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之际,媒体都要报道某考生夺得高考状元的消息,影视剧和舞台剧中也经常上演状元及第的故事。那么,状元是经过哪几级考试取得的呢?
在废除科举制以前,要考取状元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科举考试对考生资格的限制非常严格,儿童开蒙读书,读熟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制艺,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经考试被录取者被称为“举人”,举人中成绩第一名者被称为“解元”。唐伯虎又被称为“唐解元”,就是因为他在省级乡试中考取过第一名。中了举人才算取得参加全国性会试的资格,即使你未能在上一级会试中取得进士资格,也已进入了“人才库”,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当官。乡试的目的是解送人才到京师参加会试,故又被称为“解试”。
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则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全国各地的举人赴京会试,旧小说和传统戏中就有“大比之年各地举子进京赶考”的记载。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被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又被称为“会元”。每次录取名额通常为三百名,各省名额以到京应试人数及各省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以后,得中贡士者须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殿试考过之后,按成绩分为三甲,得中者被称为“进士”。一甲录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被称为“传胪”,即殿试第四名。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
818古代状元的趣闻轶事
鸭蛋状元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三十四岁时,他想进京赶考,便去找岳父借路费。黄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是个势利眼,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看他可怜,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福建共出了十三位状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为传奇。万历七年,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之后又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皆没有上榜,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参考,不仅进士及第,还高中状元。
因名字成状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是七十九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心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给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名叫胡长龄时,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二字不正是长命百岁之意吗?于是乾隆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以名字取状元,堪称千古笑柄,也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存在,导致历代都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投考官所好。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便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予真才,然后将这三十六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的名字,因此便定了刘若宰为状元。
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但他当官仅一个月,便因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职归田,之后便过着远离世俗纷争、悠然自得的乡野生活。
四万两状元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韩敬通过上下打点,花四万两银子买了个状元。后人便戏称韩敬为“四万两状元”。
在废除科举制以前,要考取状元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科举考试对考生资格的限制非常严格,儿童开蒙读书,读熟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制艺,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经考试被录取者被称为“举人”,举人中成绩第一名者被称为“解元”。唐伯虎又被称为“唐解元”,就是因为他在省级乡试中考取过第一名。中了举人才算取得参加全国性会试的资格,即使你未能在上一级会试中取得进士资格,也已进入了“人才库”,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当官。乡试的目的是解送人才到京师参加会试,故又被称为“解试”。
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则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全国各地的举人赴京会试,旧小说和传统戏中就有“大比之年各地举子进京赶考”的记载。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被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又被称为“会元”。每次录取名额通常为三百名,各省名额以到京应试人数及各省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以后,得中贡士者须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殿试考过之后,按成绩分为三甲,得中者被称为“进士”。一甲录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被称为“传胪”,即殿试第四名。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
818古代状元的趣闻轶事
鸭蛋状元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三十四岁时,他想进京赶考,便去找岳父借路费。黄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是个势利眼,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看他可怜,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福建共出了十三位状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为传奇。万历七年,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之后又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皆没有上榜,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参考,不仅进士及第,还高中状元。
因名字成状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是七十九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心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给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名叫胡长龄时,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二字不正是长命百岁之意吗?于是乾隆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以名字取状元,堪称千古笑柄,也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存在,导致历代都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投考官所好。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便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予真才,然后将这三十六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的名字,因此便定了刘若宰为状元。
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但他当官仅一个月,便因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职归田,之后便过着远离世俗纷争、悠然自得的乡野生活。
四万两状元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韩敬通过上下打点,花四万两银子买了个状元。后人便戏称韩敬为“四万两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