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山深处的苗寨,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这里既纯粹又神秘,尽是别致的风情。在苗绣收藏家、中国首座苗绣主题博物馆创始人曾丽看来,这样的风情早已被完整无缺、一针一线地绣在了一件件盛装之上,“苗绣的美是极致的,而极致的美理应得到最具诚意的守护”。
  尽管身为汉族,曾丽却早早与苗绣结下不解之缘。几十年的收藏和研习激荡着她的灵魂,浸染之下,苗绣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剥离的存在。

“金领”辞职,只为苗绣


  曾丽与苗绣收藏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她七八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曾宪阳当时在贵州画报社工作,是一名摄影记者,也是后来第一批使用彩色胶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常常要去各地出差、探访,一走就是大半个月,回来时不仅带着数量庞大的胶卷,还有各式各样的苗族服饰和苗绣绣片。”那个时候,曾家的工作台上到处都摊开着画册和书籍,年幼的曾丽就站在工作台的旁边,帮父亲打理他带回来的服饰和绣片,一件件地整理熨烫,“很枯燥,感觉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似的,也没什么时间出去玩。”她还记得,小时候因为不懂苗绣的锡绣技法(用金属锡来刺绣),她还用熨斗把绣片烫化过(锡的熔点很低)。回忆起这些她笑着说:“想一想,那时候我对苗绣甚至是有一点抵触的,更不用说收藏它们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后的她在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地体会到了苗绣的魅力。“这里为什么要这样绣?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色彩?这两处绣工的差别在哪里?从收藏的角度来看它到底好在哪儿?”曾丽常常就这些细节和父亲一起探讨,看绣片或绣服,往往一看就是一整天。这些扎实的知识基础早已成为她做收藏的“养分”,在苗绣市场涌现之初,她就去参观和购买过,发现自己的眼光很独到,“我能看出哪些和我打小看到的差别很大,哪些才是‘精品’。”她意识到,做这行,她有这个能力。
  彼时,曾丽其实有一份“金领”工作:做进出口贸易。她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是金属材料,从事的职业又光鲜亮丽。但就在事业风生水起时,她却选择了辞职,只为了自己那份暗涌于内心的情结——苗绣收藏。
  辞职后,曾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赴苗寨。“去苗寨”,早已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是赶上一个周末,她开着车就走了,一走很多天。“村民们往往都会翻箱倒柜地找出自己的苗绣嫁衣,穿上让我拍照,教我运针,分享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故事。”苗乡苗寨,人杰地灵,却也古老而神秘,早年间通讯极不发达。她遭遇过不少惊险时刻,其中一次是在去丹寨石桥的路上,当时正逢汛期,快到村子的时候,她刚刚把车从桥上开过,就听见“咕咚”一声,整座桥已经被大水淹没。她特别后怕,“再晚一点儿,我肯定连人带车被吞进去了”。
  即便如此,几十年来曾丽始终坚持扎根在苗寨最深处,“去的次数根本数不清”,直到近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寨的频率才降低了一些,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7月份。她进寨之后,往往都是和村民们长时间地待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生活现状,也关心苗绣在当地的发展。她至今都记得她曾认识一位刚刚从福建打工回来的绣娘杨秀芝,“她的技艺非常精湛,绣品精美绝伦,我特别震惊。”但曾丽兴奋之余又非常难过,因为这样的一个“苗绣大师”,迫于生计放弃了手艺,去福建包装筷子。“她完全不知道她的绣工有怎样的价值。她甚至会说,还好我没有女儿,我要是有女儿,绝不让她绣花。”
  类似的情况在苗寨比比皆是。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因为生活的困顿,村民们不得不走出大山,有手艺的绣娘越来越稀缺;而留下来的村民为了迎合销售,会随意篡改绣图,严重破坏了苗绣原本的精神表达,加之苗族各个支系中的老人纷纷离世,代表族群“史书”的纹样也开始逐渐失传。这一切都让曾丽痛心,“收藏之外,我一定还能为苗绣再做些什么。”

是守护者,更是带动者


  曾丽知道,父亲曾宪阳始终有一个热烈的愿望:成立一个苗绣博物馆。但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尚未成型,父亲却突发脑溢血病倒了。“那个时候我想,再难也要把这个博物馆做起来。”于是她带着身上不足两万元的现金,找场地,琢磨客源,甚至跑到了当时旅游局局长的办公室。曾丽至今都很感激她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领导,“他被我的讲述打动了,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人的小康生活“录”曾丽:苗绣收藏家、中国首座苗绣主题博物馆创始人“正常上班,正常生活,身边有家人,有朋友,有苗绣,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博物馆已经成立10多年,是中國首座苗绣主题博物馆,曾丽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些年无论是人们对苗绣的认知,还是对博物馆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也做了很多改进。”除了在博物馆中展出自己多年的藏品之外,她还与当代艺术家进行了不少跨界合作展览,“只把传统的文化美学陈列在那里,其实也是一种遗憾。我希望把更多新的技术引进馆内,让藏品和观众‘互动’起来,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这才是更大的价值所在。”
  曾丽对苗绣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些。此前,她出版了有关苗绣图源梳理的书籍《无字天书》,对阴阳鱼纹、万字纹、水波纹、饕餮纹等纹样做了详细注解,希望人们能够系统了解苗绣;她创立了文创品牌,通过丝巾、服装、首饰、鞋子及瓷器等形式,传递苗绣的魅力,让绣娘们可以因刺绣而致富。此外,她还开设了苗绣课堂,从技艺留存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人们,“开课的时候我会把绣娘请来,和我一起站在讲台上,我要给她们最大的尊重。”
  这么多年,曾丽始终把村寨里的苗人挂在心上,不遗余力地扶持他们。绣娘杨秀芝被她请到过北京讲课,后来回到苗寨继续刺绣、蜡染,还带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妇一同走上通过苗绣致富的道路。苗寨的人们大多对曾丽很熟悉,“我常年都在村子里来来去去,和他们的关系都像家人一样。”她经常带大家做苗绣文创产品的订单,带他们去城市里开课、教人学习苗绣……很多人因为有了这些订单,可以重返家园赚钱,过上了小康生活,“尤其是现在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特别高兴自己可以出一分力。”她非常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苗绣事业,比如丹寨苗族的王石丹,读完大学后又返回苗寨,搜集苗绣,撰写文章,为自己的族群做文化传播工作,搭建了一道苗族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另一位苗族青年顾伟伟,自己开始系统地学习苗绣,立志恢复传统苗绣和蜡染手工艺。
  至于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曾丽给出的答案意外地简单:“正常上班,正常生活,身边有家人,有朋友,有苗绣,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或许是因为把苗绣作为终身的事业,曾丽始终干劲十足,脑海里关于未来的规划也有很多。“我还想做一个苗绣的全球巡回展,让世人感受它的魅力和价值,希望消费苗绣文创产品的人更多一些,给大山深处的绣娘们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他文献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沟溪乡余东村。别人的展位卖字画,我的展位卖文化。瞧一瞧,看一看咯!”  “直播间的朋友们,今天咱们的村播来到了美丽的沟溪乡余东村,让我们看看余东村除了美丽的景色,还有什么好玩好看好买的吗?咦,这边正好有个展馆,我们一起来看看。”  面向一群陌生人,自信地介绍余东村的两位“90后”年轻人——徐宇强和徐瑜琳,并非专业的导游,也并非真正的“村播”“网红”,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鲜明标签。如今,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浙商的鲜明标签。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的新时代浙商精神的感召下,浙江大地上涌现出众多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公益标杆企业。  建立月度奖金保底制度,且按利润比例增加,逐步提高员工收入;在经济薄弱地区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联动当地经济发展创收致富;慈善捐赠超6.5亿元,帮助弱势群体脱困……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浙商总会新媒体委员会圆桌对话上,杭州娃哈
当前,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已经从大城市逐步下沉到县域地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县域发展高品质智慧生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一浪盖过一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频频出现的热词。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題,全面回顾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
“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节目是真实生动、轻松有趣的,大家看完之后觉得:乡村振兴太有意思,也太有意义了,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专题节目部牵头人冯其器目前最大的期望。当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讲好乡村故事?如何扎实落地,从“最小事件”做起?中国乡村故事又该怎样讲述与传播?《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冯其器进行了专访,请她讲述农业农村频道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节目背后的思考与行动。
百年党史,百年艰辛;百年奋斗,百年辉煌。一路走来,共同富裕既是我们的里程碑,也是新时代继续前进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
破土而出。金色的舞台中央,由著名舞蹈家高艳津子编排、北京现代舞团表演的舞蹈正在上演,主题是歌颂种子破土而出。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
近日,我国农村地区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交通事故,共造成27死3伤,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9月4日4时许,在国道G229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大四站镇双兴岭路段,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追尾一辆搭载采摘药材群众的无牌四轮拖拉机,造成15人死亡、1人受伤。经初步调查,重型半挂牵引车涉嫌严重超载、超速,且未与前方同向四轮拖拉机保持安全距离,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四轮拖拉机驾驶人无证驾驶且严重违法载人
“2021中国现代休闲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56.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休闲时间“差远了”,26.2%的受访者直言“一般”,10.2%的受访者抱怨“几乎没有休闲时间”,只有7.3%的受访者表示休闲时间“足够”。
深入乡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过程中,农业农村节目中心的“触角”从未离开过土地。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而“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也是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关键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全社会忙碌的身影之中有一个最为特殊,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  伴随着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CCTV-17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