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整个高中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变式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而且是决定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变式教学
数学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求“变”,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和不同情况下寻找知识的内在关联,对于学生的深度探究和广度拓展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就变式教学探究谈谈我的做法。
一、变式教学要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变式教学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变式,学生可以多角度地理解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排除背景干扰,突出概念本质,阐明概念内涵。
案例1 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给出一组问题的变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揭示求和公式的由来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1:计算1+2+3+…+100= 。
学生:S100=(1+100)+(2+99)+…+(50+51)=101×50=5050
问题2:Sn=1+2+3+…+n= 。(n∈N*)
学生:由问题1,故想到“配对思想”。
当n为偶数时,
教师:“配对思想”的本质是把“不同数求和”转化为“相同数求和”,基于这种想法,能不能避免分类讨论,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
学生:Sn=1+2+3+…+n,
Sn=n+(n-1)+(n-2)+…+1,
点评:这四个问题的变式,由特殊到一般,逐步让学生领会并理解“倒序求和法”的本质特征,理解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比体会“倒序求和法”的优越性,再由数列回归到函数,使得这一思想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其本质性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体现了数列和函数的统一性。
2.变式教学要突出“教材的本源作用”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完美性的特点。结合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教学,有本有源,学生感到亲近,师生容易沟通,既能充分发挥教材载体的优势作用,又符合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特别是高三复习课的“根”仍然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教材习题的价值,可让学生成功摆脱题海的困扰,使高三复习事半功倍,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案例2(新课标选修2-1,练习第4题) 已知直线y=x+m与曲线y=x2-x+2有两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这道教材习题本身很简单,但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大部分教师可能也就一带而过,甚至有些教师可能会“视而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该题的本质和价值,若稍微改变题目的呈现形式,学生就很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束手无策了。比如,我校高三的一次测试中考查了这样一个问题:设A(-1,0),B(1,0),动点M(x,y)满足MA=MB,则u=的取值范围 。
解析:由MA=MB得到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x-3)2+y2=8,把u=整理成(2-u)x+(u+1)y+2-3u=0,则问题转化为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我统计了本校学生完成此题的正确率只有10%。反思教学,我们要准确捕捉教材习题所蕴含的价值,适当编制变式练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变式1:已知x2-x+2-y=0,求x-y的取值范围。
变式2:设x,y为实数,若x+2y=4,
(1)求x2+y=2x的最小值;
(2)求的范围。
变式3:已知实数a,b,c,满足a+b+c=9,ab+bc+ca=24,则b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此题的解法很多,但其本质仍然是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令a=x,c=y,即变成已知:x+y+b=9bx+by+xy=24,
求b的取值范围是 。
点评:对教材习题进行恰当的变式,让学生在“变”的过程中感悟“不变”的本质,在“不变”的本质中发现“变”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抓住知识、方法的本质,体验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3.变式教学要突出“思维的阶梯式发展”
变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帮助学生登高望远,这就要求题目的变式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否则学生只能在原有水平徘徊,进行无休止的操作,永远也领略不到山顶的无限风光。
案例3 已知函数f(x)=|x+1|+|x|+|x-1|,且f(a2-3a+2)>f(a-1),求满足条件的a的范围。
解:因为f(x)=f(-x),所以f(x)是偶函数,结合偶函数性质画出函数图像(见图1)
所以|a2-3a+2|>|a-1|,解得a?缀(-∞,1)∪(3,+∞)
变式1:函数f(x)=|x+1|+|x+2|+…+|x+2007|+|x|+
|x-1|+|x-2|+…+|x-2007|,且f(a2-3a+2)=f(a-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是 。 解:类比函数性质,本质与g(x)=|x+1|+|x|+|x-1|一样,可得a2-3a+2=a-1或a2-3a+2+a-1=0,解得a=1或a=3,所以所有整数a的和是4。
变式2:函数f(x)=|x+1|+|x+2|+…+|x+2007|+|x-1|+|x-2|+|x-2007|,且f(a2-3a+2)=f(a-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是 。
解:类比函数性质,本质与g(x)=|x+1|+|x-1|一样,结合g(x)图像(见图2),可得a2-3a+2=a-1或a2-3a+2+a-1=0或-1≤a2-3a+2≤1-1≤a-1≤1,解得a的值有1,2,3,其和为6。
点评:这道题以及变式,其本质就是对函数性质和图像的研究,特别是这两道变式题,不仅对函数性质及图像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考查了学生类比求和推理的能力,思维层次更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提升。
4.变式教学要突出“生本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即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基础、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思维状况。变式教学便是如此,在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就题目进行变式,否则变式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处处碰壁,产生畏难情绪。
案例4(2015常州市期末联考第10题)已知函数f(x)=|2x-2|,x?缀(-1,2),则函数y=f(x-1)的值域为 。
解:因为图像的水平移动没有改变函数的值域,所以y=f(x-1)的值域即y=f(x)的值域,结合y=f(x)的图像(见图3),易得y=f(x)的值域为[0,2)。
变式1:已知函数f(x)=■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N,则M+N= 。
解:f(x)=■=■=
1+■,显然g(x)■是奇函数,由对称性知[g(x)]max+[g(x)]min=0,故M+N=2。
变式2:设g(x)是定义在R上、周期为1的函数,若f(x)=x+g(x)在[3,4]的值域是[-2,5],则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 。
解:由题意知,存在实数x1,x2?缀[3,4],使得f(x1)=-2,f(x2)=5,因为g(x)的周期为1,所以f(x1+1)=x1+1+g(x1+1)=x1+1+g(x1)=-1,x2+1+g(x2)=6,即f(x)在[4,5]上的值域为[-1,6]。以此类推,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15,11]。
点评:该题在整个常州市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3分(满分是5分),这充分说明学生对于“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函数值域之间的联系”掌握得很不到位。如果就题讲题,对学生而言,其收获的也就是管中窥豹,显然无法达到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更广、更深刻的共鸣。这两道变式题阐述了奇偶性、周期性对函数值域的影响,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函数性质和函数值域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月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王雅琴.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王茜.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变式教学
数学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求“变”,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和不同情况下寻找知识的内在关联,对于学生的深度探究和广度拓展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就变式教学探究谈谈我的做法。
一、变式教学要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变式教学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变式,学生可以多角度地理解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排除背景干扰,突出概念本质,阐明概念内涵。
案例1 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给出一组问题的变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揭示求和公式的由来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1:计算1+2+3+…+100= 。
学生:S100=(1+100)+(2+99)+…+(50+51)=101×50=5050
问题2:Sn=1+2+3+…+n= 。(n∈N*)
学生:由问题1,故想到“配对思想”。
当n为偶数时,
教师:“配对思想”的本质是把“不同数求和”转化为“相同数求和”,基于这种想法,能不能避免分类讨论,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
学生:Sn=1+2+3+…+n,
Sn=n+(n-1)+(n-2)+…+1,
点评:这四个问题的变式,由特殊到一般,逐步让学生领会并理解“倒序求和法”的本质特征,理解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比体会“倒序求和法”的优越性,再由数列回归到函数,使得这一思想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其本质性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体现了数列和函数的统一性。
2.变式教学要突出“教材的本源作用”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完美性的特点。结合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教学,有本有源,学生感到亲近,师生容易沟通,既能充分发挥教材载体的优势作用,又符合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特别是高三复习课的“根”仍然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教材习题的价值,可让学生成功摆脱题海的困扰,使高三复习事半功倍,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案例2(新课标选修2-1,练习第4题) 已知直线y=x+m与曲线y=x2-x+2有两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这道教材习题本身很简单,但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大部分教师可能也就一带而过,甚至有些教师可能会“视而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该题的本质和价值,若稍微改变题目的呈现形式,学生就很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束手无策了。比如,我校高三的一次测试中考查了这样一个问题:设A(-1,0),B(1,0),动点M(x,y)满足MA=MB,则u=的取值范围 。
解析:由MA=MB得到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x-3)2+y2=8,把u=整理成(2-u)x+(u+1)y+2-3u=0,则问题转化为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我统计了本校学生完成此题的正确率只有10%。反思教学,我们要准确捕捉教材习题所蕴含的价值,适当编制变式练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变式1:已知x2-x+2-y=0,求x-y的取值范围。
变式2:设x,y为实数,若x+2y=4,
(1)求x2+y=2x的最小值;
(2)求的范围。
变式3:已知实数a,b,c,满足a+b+c=9,ab+bc+ca=24,则b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此题的解法很多,但其本质仍然是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令a=x,c=y,即变成已知:x+y+b=9bx+by+xy=24,
求b的取值范围是 。
点评:对教材习题进行恰当的变式,让学生在“变”的过程中感悟“不变”的本质,在“不变”的本质中发现“变”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抓住知识、方法的本质,体验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3.变式教学要突出“思维的阶梯式发展”
变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帮助学生登高望远,这就要求题目的变式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否则学生只能在原有水平徘徊,进行无休止的操作,永远也领略不到山顶的无限风光。
案例3 已知函数f(x)=|x+1|+|x|+|x-1|,且f(a2-3a+2)>f(a-1),求满足条件的a的范围。
解:因为f(x)=f(-x),所以f(x)是偶函数,结合偶函数性质画出函数图像(见图1)
所以|a2-3a+2|>|a-1|,解得a?缀(-∞,1)∪(3,+∞)
变式1:函数f(x)=|x+1|+|x+2|+…+|x+2007|+|x|+
|x-1|+|x-2|+…+|x-2007|,且f(a2-3a+2)=f(a-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是 。 解:类比函数性质,本质与g(x)=|x+1|+|x|+|x-1|一样,可得a2-3a+2=a-1或a2-3a+2+a-1=0,解得a=1或a=3,所以所有整数a的和是4。
变式2:函数f(x)=|x+1|+|x+2|+…+|x+2007|+|x-1|+|x-2|+|x-2007|,且f(a2-3a+2)=f(a-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是 。
解:类比函数性质,本质与g(x)=|x+1|+|x-1|一样,结合g(x)图像(见图2),可得a2-3a+2=a-1或a2-3a+2+a-1=0或-1≤a2-3a+2≤1-1≤a-1≤1,解得a的值有1,2,3,其和为6。
点评:这道题以及变式,其本质就是对函数性质和图像的研究,特别是这两道变式题,不仅对函数性质及图像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考查了学生类比求和推理的能力,思维层次更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提升。
4.变式教学要突出“生本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即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基础、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思维状况。变式教学便是如此,在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就题目进行变式,否则变式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处处碰壁,产生畏难情绪。
案例4(2015常州市期末联考第10题)已知函数f(x)=|2x-2|,x?缀(-1,2),则函数y=f(x-1)的值域为 。
解:因为图像的水平移动没有改变函数的值域,所以y=f(x-1)的值域即y=f(x)的值域,结合y=f(x)的图像(见图3),易得y=f(x)的值域为[0,2)。
变式1:已知函数f(x)=■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N,则M+N= 。
解:f(x)=■=■=
1+■,显然g(x)■是奇函数,由对称性知[g(x)]max+[g(x)]min=0,故M+N=2。
变式2:设g(x)是定义在R上、周期为1的函数,若f(x)=x+g(x)在[3,4]的值域是[-2,5],则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 。
解:由题意知,存在实数x1,x2?缀[3,4],使得f(x1)=-2,f(x2)=5,因为g(x)的周期为1,所以f(x1+1)=x1+1+g(x1+1)=x1+1+g(x1)=-1,x2+1+g(x2)=6,即f(x)在[4,5]上的值域为[-1,6]。以此类推,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15,11]。
点评:该题在整个常州市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3分(满分是5分),这充分说明学生对于“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函数值域之间的联系”掌握得很不到位。如果就题讲题,对学生而言,其收获的也就是管中窥豹,显然无法达到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更广、更深刻的共鸣。这两道变式题阐述了奇偶性、周期性对函数值域的影响,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函数性质和函数值域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月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王雅琴.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王茜.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