞、藏族古鼓舞“阿卓”,以及“拟兽图腾舞”等一些民间舞蹈中的元素,并根据藏传佛教密教仪礼和内容需要,创立了镇魔酬神的“羌姆”仪式,在各地寺院广泛传播。之后莲花生又大量吸纳带有藏族民间舞蹈成分的程式性舞段,并利用各种神灵的面具,编排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族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祭祀活动中的宗教舞蹈,又进一步丰富了内容。[1]
2、金刚神舞的发展
金刚神舞,又称“跳神”,藏话叫“羌姆”,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和寺庙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属性:
第一、金刚神舞是一项隆重的宗教活动。它是由寺庙主持和组织的,佛教各教派中较大的寺庙,几乎都有表演金刚神舞的团体甚至“扎仓”(僧院)。
第二、金刚神舞是一种密宗修供。出现在舞台(如果坛场可以叫舞台的话)上的,都是神佛,或者叫本尊神和护法神。神舞里有些角色,面具或狰狞,或丑陋无比,看起来和魔鬼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他们也是神,是猛神。据说凶猛或丑陋,是为了镇伏佛法的敌人,包括一些杂念,其实他们的内心仍然是仁慈的菩萨心肠。金刚神舞里还有许多动物,包括飞禽走兽,它们不是纯粹的动物,而是神或者神的化身。
第三、金刚神舞中所有的神佛都戴面具。面具、服装、饰物、法器,是区别神舞中各类角色的主要标志,所以有人称神舞为假面舞蹈。
第四、金刚神舞是一种大型的综合性的宗教舞蹈,它由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组舞、群舞组成,有一支相当数量的喇嘛乐队伴奏,包括铜管乐和打击乐,最大的乐队演奏者达五十人以上,如扎什伦布寺。
第五、金刚神舞往往与寺庙的宗教节目、宗教法会联系密切,有的地方是在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形成宗教节目,有的地方是先有宗教节目、宗教法会,再加入金刚神舞表演。金刚神舞虽然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密宗仪轨,虽然有明显的宗教目的,但一旦在公共场合演出不可避免的具有娱乐性和群众性。[2]
金刚神舞由于教派的不同,寺院模式不一,其舞蹈形式、人数规模、程序和举行的日期、道具的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也不尽相同。戴面具表演的金刚神舞,動作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所绘之形象。舞蹈以驱鬼镇邪为主要表现内容;舞蹈动作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主要特征。舞蹈大多都是由“法器舞”、“拟兽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金刚神舞反映了人们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等复杂心理,以舞蹈的语言使晦涩难懂的教义直观化、通俗化,通过丰富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修行和信仰、祭神和娱情的多重需要。
二、金刚神舞的传承与创新
金刚神舞公元8世纪已在西藏盛行,经历十几个世纪的变迁,金刚神舞一直流传在寺庙中,《印象唐卡》用舞蹈的形式把宗教舞蹈搬上了当代专业舞台,是对宗教舞蹈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在文化方面,金刚神舞始终是以秉承着宣传教义为主旨的宗教舞蹈形式,而《印象唐卡》正是选取藏文化中的唐卡佛像为主题进行创作,继承了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赋予了金刚神舞这一宣扬佛法天命、表演佛经故事的祭祀活动新的内涵。在舞蹈动作方面,金刚神舞主要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主要特征。莲花生还把藏族古鼓舞“阿卓”与拟兽图腾舞民间舞蹈元素加入其中,吸纳了程式性舞段。舞蹈作品《印象唐卡》继承了金刚神舞中的双膝屈伸、弹腿纵跳等舞蹈动作,如摆、摇、晃、扭、颤,腿部动作有跳、蹬、跨、蹦、挪,静止时往往以单腿的力量为重心,另一条腿前屈抬起,勾脚,上身挺拔,姿态潇洒等动作。在道具方面,金刚神舞主要的道具为面具,且都是一些面部狰狞的各路神灵,代表的却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面具的色彩构成主要有黑、红、白、黄、蓝等。在《印象唐卡》中,面具同样继承了金刚神舞的面具特征,黑白黄红的颜色搭配以及面具的形态与主题相符,代表着唐卡中的佛像。在服饰方面,金刚神舞中的服饰大多是头戴五佛冠,身披彩色披肩,腰系绸缎围裙。《印象唐卡》舞蹈演员的服饰同样也传承这金刚神舞的服装,披肩、飘饰带、腰带、裙子,只是《印象唐卡》更加舞台化。在乐器方面,也同样与金刚神舞所使用的乐器一样,长号、唢呐、鼓、铃。综上所述,舞蹈作品《印象唐卡》的表现形式在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在传承这金刚神舞的表演内容。
金刚神舞作为祭祀活动的一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严格的密宗修持仪轨,它最初只允许在密宗殿内进行,后来才出现在僧俗大众场合。而《印象唐卡》的舞蹈编导者却把这种宗教舞蹈艺术搬上了狭小的舞台上,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呈现在观者的眼里,这就是对金刚神舞的创新,也是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当代人去了解宗教文化的特征,进而引发一些感悟。金刚神舞只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仪轨,只是简单的祈求神灵赐予和平、降幅魔鬼与灾难。而《印象唐卡》的舞蹈编导把寺庙中的其他佛教文化融入到了整个舞蹈作品中,如唐卡绘画艺术、哈达的巧妙运用等,都代表着藏族的风土韵味,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创新了原始的宗教表演形式。
注释:
[1]廖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廖东凡.神灵降临[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安雪蕊(1993—),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