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6-0074-02
作者简介:岑道权(1972-),男,陕西白河人,法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问题。
【摘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是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
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高等学校能否科学发展,能否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能否提高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也应在学生中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思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思想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 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把活动引向深入的前提,也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要使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效果。在第二批学习实践工作中,有些高校党组织忽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存在偏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强,这是学习不够造成的。所以,只有狠抓学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也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学习活动首要任务是读书。要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重点篇目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不留死角。
学习活动还要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只有紧密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实际出发,带着问题用心思考,才能头脑明澈,豁然开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2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要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切以培育人才为中心,以聚集人才为基础,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要紧贴大学生自身特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帮助一些大学生解决“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问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创新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开展富有特色、扎实有效。
第二,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理念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在具体工作中尊重学生,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要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在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
3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应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学习实践活动可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设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主题网站,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将专题报告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学校安排专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上的互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因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而缺乏心理准备所产生的“焦虑”、“厌世”等悲观情绪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起奮发进取的信心。
4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高校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二是要坚持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样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敢想敢干,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发明创造有兴趣和干劲。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知识库”、“智囊团”等有利条件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放手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专业与实践,上课题、做项目、搞研究,使创新思维尽快形成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德才兼备,是非分明就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就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做人与成才的统一。在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尚不明朗,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步伐,就业难度加大,但大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掌握一些即使企业韬光养晦时也不会失宠的基础性能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学习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足气的备胎型符合人才,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以便在经济好转时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 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2) :85-88
[2] 黄文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 2009, (03) :131-132
作者简介:岑道权(1972-),男,陕西白河人,法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问题。
【摘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是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
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高等学校能否科学发展,能否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能否提高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也应在学生中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思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思想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 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把活动引向深入的前提,也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要使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效果。在第二批学习实践工作中,有些高校党组织忽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存在偏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强,这是学习不够造成的。所以,只有狠抓学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也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学习活动首要任务是读书。要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重点篇目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不留死角。
学习活动还要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只有紧密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实际出发,带着问题用心思考,才能头脑明澈,豁然开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2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要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切以培育人才为中心,以聚集人才为基础,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要紧贴大学生自身特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帮助一些大学生解决“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问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创新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开展富有特色、扎实有效。
第二,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理念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在具体工作中尊重学生,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要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在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
3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应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学习实践活动可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设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主题网站,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将专题报告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学校安排专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上的互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因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而缺乏心理准备所产生的“焦虑”、“厌世”等悲观情绪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起奮发进取的信心。
4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高校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二是要坚持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样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敢想敢干,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发明创造有兴趣和干劲。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知识库”、“智囊团”等有利条件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放手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专业与实践,上课题、做项目、搞研究,使创新思维尽快形成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德才兼备,是非分明就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就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做人与成才的统一。在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尚不明朗,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步伐,就业难度加大,但大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掌握一些即使企业韬光养晦时也不会失宠的基础性能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学习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足气的备胎型符合人才,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以便在经济好转时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 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2) :85-88
[2] 黄文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 2009, (03) :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