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肩负着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的重任。故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语文;资源;培养;品质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如果从教学的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工具”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提高抗挫能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1 寻找渗透抗挫折教育的契合点。
首先,教育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抗挫折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抗挫折资源来为学校教育服务。
其次,在课文的讲授中,可以进行交际心理知识和技巧的渗透,教会学生在与别人交往特别是交谈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和收到好效果的具体方法。比如在上这些课文时教育学生:注意平等待人、注意尊重别人、注意倾听别人说话、注意自己的言语技巧。这一方面的内容渗透,倘若教师平时注意在和学生交往中树立榜样的作用,其教育效果将会更大。只要教师做教师的有主观上的注意,注意找到它们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不断的渗透,学生的抗挫能力得打强化,优良品质一定会逐渐磨练得更坚强。
2 用语文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把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融课内课外于一体,熔社会、学校为一炉,是走出个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抗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抗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既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也可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有各种形式的比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力比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竞争的意识,消除焦虑情绪。有多种形式的交流:日记交流、学习经验交流、各种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避免孤僻、自我中心、嫉妒等性格的形成。也可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如参观游览、看指定的课外书、收集整理资料等,也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亲自去发现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与情感,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内涵,这样不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学会一些心理调适方法,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利于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3 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3.1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己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如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领悟范仲淹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3.2 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著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力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试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和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3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优良品质和意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也需要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使工作收到成效。
【关键词】语文;资源;培养;品质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如果从教学的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工具”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提高抗挫能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1 寻找渗透抗挫折教育的契合点。
首先,教育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抗挫折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抗挫折资源来为学校教育服务。
其次,在课文的讲授中,可以进行交际心理知识和技巧的渗透,教会学生在与别人交往特别是交谈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和收到好效果的具体方法。比如在上这些课文时教育学生:注意平等待人、注意尊重别人、注意倾听别人说话、注意自己的言语技巧。这一方面的内容渗透,倘若教师平时注意在和学生交往中树立榜样的作用,其教育效果将会更大。只要教师做教师的有主观上的注意,注意找到它们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不断的渗透,学生的抗挫能力得打强化,优良品质一定会逐渐磨练得更坚强。
2 用语文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把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融课内课外于一体,熔社会、学校为一炉,是走出个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抗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抗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既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也可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有各种形式的比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力比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竞争的意识,消除焦虑情绪。有多种形式的交流:日记交流、学习经验交流、各种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避免孤僻、自我中心、嫉妒等性格的形成。也可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如参观游览、看指定的课外书、收集整理资料等,也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亲自去发现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与情感,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内涵,这样不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学会一些心理调适方法,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利于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3 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3.1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己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如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领悟范仲淹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3.2 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著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力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试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和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3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优良品质和意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也需要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使工作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