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句报”;“话报”;“班级文摘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75—01
一、初始阶段,办好“句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普遍的真理和共识。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语文能力整合和应用的过程,无论从认知水平还是知识储备还是驾驭语言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基本都是空白。
为了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空白上看到希望,并对其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精彩语言的收集。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造句很好,我就帮他记下来,注上这个同学的名字,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学生有说的很精彩的话语,我也随时记下来,注上说话同学的名字。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精彩的“学生语录”。
之后,我开始对这些学生们的精彩句子进行精心编辑,并让班上的同学把它们按照设计要求一一抄录在一张16K大的绘图纸上,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句报”,然后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同学们共同欣赏学习。
就这样,我们班的第一期“句报”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劳动下诞生了!
没想到,第一期“句报”就引来了同学们格外的关注。尤其那些看到自己的句子和名字同时出现在“句报”上的同学,更是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高兴地手舞足蹈,很多同学还把自己在“句报”上的内容抄录回去,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欣赏。
“句报”的创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为它的第一次面世便深深走进了那些年幼的孩子们的心里,并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分享了自我“创作”的快乐。
再后来,同学们说出来和写出来的精彩语句越来越多,我的“学生句话记录本”很快就被记得满满当当的了。当然,同学们对办“句报”也已经是轻车熟路,充满了参与的热情。这时候,我干脆就把“句报”的“编辑”任务交给了班上几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自己也自封为“句报顾问”,只“幕后指导”了。但是,我们的“句报”却在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中精彩欢快地运转着。
二、发展阶段,办好“话报”巩固成果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这个时候,我们的“句报”已经被同学们办得有模有样,华丽丰满很多了,而同学们写作和表达的愿望早已经不能够在那张小小的“句报”上得到尽情地展现了。我发现这是个学生习作兴趣养成,实现“句报”顺利转型的大好时机。
三年级的第一堂习作课,我只带了一张4K大的纸。在课堂上,我只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同学们,我手中的这张纸用来写作文大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大!”我又问:“但是,老师请你们在这节课用自己最精彩的话语写满它,可以吗?”“没问题!”同学们的回答是那样的自信而又充满激情。
之后,我精心地从同学们的习作中挑选出那一段段自然流淌饱含真情的精美话语,仔细地编排设计。于是,我们的第一张“话报”便应时诞生了。
三年级写作教学,重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时候,我的学生们想说话、想写话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因为他们都学会了在“句报”上占领篇幅和位置。因为,通过一、二年级的参与体验,同学们都知道只有写得多说得多,自己在“报” 纸上的“名气”才越大,得到大家的“夸奖”也就越多。
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顺利地踏上了“参与作文”和“兴趣作文”的关键第一步。
从使用16K的小纸办“句报”到使用4K大纸办“话报”,同学们不仅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的篇幅也越来越长,内容也更加地精彩起来,学生写作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三、提高阶段,办好“班级文摘报”爱上作文
“句报”和“话报”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同时对培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进入五年级的时候,学生早已经不满足于那张4K的“大纸”了,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话要说,有更多的话要写,有更多的感情需要更大的空间去容纳了。第一节作文课的那张纸由4K直接换成了桌面那么大的一整张:“同学们,这张纸大吗?”我依旧问。
“不够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含着喜悦的泪水笑了。
第一期“三班文摘”在同学们的期待下满满当当地和同学们见面了。同学们挤啊,看啊,兴奋地惊叫啊,一个个都在为自己的大作见诸“报端”真情欢呼。
那天下午,我没有留家庭作业,但是当我问同学们“今天没作业,回家做什么呢?”的时候:
“写—作—文!”
我的泪水又在眼角转圈了。因为,学生们已经在“三报”的陪伴下爱上作文了。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75—01
一、初始阶段,办好“句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普遍的真理和共识。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语文能力整合和应用的过程,无论从认知水平还是知识储备还是驾驭语言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基本都是空白。
为了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空白上看到希望,并对其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精彩语言的收集。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造句很好,我就帮他记下来,注上这个同学的名字,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学生有说的很精彩的话语,我也随时记下来,注上说话同学的名字。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精彩的“学生语录”。
之后,我开始对这些学生们的精彩句子进行精心编辑,并让班上的同学把它们按照设计要求一一抄录在一张16K大的绘图纸上,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句报”,然后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同学们共同欣赏学习。
就这样,我们班的第一期“句报”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劳动下诞生了!
没想到,第一期“句报”就引来了同学们格外的关注。尤其那些看到自己的句子和名字同时出现在“句报”上的同学,更是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高兴地手舞足蹈,很多同学还把自己在“句报”上的内容抄录回去,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欣赏。
“句报”的创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为它的第一次面世便深深走进了那些年幼的孩子们的心里,并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分享了自我“创作”的快乐。
再后来,同学们说出来和写出来的精彩语句越来越多,我的“学生句话记录本”很快就被记得满满当当的了。当然,同学们对办“句报”也已经是轻车熟路,充满了参与的热情。这时候,我干脆就把“句报”的“编辑”任务交给了班上几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自己也自封为“句报顾问”,只“幕后指导”了。但是,我们的“句报”却在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中精彩欢快地运转着。
二、发展阶段,办好“话报”巩固成果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这个时候,我们的“句报”已经被同学们办得有模有样,华丽丰满很多了,而同学们写作和表达的愿望早已经不能够在那张小小的“句报”上得到尽情地展现了。我发现这是个学生习作兴趣养成,实现“句报”顺利转型的大好时机。
三年级的第一堂习作课,我只带了一张4K大的纸。在课堂上,我只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同学们,我手中的这张纸用来写作文大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大!”我又问:“但是,老师请你们在这节课用自己最精彩的话语写满它,可以吗?”“没问题!”同学们的回答是那样的自信而又充满激情。
之后,我精心地从同学们的习作中挑选出那一段段自然流淌饱含真情的精美话语,仔细地编排设计。于是,我们的第一张“话报”便应时诞生了。
三年级写作教学,重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时候,我的学生们想说话、想写话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因为他们都学会了在“句报”上占领篇幅和位置。因为,通过一、二年级的参与体验,同学们都知道只有写得多说得多,自己在“报” 纸上的“名气”才越大,得到大家的“夸奖”也就越多。
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顺利地踏上了“参与作文”和“兴趣作文”的关键第一步。
从使用16K的小纸办“句报”到使用4K大纸办“话报”,同学们不仅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的篇幅也越来越长,内容也更加地精彩起来,学生写作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三、提高阶段,办好“班级文摘报”爱上作文
“句报”和“话报”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同时对培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进入五年级的时候,学生早已经不满足于那张4K的“大纸”了,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话要说,有更多的话要写,有更多的感情需要更大的空间去容纳了。第一节作文课的那张纸由4K直接换成了桌面那么大的一整张:“同学们,这张纸大吗?”我依旧问。
“不够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含着喜悦的泪水笑了。
第一期“三班文摘”在同学们的期待下满满当当地和同学们见面了。同学们挤啊,看啊,兴奋地惊叫啊,一个个都在为自己的大作见诸“报端”真情欢呼。
那天下午,我没有留家庭作业,但是当我问同学们“今天没作业,回家做什么呢?”的时候:
“写—作—文!”
我的泪水又在眼角转圈了。因为,学生们已经在“三报”的陪伴下爱上作文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