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回课中央 任重而道远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课中央”,这里的课,我们理解为泛指的课堂。课堂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落实最为重要的场域。而这样一个担负着特殊使命的场域,常常是见“物”不见“人”的。
  人在课堂中的主体、主导及其核心地位,是教育本质使然,是课堂应然的基本的格局。而在不少教师的课堂里,只有知识及其运用技能的传授,无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能力的养成,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难显,活生生的人被视作知识的容器,于是,“满堂灌”“填鸭式”等等无视人的情感、人之需求的课堂样态长期普遍存在。就是在如此样态的课堂里,我们的教师自己也同时“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全然一台“灌浆机”,不知这种机械的平庸的波澜不惊激情奢谈的状态何日是终期。由于教师主导过度,无暇及时反思、总结、修正,既无可能从学生那里发现自己的不足、又无可能放下身段向“主体”学习,因此,教师自身的变化成长久久无功。今日大多数课堂,不是“曲终不见人”,而是“曲中不见人”。
  课堂是因教与学的客观要求,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师生是课堂的核心,处在“课”之中央。课堂空间里的其他物化存在,只是师生这个对立统一体发展变化的外在条件。而本应在课堂中央的“人”,因人的主观作为表现为实际上的“物”——传授知识、接纳知识——在中央,都不见了。而我们必须把“人”找回来,并恢复其核心地位、中央格局。
  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教育的概念里,人无疑在中央位置上,但严重的功利倾向又无不时刻在动摇“人”在教育中直至课堂里的地位。只有人在教育中的中央地位不位移,才能确保人在课中央。为此,要充分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递活动,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这里的教学观是指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看法。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叠加的时代,有关教与学的认识和实践也呈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但伴随社会形态变化的教学观到了工业文明中后期,必须从以单科知识传授为主逐步走向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让教与学双方屹立于中央。
  三要确立正确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获得共同发展的基本场域;课堂生活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与师生的成长密不可分。课堂的如此特点和功能客观上规定了我们的课堂实践必须牢记:有了人才有课堂,课堂是由人构成的、人是课堂的主体,于是,我们的课堂应以人为本,课堂应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地方。
  然而,找回曾經失去的“人”并非易事,正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人回课中央,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其中就包括旅游,这为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学校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意设计的还是无心为之的,每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一门隐性课程。学生就读特定学校后,或是主动接受,或是不能适应,或是无所察觉,都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上受学校文化的影响。不过,它对于学生更直接的影响,是体现在价值观念、交往态度、人生追求等方面。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学校从外控发展向自主发展、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从
期刊
班主任工作离不开一个字:爱。但“如何爱”却大有学问。那种润物无声、捕捉契机、恰到好处的爱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教育润物无聲,勤拨“麻木”之弦。有这样一些孩子:表扬不在乎,批评不在意;上课不起劲,下课找不到影。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似乎可有可无。他们是不被关注的“中等生”。面对这样的孩子,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会急于求成,而是细细揣摩他们的心思,发现他们的兴奋点并及时“刺激”他们,感动他们。“温暖
期刊
利用动扭剪仪,研究了不同地区(兰州、洛川、杨凌、巩义)黄土的动强度特性以及变形特性。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固结应力和振次下的动强度特性及其相互差异。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应用于直肠癌放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直肠癌放化疗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
宋代妇女基本上建立了符合儒家标准的价值观,官绅家庭的妇女虽然遵循不予外事的传统古训,但又不放弃自身的责任,她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她们的儿子、丈夫,为国为家培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