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来源 :求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es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作品《终身成长》中提出:成功并不仅仅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她提出人们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因此对学习美术缺乏信心、缺乏兴趣。文章就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
  《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揭示:美国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中,成长型思维排在了第一位。我国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認识到了成长型思维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然而也依然有很多教师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上,而对于学生思维培养重视不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美术技能的提升上,还应该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艺术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化。
  一、成长型思维的内涵
  2017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荣获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德韦克提出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所谓成长型思维,是个体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随着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而不断提高的,这是用变化的眼光看事物的思维模式。德韦克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挑战的时候,会非常乐于接受挑战,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赢得挑战,同时也会为了迎接挑战而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使之符合挑战要求。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固定型思维
  从当前国内小学美术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亟须解决,如因为美术课是副科,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足,面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认真完成;课程教学难度安排不当,学生的个性化美术知识学习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等。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小学生仅仅将美术课程视为主课之外的放松课,认为成绩并不重要,这门课程只适合那些具备美术天分的人学习。这种观点的形成源自社会当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当学生在前述观点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固定思维,则其就会认同天赋论这一理念,将自己从事某事的不成功,归因为自己不具备某方面特长。由此,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这部分学生对于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威胁感会表现出十分敏感且排斥的态度,在此种保守主义心态的影响之下,其更乐于从事自己所熟悉抑或是擅长的事情,从而避免失败。可以说,这种思维将会导致学生无从进步和提高,只能抱残守缺、固步不前,对于其成长和成才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创设成长型思维创作环境,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树立成长型思维模范典型,对学生的美术创作进行正向反馈。
  (一)创设成长型思维创作环境
  当学生处于良好学习环境当中时,其自我效能感将会得到显著的增强,从而能有效地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而言,良好创作环境将会使学生克服对于美术创作活动的抵触和排斥情绪。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对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创设,如此方才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成长型思维。当学生身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时,班级同学给予其的鼓励和帮助以及班级同学之间所散发出的浓厚学习气息,会让学生受到正向的激励,从而强化自我效能,在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敢于一往无前。需要指出的是,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创设并非仅仅是学校以及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努力和配合。
  (二)通过语言激发成长型思维
  语言能反映和塑造我们的思维。对教师而言,也要学会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比如,学生在说“我不明白”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我不明白”换成“我忽略了什么”;在学生说“太难了,我做不到”的时候,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换为“为什么我觉得很难?怎样才能做到”;在学生说“我尽力了”的时候,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里可以更棒”等。当然,教师也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评价。德韦克关于学生接受新挑战的研究数据表明,约有90%的学生对新的挑战持有积极的态度,而这些学生所受到的激励并不是来源于外界对于其天赋的赞美,而是来源于对其努力的肯定和表扬。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教学评价的重要提示,教师要注意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某一次或某一阶段的美术作业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而是为了用成长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树立成长型思维模范典型
  成长型思维视野下的美术课堂,是一面教一面学的教学相长的课堂,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敏锐地观察课堂的各个环节:学习、创作、分享评价等,看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各个教学环境中善于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典型,为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的模范典型。
  (四)对美术创作进行正向反馈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养成成长型思维的意义所在。在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评价当中,授课教师往往以学生完成一幅画作的形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定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对学生美术知识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价。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对学生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学习情况实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取授课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模式的综合运用,并将学生小组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学生家长评价、学校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如学生参加社会美术赛事的证书)相结合。如此一来,能够构建起立体化的美术课程评价模式,并且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构建交流途径。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的真实呈现,让学生得以从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由此使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在采取多元化美术课程评价模式的过程当中,应当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钻研美术技能的努力程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单纯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唯有这样,方才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成长型思维,提升其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调动其对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的学习以及钻研热情,促进其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入手,简要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固定型思维,并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进行了论述。艺术素养是青少年儿童必须要不断提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是艺术素养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引领学生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黄建忠.浅谈初中美术课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9(28):82-83.
  [2]刘丽娟.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路径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19(18):13-14.
  [3]李玉春.在低年段教学中培养学生“成长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10):11.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新生代和私人化两次小说叙事转型,不仅是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使然,同时也与这个时期大众文化兴起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化转向,使文学更趋边缘化。但如果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就不会对文学的处境抱悲观态度。  关键词:叙事转型;大众文化;文化转向  作者简介:管宁(1958—),男,江苏苏州人,《福建论坛》杂志社编审,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
期刊
摘 要: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互为发用”,把朱熹的性情“未发已发”说发挥为“互发”。从而使退溪之学带有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朱熹;李退溪;性情观;人性论作者简介:林孝宣(1967—),男,韩国人,韩国牧园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博士,研
期刊
摘 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  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  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  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  
期刊
摘 要:“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  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在朱光潜看来,文艺能够怡情养性,有助于人生情趣化的实现;要实现人生的情趣  化,还必须以超脱的精神观照人生和创造人生;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因而艺术化的生活即道德化的生活;  人生的艺术化还意味着人生的完满化,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全面完满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完满的、
期刊
摘 要: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有时间意识和思考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人类意识到自己对运气的依赖。宗教证实了这种依赖的感觉。今天,建立在超越人类的人格性存在基础上的宗教信仰已不再可能。不同于宗教的是,神秘主义通过放弃自身的愿望寻找精神的宁静。神秘主义,正如其印度和中国模式所展现的那样,是独立于宗教信仰的,其根本特点在于放弃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一点将通过对道家的解释来阐明。  关键词:人类学;宗教;神秘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学中,垄断与竞争本来就构成悖论,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论述的了。但是,在中国却不那么简单:人为的旧经济制度时间延续与维系,使垄断的贬义成份加剧而冲淡了它的积极与中性的含义;旧经济制度的灾害又破坏了公平竞争,促进了局部经济发展的无序。文章所阐释的关于垄断与竞争的广义悖论,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它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速度缓慢的又一原因。  关键词:垄断;竞争;悖论  中图分类号:F045.6
期刊
摘 要:进行文化哲学研究绝不能从现成的常识出发、照搬传统的哲学研究基本框架,而不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严格的批判反思。文章通过概括评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意义一方面是揭示了传统哲学研究所具有的种种理论弊端,从而为我们从学理上重新探讨文化哲学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则是揭示了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对文化和人的主观感受的忽视甚至拒斥
期刊
摘 要: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哈贝马斯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止于悲观性的批判,而是在反思现代性问题时,试图寻找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出路,以达到重建理性之目的。  关键词:哈贝马斯;现代性;交往理性;反思与重建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4)04—0028—04
期刊
摘 要: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学说,海德格尔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不能像胡塞尔那样从意识现象中寻找时间的起源,因为时间是知觉、记忆、期望等意识行为的基础,而不是相反;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虽然看到了时间的绽出性,但从总体上而言,他的时间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间观的视野之内;最后,海德格尔认为,在时间的本性的问题上,无论是牛顿式的客观主义立场还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对历史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重视。但现如今,枯燥的历史教育方法,已经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落实教学改革策略。本文围绕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历史课堂模式的对策,以期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也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