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私修史书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总之,明中后期的政治因素对私修史书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政治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3-0079-06
  中国古代社会,私修史书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私修史书往往与官修史书并肩发展,二者并无明显的区别和矛盾。但当统治混乱、社会危机爆发时,官修史书仍极力维护旧的统治思想,对民众灌输服从的思想意识。私修史书或迫于政治压力,随声附和,或大胆反抗,寻找他途医治弊病,官、私修史书便产生了分歧。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政治危机还没有全面爆发,但党争之祸、边境危机已逐渐显露,官方组织的修正史活动中途废止,私修史书便在此情形下悄然兴盛。
  一政治因素与史书撰修影响溯源
  中国古代皇帝利用其权威干预私修史书写作的例子不在少数。汉武帝听闻司马迁写《太史公书》,命其将孝、景及自己的本纪拿来过目,大怒,“削而投之,于今(三国晋时)此两纪有录无书”[1](P418)。东汉末年,王允曾劝汉献帝诛杀蔡邕,目的是“不使谤书流天下”[2](P2 006)。北魏时崔浩写《国史》,尽述北魏拓跋氏的历史,得罪了鲜卑贵族,被指控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诏诛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无远近,及浩姻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余皆止诛其身”[3](P3 943)。隋文帝即位之初就下令“人间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4](P38)。因此,私修史书在隋代是遭到排斥的,官方成为修史的主力。唐太宗贞观年间,史馆修史制度确立并逐渐完善,一时间官修史书的势头大大盖过私修史书。两宋之际私修史书再次发展,出现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私修史书,如欧阳修《新五代史》、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等。这一时期的私修史书呈现出与官修史书通力合作的现象,《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该书在修撰过程中既充分利用了官方在搜集史料方面的便利条件,又充分发挥了司马光个人的组织、编纂等才能。
  但是,到了明代,史学再次深深打上政治的烙印。明初官修《元史》与以往所修各部正史不同,它的纪、传均没有论赞,这是遵照朱元璋“准《春秋》及钦奉圣旨示意”[5](P4 676)而刻意为之的。明初通过科举制的八股取士等手段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洪武、永乐两朝频发“文字狱”,商传曾言:“明初文禁甚嚴,诸臣只言片纸即可获杀身之罪,所谓文字之祸,避之不及,私家著述,寥然可寻。”[6](P386)弘治、正德时期政治对史学的控制和利用有所放松,私修史书受打压的状况有所改变,出现了如刘节《春秋列传》、邵宝《春秋名臣传》尹直《名相传》等私修人物传记。而明代私修史书的兴盛则出现在嘉靖、万历时期。
  二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状况
  明代中后期嘉靖帝即位之初因“大礼仪之争”而倦怠朝政,崇奉道教。穆宗、神宗初年朝政有所振作,但随着张居正改革被破坏、万历朝立太子一事的连续冲击,万历皇帝也逐渐端坐于深宫之中,不理朝政。
  嘉靖初期,朝廷上下围绕着嘉靖帝生父的封号问题争论不休。嘉靖帝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即皇帝位,首辅杨廷和、阁臣乔宇、汪俊等认为嘉靖帝应尊孝宗为皇考,亲生父亲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员张璁、桂萼等认为应尊奉“孝道”,继统不继嗣,应尊兴献王为帝。这场辩论持续了将近4年,最终以杨廷和被罢官,张璁任内阁首辅为结局。但这一事件的余波远不止如此,它加剧了内阁倾轧的程度。嘉靖至万历时期,内阁首辅的更替无一不是通过政治斗争完成的。“大礼仪”之争成就了一批趋炎附势之徒,朝堂上的良臣正直之士被排挤,内阁首辅权力的更迭过程中,依次有毛纪、费宏、杨一清、张璁、方献夫、李时、夏言、翟銮、严嵩、徐阶、高拱登上首辅之位,其中夏言和严嵩的斗争中,以夏言的斩首告终。嘉靖帝议礼之后,崇奉道教,希冀长生,曾封道士邵元节为礼部尚书,为奉道耗费大量财物。海瑞曾经上疏劝谏,被逮入狱论死,幸得徐阶力救。孟森评嘉靖一朝“奉道之祸毒正人,则远过于议礼”[7](P197)。
  万历朝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明代的政局一度好转。但在张居正死后不到1年,在万历皇帝态度的影响下,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对张居正的清算活动,甚至有人说他有谋反之心,戚继光的精锐部队就是他叛逆的后盾。当然,这样的言论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但毋庸置疑,张居正的去世使他的改革措施基本遭到延止,成为明代中后期政治的重要转折点。至此之后,明代政府再也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决心改革政治,明代政治的弊端日渐明显。万历朝还因立太子一事引发皇帝二十几年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皇帝如此消极怠工,在以往任何朝代都是不曾见的。万历的“不作为”虽然没有使政治陷入瘫痪,一切事务各自按照已有的程序运行,但是明代政治自此以后也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出现新的变革。
  可知,明代中后期以后,由于皇帝与朝臣习惯性的不合作,明代朝臣之间的斗争、贪污腐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明代的政治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危机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来。对此,明代的私修史书也有论述,薛应旂《宪章录》曾论明代中后期的吏治昏聩,官员借考核互相中伤的状况,“当时罢职官员,唯无赃犯重情其有可用者并听举用。自严氏用权,遂以考察中伤善类,倡为不许举之说。自是玉石不分,一犯宰臣之怒者,皆禁锢。”[8](卷25“按语”)旧例,被罢职的官员,除了贪污受贿,或有重大失误者,是可以被重新启用的。但自严嵩掌权后,利用考察官员的权利,培植亲信,不依附者皆不被用。即使是涉及边境防卫之事也“多逐锥刀之利,民不聊生。欲稍为振起彷徨四顾,并无可委之人”[8](卷2“按语”)。   综上,明代中后期以后,朝政由宦官专权到权臣辈出,官员内部斗争不断,纲纪废弛,招权纳贿,每况愈下。嘉靖、万历朝重大的政治事件引发的朋党之争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军事上,“南倭北虏”问题日渐突出,对明政府的安全造成威胁。社会危机日益暴露明显,而官修史书的迟滞不能满足社会以史求鉴和流传史实的需求,于是一批有责任感的士人,面对内外交困的政治局势,忧心忡忡,希冀通过自己的著作,反思过往,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构想。而众多著作中,史书成为最能直接、清晰表达观点的载体。
  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私修史书的互动
  明代中后期政治的变动引起了史学的变化,因此嘉靖、万历时期私修史学的发展随着政治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嘉靖一朝,北有鞑靼,东南有倭寇骚乱,俺答汗还曾紧逼京师,民族危机与宋代面临着相似的状况,刺激私修史书对宋代的了解,对民族问题较为敏感,排元情绪高涨,所以这一时期私修史书中的正统观念以讨论夷夏之别为主。加之嘉靖二十一年官方刊行了包括辽、金、元三史在内的前代正史,共二十一史。这也就承认了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但私修史书出于民族情感,坚持以宋为正统,于是引发了这一时期的改编《宋史》之风。王洙《宋史质》、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等,都宣扬宋代的正统地位,贬低少数民族政权,王洙甚至删去元朝年号,否认客观历史。
  隆庆至万历中期出现私修明史的热潮。嘉靖末年,财政危机、边境危机、君臣不睦、官员内争等现象层出不穷,迫使私修史书将目光放在现实问题上。陈建《通纪》、郑晓《吾学编》、薛应旂《宪章录》、邓元锡《明书》、余继登《国朝典故纪闻》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私修明史。这些史著大多直击明代的腐朽政治,希望借助于史书给社会改革以一剂良药。例如《通纪》中随处可见“世变江河,可胜慨叹”这样的感慨,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溢于言表。书中还就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例如主张废除军卫制、宗禄制等。此外,万历即为之初曾下诏赞扬建文朝的死节之臣,万历二十三年还恢复了建文年号。在官方政治态度转变的情形下,私修史书开始大量编纂建文史。朱睦楔《革除逸事》、汪宗伊《表忠录》、屠方叔《建文朝野汇编》、焦竑《逊国忠节录》等不断推出。
  综上,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改编宋史、私修当代史、私修建文史籍等史学风气,这与社会危机的显现、官方政治态度的转变等息息相关。政治和现实危机的刺激,促使私修史书在不同阶段的编撰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史学与政治的互动可以提高史学的社会价值,但是,也免不了受到政治的束缚和干预。
  四政治威势之下私修史书的谨小慎言
  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的作者有史官,比如作《圣驾南巡录》的陆深、作《读史漫录》的于慎行、作《国朝献徵录》的焦竑、作《皇明史概》的朱国祯等,也有其他官员,如曾任福建侯官县教谕的陈建、任刑部郎中的高岱、任浙江提学副史的薛应旂、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等。明代中后期主要私修史书的作者除了少数如吴朴、郎瑛、邓元锡、沈德符等人无官无职,基本也是举人出身。可见,私修史书的作者直接受政治影响的占大多数,而布衣修史者,基本上是科举不如意,止于举人行列,一方面士大夫素有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对政治做出思考;另一方面他们无缘仕途,卻又想极力参与政治,修撰史书是最便捷、风险较小的方式。因此,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政治的私修史书作者,他们的阅历和史著都受政治的影响颇大。
  明代中后期因慑于政治淫威,远居清贫之地著书以避祸者不在少数。杨慎是正德六年的进士,嘉靖年间首辅杨廷和之子,官至翰林院修撰,曾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因“大礼仪”之争受廷杖,谪戍云南,结束了本可平步青云的仕宦生涯。少年的杨慎聪颖过人,“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9](P5 082)。“大礼仪”之争中,杨慎曾偕群臣齐跪于左顺门,力谏皇帝不要封兴献王为帝,帝怒,180多人受到杖责,杨慎还被廷杖了两次,最后被流放至云南,再也没能返回京都。杨慎因政治事件被流放,因此他在流放期间的著述,一方面是记述云南当地的风俗人情、山川地理、历史沿革等,如《滇载记》《云南山川》等;另一方面是笔记考订著作,如《丹铅余录》《古音丛目》等,基本不涉及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的表达。
  薛应旂,嘉靖十四年进士,他于嘉靖二十四年时奉例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员,严嵩顺势对其进行拉拢,但薛应旂并未接受,结果被诬贬为建州通判。严嵩擅权国政长达14年之久,利用各种权谋利诱相继除去政敌夏言、仇鸾等,对弹劾他的官员肆意打击,甚至有致死者。薛应旂虽只是被贬官,却已对权臣掌握的明王朝已有心灰意冷之意。因此,严嵩倒台后,薛应旂虽然辗转升迁,但他仍请求致仕还乡,最后著述至终身。薛应旂曾作《宋元资治通鉴》,这部著作以“求道”为主,特详道学宗派,希望从思想上转变政治上的歪风邪气,反对空谈之风,认为“党锢兴而汉社屋,玄谈盛而晋室倾,清流浊而唐祚移,学禁作而宋舟覆。其初文雅雍容,议论标致,不过起于一二人之猎胜,而其究乃至于恶腾沸于寰中,干戈相寻于海内,而溃败不可收拾”[10](P387)。明代中后期第一部私修当代史一般认为是陈建的《皇明通纪》,其实,郑晓的《吾学编》始撰于嘉靖二十年,比《通纪》早,但他成书却晚于《通纪》,原因是郑晓慑于嘉靖三十五年的李默事件的影响。李默乃正德十六年进士,曾历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为人耿直。嘉靖年间严嵩柄政,李默不阿谀奉承,严嵩便借故将其夺职为民,后又被嘉靖帝启用。嘉靖三十五年,赵文华告讦李默策试选人时,有“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之语,有诽谤嘉靖之意,于是下令逮捕李默,最终死于狱中。郑晓因为这一事件,担心自己书中的内容或言语而得罪皇帝或权贵,就烧毁了书稿。直至嘉靖四十一年以后,严嵩倒台后,才在儿子们的鼓励下,完成了今本《吾学编》。
  青年时代的郑晓是一位有胆识、有思想、关心士人。他是嘉靖二年的进士,也曾因为参加“大礼仪”之争“公抗章谏,且偕诸司跪左顺门,恸哭不已,上怒,下锦衣狱,杖阙下”[11](P1876-1877)。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政治的批判。他在嘉靖十四年时曾作《书西墅卷后》说:“余耕海上,未尝不发愤太息,怪吏治日偷,民生日困,而举刺之风,裁日落暮也。”[12](P532)在这篇议论中,郑晓批评了明代中后期政治的五个弊端:军事日紧,分封太广,赏功太滥,士风邪横,党派之争。而且,郑晓在任文选郎中时“秉公持鉴,一切无所徇私枉”[13](P207),期间还弹劾严嵩的亲信赵文华,反对严世藩为尚宝丞等,因此遭到严嵩痛恨,被贬为和州同知。但嘉靖三十五年的李默事件,让郑晓也开始忌惮严嵩的熏天权势,所以做出焚毁书稿的举动。《今言》是郑晓继《吾学编》之后的另一部著作,“其内容实际是明代洪武至嘉靖一百八十余年间的国政朝章、兵戎邦记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其中许多记载不但可补史之佚,亦可正史之谬误”[13](P1)。《今言》可以说是《吾学编》的补作,补充了《吾学编》中很多记事语言简略的地方。但《今言》基本是“反映作者的皇朝意识和正统思想”“有浓厚的天命观”[14]。虽然也有反映痛恨奸佞之臣的言论,但并不多见。   从今本《吾学编》和《今言》的思想上看,郑晓在嘉靖三十五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了之前的锐气,避实就虚,歌功颂德的地方较多。明人张铨曾评此书“惟时有避忌,方技、佞幸诸传废而不录,未免有挂漏之憾”[15](P6)。谈迁也评郑晓“号为博雅,有其学矣,惜非其才”[16](P6)等,都表达了对郑晓于嘉靖三十五年后所撰史著失之略、情未挚的遗憾。而郑晓的这一缺陷正是因为受到了政治权威的胁迫才产生的。除了迫于政治压力私修史书不敢太过直言批评时政外,还有些私修史书撰成之后也不敢立即刊刻。朱国祯在万历二十五年时曾入馆修正史,但入馆3日官修正史活动就戛然而止。此后,朱国祯便私修明史,但一直到天启四年才在即将卸任的首辅叶向高的鼓励之下,重写撰写《皇明史概》。此时,他已经完成了书稿的7/10。朱国祯期间中断《皇明史概》的撰写,源于万历二十九年“均田案”。万历中期“一条鞭法”的执行被土豪劣绅等曲解利用,老百姓的负担反而加重,朱国祯提出“均田便民”,结果被打,家中房屋被烧。此事件以后,朱国祯一方面仕途受影响,坎坷波折;另一方面他本人也不敢再妄议朝政。所以他私下写明史的活动一直是悄悄进行的,直至天启初年才重新开始写《皇明史概》。
  综上,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在权贵和皇权的夹击下步履维艰。嘉靖一朝和万历末的政治形势,对私修史书的影响较为剧烈,这两个时间段内的私修史书不能完全发挥私修史书抒发己意的特点,或从侧面敲打政治弊端,或不敢使自己的史作公诸于世,或刻意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史学资治的功能未能得到明显的张扬。
  五君权对史权的干预
  廷杖作为明代的法外刑,是皇权对臣属绝对权威的体现。明代中后期廷杖已被皇帝经常性地实施,“大礼仪”之争中被杖死者就有70多人。廷杖制磨灭了士人的自主意识,更加奴性化,“只是在方孝孺、谢缙和李贽等个别非主流和悲剧性人物身上,还能看到宋儒精神的回归弘扬及其对独裁专制淫威的努力抗争” [17]。焦竑曾论史权之重:“史之职重矣!不得其人不可以语史,得其人不专其任不可以语史。故修史而不得其人如兵无将,何以禀令?得人而不专其任如将中制,何以成功?苏子谓:史之权于天、与君并,诚重之也!”[18](P19)即便如此,明代君主对臣属几乎奴性的对待方式,使士大夫们噤若寒蝉,史书作为史实流传后世、树德教化的重要载体,也使得君主权力对史书的内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君权对史权的干预不断加强。
  明代虽有史官,却不是专职,史官参与政治活动比前代频繁,史官不专职史事,对明代的官修史书事业有消极影响,“惟史官专司其职,故不敢渎其职,失其职,而其职者何?曰君举必书,此上古史官世守之法,失此便失其位,其族亦失其地位”[19]。以往朝代的起居注皇帝是不允许观看的,也不许干涉史官的记录。明代,除了起居注不常设外,皇帝可以阅读《实录》,甚至干涉《实录》的书写。朱棣就曾下令3次修改《太祖实录》,明宪宗修《英宗实录》时称景泰帝为“郕王”。明代史职相对独立的传统被打破,古时因畏惧史官而不敢妄行的事,在明代几乎是没有的。如明成祖三修《太祖实录》,还处罚了方孝孺等人,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继位找到合法的理由,明世宗敕修《恭穆献皇帝实录》,为一个没有做过皇帝的人修《实录》,如此颠倒史实,只有在明朝才会出现。而后人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些事实的真相,得益于私修史书的记载。专制皇权对史权的打压使得史权应有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史书应起到的作用也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明代的史官虽都是进士出身,却不专司其职,除了官修史书受皇帝意志影响大外,私修史书也受官方统治思想的影响,敢越雷池者少,史书、史官在明代的地位没有以往朝代高,大大影响了史学功用的发挥。
  六政治事件对私修史书的刺激
  明代中后期某一类型的私修史书在某一段时间内会集中出现,这与当时社会发生的政治事件相关。“大礼仪”之争中“护礼派”和“议礼派”在论证的过程中无不引经据典,谈迁曾说:“永嘉(张璁)议礼,能以辩博济其说。即论星历,亦援据不穷。其见知于上,非偶然也。”[16](P3 364)“双方的争论变得更老练,更清晰,更复杂,官方文献中所记载的朝廷实际作法的历史成了注意的一个中心,这久而久之促成了研究历史先例(掌故)和研究本朝历史的普遍兴趣。”[20](P489)“大礼仪”之争围绕嘉靖帝亲生父亲的身份定位展开讨论,以此来确定嘉靖帝是“继统”还是“继嗣”,兴献王是该尊称为“帝”,还是以藩王身份入史。双方多数情况下多引宋英宗之事,宋英宗赵曙年幼时就被仁宗接入宫中抚养,继承皇位。他即位后也没有尊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由此杨廷和等人认为嘉靖帝应效仿宋英宗,但张璁等人认为宋英宗一直被养在宫中,预立为皇嗣,嘉靖帝则从小长于藩王府邸,直至武宗死后才被立为继承人,理应尊孝自己的亲生父亲。因为“大礼仪”之争,使学者较多地关注宋代历史,关注“正统论”。
  “大礼仪”之争后,以张璁为首的议礼派取得了胜利。嘉靖帝如愿尊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为了维护这一成果,特下令修《明伦大典》,从制度上维护礼仪的权威,且专门整理历朝《实录》,为修《献皇帝实录》做准备。此次整理历朝《实录》,为《实录》外流提供了契机,为私修史书提供资料。万历朝张居正改革对史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恢复起居注制,设立日讲起居注官,“令日讲官日轮一员,专记注起居,兼录圣谕、诏敕、册文等项及内阁題稿”,“经筵日讲,则讲官即记注起居,亦不必另用侍班”[21](P491)。起居注的恢复也为史书的撰写提供了可靠史料。再如前文提到的万历朝建文史籍的编纂,官方态度的转变是成书的重要契机。
  除了政治事件的刺激外,朝臣利用史书作政治斗争篡改史事,也是激励私修史书追求真实历史的动力之一。张岱曾批评权臣利用修史的机会作政治斗争,“焦芳以佥壬秉轴,丘濬以奸险操觚,正德编年,杨廷和以掩非饰过……后至党附多人,以清流而操月旦;因使力翻三案,以阉竖而自擅纂修,黑白既淆,虎观、石渠尚难取信”[22](P109)。万历中后期,神宗缺少了类似于张居正这样亦师亦臣的约束,开始挥霍享乐,朝廷内部党争不断,边疆也频发战争,社会矛盾激化。朝廷的浑浑噩噩,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史书唤醒社会的觉醒。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表面上是宣扬神宗的武功,实则是为了反讽神宗的好大喜功。瞿九思在嘉靖年间曾因倭寇进犯而查军饷被匿事件,3个月白头,任广平知府期间一边赈灾,一边又镇压乡民的反抗,后被陷害入狱,被张居正启用。可知,瞿九思亲身经历了明中后期的各项危机,对政治的失望、反思促使他实事求是地写作史书,以希冀对现实有所警醒。
其他文献
西贡,两手空空只剩下钱了  飞机着陆前十分钟,看到的胡志明市就像移轴摄影的可爱模型,小房子如积木一般,颜色鲜艳,搭建在弯弯曲曲的河道边。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然后,就是晴天霹雳,行李不见了,大概是中转的时候被南航落在广州了。背了十五年的背包,此行兩个人所有准备换洗的衣物,说没就没了,在异国的机场,夫妻两人简直傻眼了。  还好,有钱,1元人民币=3300越南盾(刚查了一下现在的汇率,居然涨到1:3
期刊
在评论哈代的诗时,奥登曾坦言:他无法客观地评论哈代的诗,因为他曾如此热爱哈代的诗。这种热爱无疑会影响他对哈代的客观评价。面对骆家的诗时,我也有类似的感觉。我和骆家有相似的经历,我们都是在1980年代前期,在北京读大学。也都是上大学期间,深受当时诗歌氛围的影响,爱上了诗歌。那个年代,诗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像现在这样边缘化,它是可以被看见的。某种意义上,对我们那代人而言,可以说,诗歌是一种生活的
期刊
杂志曾做过一次调查,询问了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海岛是什么样子。不乏有人认为不加修饰,没有任何人工建筑的海岛才符合他的审美。但事实上,没有建筑的海岛,只能称其为荒岛,哪怕你欣赏它,却也断不会在上面安家。回想那些吸引我们的海岛,除了沙滩大海,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丰富多彩的海岛建筑,正是它们让一个海岛区别于另一个,让海岛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  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
期刊
我所看到的匡亚威的水墨画以花鸟为主,初见只觉画面很简单、雅致,再看却是温情脉脉,感人至深。  现代生活很繁忙,时间匆匆,飞逝的不只是匆匆那年。时代的快车轮让我们根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反省,来不及静心欣赏,日升日落都是喧嚣浮华,心头眼底都有一层看不见的雾霾。说起国画,有心的自然是能领悟水墨神韵,没有这份心的,也许会觉得水墨与生活有些格格不入,就像一个美好的传说一样记录在历史中。  岂不知,穿过浮华,
期刊
海南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岛屿,从不缺乏星级酒店。在三亚海棠湾区,五星级酒店云集,未来它将是亚洲最大的五星级酒店群。但是面对每年一两千万的游客量,海南可提供的,却并不仅仅是这些五星级酒店品牌。那些小众、个性、精致的酒店或许是未来的主流。几年前已经开始试水,并将海南本土元素引入酒店装饰的森林酒店品牌,颇引人注目。  海口森林城市酒店最早开业的森林酒店。该品牌的创造者冯清雄,在位于琼海万泉河边上的森林
期刊
2015年6月27日,第17届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发表讲话,公募、私募基金以及近百位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人员共同出席了本次盛会。  “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作为官方主办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标杆,以其完整而精确的评选体系备受各方推崇。本届金牛奖首次针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设置了“最佳小微成长公司”
期刊
摘要:赫勒將已有的正义概念分为静态的正义概念和动态的正义概念,并认为静态正义的概念所要求的将规范和规则持续不断地适用于社会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是难以实现的,动态的正义概念所诉诸的自由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本身又是不可靠的。赫勒认为正义的最终只能是用正直的好人的良善生活超越正义,但是良善作为好的人类生活本身却是存在脆弱性的,良善对世界采取了一种柔顺、开放的姿态,但正因为此,良善像花朵一样脆弱,良善生活之于超
期刊
2015年6月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民企商机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海南省内外政、企、商各界代表,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近500人汇聚一堂,以“一带一路”战略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广阔商机为主题,畅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探讨民企商机。参会的民企商家认为这次会议上大家结交了新朋友,提供了新商机。不仅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高规格的智力支撑,同时也给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强大的头脑
期刊
摘要:《易传》与《中庸》从天道与人道的内在关联对儒学价值本体进行了不同界定。《易传》侧重从形上天道建构价值本体,从价值维度以天道恒转为人道运行提供本体根据,凸显本体“弥纶天地之道”的超越性。《中庸》更强调主体心性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上下沟通,揭示人道价值的日常规范性,侧重对主体心性的照察,致力于将超越性本体内化于主体心性并展开于百姓日用常行,将形上天道转化为现实价值原则,在庸言庸行中追求高明的道德境
期刊
摘要:  文艺界“两个口号”之争中对立的主角鲁迅与周扬在文艺思维上基本上属于两类不同的模式:周扬偏向于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普遍的一元原则的“刺猬”类模式,而鲁迅倾向于多元的、漫射的离心式的“狐狸”类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是鲁迅与周扬在“两个口号”中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辨析鲁迅与周扬两人的文艺思维模式既是对“两个口號”争论原因的多角度探讨,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的解读与观察,还可以吸取不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