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试点工程遵循“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作业,优质高效建设安徽电网”的原则,力争实现现场施工“三不用”的目标:不用刀——现场无切割、不用水——现场无湿作业、不用火——现场无焊接,有效提升本质安全和建设效率,通过试点推动实现全省35~110kV变电站的统一布置、统一规格,实现无差异建设目标。
关键词: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典型经验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9)03-0102-01
1 模块化工程特点
1.1 设计标准化
发挥设计的引领作用,進一步深化国网公司关于接口“四统一”要求,通过对站内1个全装配建筑物、11种构筑物和5类构筑物基础采用车间预制和全过程装配方式,全站建、构筑物装配率达到90.5%,实现了“一种布局、一种规格、一种做法”,消除传统的变电站建设的需求差异、设计差异、和施工差异。
1.2 建筑装配化
钢结构连接节点采用全螺栓连接,建筑物内外墙采用集成墙体,墙板在工厂整体预制,实现“结构+功能+装饰”一体化,现场组装直接与钢构螺栓连接,与传统装配式建筑物相比钢结构无需现场焊接,墙体无需现场层层复合,大大提升建设效率。
1.3 安装工业化
采用“全干法”作业、“搭积木”式装配方式,提升了现场标准化作业、机械化安装水平,构建一种工序安装模式。合理布局辅助设施,统筹规划管线通道,将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监控设施和生活设施剥离于建筑物,采用外挂设计明敷安装,实现现场零交叉施工。
1.4 装修装饰统一化
进一步贯彻“两型三新一化”要求,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统一装饰装修材料规格型号和参数标准,精简类型、统一风格,规模化采购装修材料提升品质,因地制宜选用节能环保装修材料,实现“外部观感统一,内部配置统一”,方便后期运维人员“拎包入住”。
1.5 临建标准化
全方位提升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化建设各项要求,新杭施工临建采用装配化“预制舱”式典型方案,科学合理配置舱体数量,优化整体布置,舱内各功能模块标准化配套,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休息环境,营造了“家”的感觉,使各参建人员有强烈归属感,安心扑在现场干好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提升了企业形象。
2 工程建设成效
2.1 试点工程促进基建队伍改革发展要求落地
在试点工程推进过程中,公司紧扣深化基建队伍改革相关要求,强化作业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以业主项目部为执行单元,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功能集中、经济适用”建设要求贯穿项目管控全过程中。
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通过研究相关要求和目前现状,理清模块化建设思路,紧紧把握“装配式”工程建设特点,重点关注技术规范在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关键环节的落实,通过对“工程前期早策划、施工难点早解决、管理要求早落实”三个举措,把模块化安装的规范要求分解成安全、质量、进度等环节各个控制点,工程管理工作更精细、流程更清晰、管理更规范,积累了管理经验。
提升了队伍能力建设。试点工程技术难题多,各单位高度重视,派出了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主动参与现场作业与管理,管理与参建人员素质与项目建设相适应。过程中加强培训和交底,确保全员掌握安装技术方案,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一支和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安装技术相适应的队伍,过程中现场安全质量可控、再控。
2.2 转变作业方式,提升现场安全
常规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钢筋模板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和墙体砌筑等作业,需要投入较多的作业人员、机械及材料,存在施工队伍参差不齐、现场监督工作量大、作业点多面广管理薄弱等问题。
试点工程采用“全干法”作业方式后,安全管控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没有过多的材料加工和混凝土浇筑的作业,触电和机械伤害的风险大大降低。
(2)建筑物的外架搭设及拆除、模板工程的安装及拆除这些属于三级风险的作业内容,随着作业方式的转变全部取消。
(3)基础采用预制式,现场基槽开挖完成浇筑垫层后即可进行吊装和拼接,验收合格及时回填夯实,现场基槽坑洞等不会长时间的暴露,从而缩短了隐患存在的时间。
(4)建筑物的主体和围墙安装的主要风险点只有一项—吊装作业风险,风险比较单一且便于现场各类监督人员的管控。
2.3 助力质量提升,节能环保
进一步落实“三化”施工要求。由于扩大了工厂化加工范围,在工厂实施流水作业,保证了元件工艺质量的统一性,从源头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和质量通病;装配化的施工方式更加有利于标准化作业、专业化施工的推广,解决了传统作业工序复杂、工艺参差不齐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工艺的一致性,确保了工程安装质量。
材料验收关口前移。预制材料厂家完成首批样件生产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做好出厂前的检验、对接,对样品的生产过程、装配效果、整体观感等进行把关,重点检查是否按照设计标准要求生产,成品的观感、性能、质量是否满足要求,从源头保证进场材料的合格性。
“工厂预制”模式环保、节能。装配式构配件成品出厂,避免了废弃物、废水、废油及扬尘现象,减少对驻地环境的破坏,降低现场施工的噪音,即节能又环保。
2.4 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本工程于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1月15日土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施工工期为76d,而常规变电站土建阶段主体工程需120d,施工周期缩短35%。
平面流水、立体交叉施工。充分利用变电站设计采用零交叉施工特点,通过科学的施工策划,将现场区分成几个相应的独立施工区段,安排好主、辅工程的相互衔接,合理组织施工流水、交叉作业,提升建设效率。
机械化施工显成效。一体化墙板、全装配式围墙、主变防火墙等均采用大模块技术,便于机械化施工的全面推广,只需一台吊车和几名安装人员,短短几天内即可完成安装,安装周期大幅降低。
预制构件减少现场作业环节。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去除了基础-浇筑-粉刷和装饰等环节,避免了工序繁多复杂、下一道工序施工需等待上一道工序结束的问题,保证了安装衔接有序。
安装抗干扰能力强。解决了传统变电站断水断电和沙石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施工停滞的问题,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局限性影响,确保了工程进度的延续性。
2.5 形成标准化设计图集,指导后续工程建设
依托试点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实施效果好、成熟的部品构件及做法进行提炼改进,形成标准图集,对装配式围墙、电缆沟、预制排管、预制事故油池等预制构件型式和尺寸形成固化,为工厂标准化生产和现场标准化安装提供了指导,为后续工程的推广及应用打下了基础。
3 结束语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建筑特点鲜明,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强度、既环保又减少了现场施工的风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是以后电网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8-12-8
关键词: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典型经验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9)03-0102-01
1 模块化工程特点
1.1 设计标准化
发挥设计的引领作用,進一步深化国网公司关于接口“四统一”要求,通过对站内1个全装配建筑物、11种构筑物和5类构筑物基础采用车间预制和全过程装配方式,全站建、构筑物装配率达到90.5%,实现了“一种布局、一种规格、一种做法”,消除传统的变电站建设的需求差异、设计差异、和施工差异。
1.2 建筑装配化
钢结构连接节点采用全螺栓连接,建筑物内外墙采用集成墙体,墙板在工厂整体预制,实现“结构+功能+装饰”一体化,现场组装直接与钢构螺栓连接,与传统装配式建筑物相比钢结构无需现场焊接,墙体无需现场层层复合,大大提升建设效率。
1.3 安装工业化
采用“全干法”作业、“搭积木”式装配方式,提升了现场标准化作业、机械化安装水平,构建一种工序安装模式。合理布局辅助设施,统筹规划管线通道,将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监控设施和生活设施剥离于建筑物,采用外挂设计明敷安装,实现现场零交叉施工。
1.4 装修装饰统一化
进一步贯彻“两型三新一化”要求,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统一装饰装修材料规格型号和参数标准,精简类型、统一风格,规模化采购装修材料提升品质,因地制宜选用节能环保装修材料,实现“外部观感统一,内部配置统一”,方便后期运维人员“拎包入住”。
1.5 临建标准化
全方位提升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化建设各项要求,新杭施工临建采用装配化“预制舱”式典型方案,科学合理配置舱体数量,优化整体布置,舱内各功能模块标准化配套,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休息环境,营造了“家”的感觉,使各参建人员有强烈归属感,安心扑在现场干好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提升了企业形象。
2 工程建设成效
2.1 试点工程促进基建队伍改革发展要求落地
在试点工程推进过程中,公司紧扣深化基建队伍改革相关要求,强化作业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以业主项目部为执行单元,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功能集中、经济适用”建设要求贯穿项目管控全过程中。
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通过研究相关要求和目前现状,理清模块化建设思路,紧紧把握“装配式”工程建设特点,重点关注技术规范在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关键环节的落实,通过对“工程前期早策划、施工难点早解决、管理要求早落实”三个举措,把模块化安装的规范要求分解成安全、质量、进度等环节各个控制点,工程管理工作更精细、流程更清晰、管理更规范,积累了管理经验。
提升了队伍能力建设。试点工程技术难题多,各单位高度重视,派出了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主动参与现场作业与管理,管理与参建人员素质与项目建设相适应。过程中加强培训和交底,确保全员掌握安装技术方案,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一支和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安装技术相适应的队伍,过程中现场安全质量可控、再控。
2.2 转变作业方式,提升现场安全
常规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钢筋模板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和墙体砌筑等作业,需要投入较多的作业人员、机械及材料,存在施工队伍参差不齐、现场监督工作量大、作业点多面广管理薄弱等问题。
试点工程采用“全干法”作业方式后,安全管控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没有过多的材料加工和混凝土浇筑的作业,触电和机械伤害的风险大大降低。
(2)建筑物的外架搭设及拆除、模板工程的安装及拆除这些属于三级风险的作业内容,随着作业方式的转变全部取消。
(3)基础采用预制式,现场基槽开挖完成浇筑垫层后即可进行吊装和拼接,验收合格及时回填夯实,现场基槽坑洞等不会长时间的暴露,从而缩短了隐患存在的时间。
(4)建筑物的主体和围墙安装的主要风险点只有一项—吊装作业风险,风险比较单一且便于现场各类监督人员的管控。
2.3 助力质量提升,节能环保
进一步落实“三化”施工要求。由于扩大了工厂化加工范围,在工厂实施流水作业,保证了元件工艺质量的统一性,从源头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和质量通病;装配化的施工方式更加有利于标准化作业、专业化施工的推广,解决了传统作业工序复杂、工艺参差不齐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工艺的一致性,确保了工程安装质量。
材料验收关口前移。预制材料厂家完成首批样件生产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做好出厂前的检验、对接,对样品的生产过程、装配效果、整体观感等进行把关,重点检查是否按照设计标准要求生产,成品的观感、性能、质量是否满足要求,从源头保证进场材料的合格性。
“工厂预制”模式环保、节能。装配式构配件成品出厂,避免了废弃物、废水、废油及扬尘现象,减少对驻地环境的破坏,降低现场施工的噪音,即节能又环保。
2.4 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本工程于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1月15日土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施工工期为76d,而常规变电站土建阶段主体工程需120d,施工周期缩短35%。
平面流水、立体交叉施工。充分利用变电站设计采用零交叉施工特点,通过科学的施工策划,将现场区分成几个相应的独立施工区段,安排好主、辅工程的相互衔接,合理组织施工流水、交叉作业,提升建设效率。
机械化施工显成效。一体化墙板、全装配式围墙、主变防火墙等均采用大模块技术,便于机械化施工的全面推广,只需一台吊车和几名安装人员,短短几天内即可完成安装,安装周期大幅降低。
预制构件减少现场作业环节。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去除了基础-浇筑-粉刷和装饰等环节,避免了工序繁多复杂、下一道工序施工需等待上一道工序结束的问题,保证了安装衔接有序。
安装抗干扰能力强。解决了传统变电站断水断电和沙石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施工停滞的问题,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局限性影响,确保了工程进度的延续性。
2.5 形成标准化设计图集,指导后续工程建设
依托试点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实施效果好、成熟的部品构件及做法进行提炼改进,形成标准图集,对装配式围墙、电缆沟、预制排管、预制事故油池等预制构件型式和尺寸形成固化,为工厂标准化生产和现场标准化安装提供了指导,为后续工程的推广及应用打下了基础。
3 结束语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建筑特点鲜明,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强度、既环保又减少了现场施工的风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是以后电网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