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构建自主创新教育中的数学“探究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启迪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新课程学习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学习 创新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探究模式”的基本要点
1.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探究模式”将目标直接指向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顺序,去发现所专攻的问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加以解决。这一目标定位,突破了狭隘观念,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2.以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为主要特征。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的存在,要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养成。所以,“探究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教学形式,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人人参与,个个能讲,鼓励发表不同见解,使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活泼。
3.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现实基础为主要依据。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与现实基础是不同的。有的表现为独立倾向性自学能力强,有的表现为依赖性学习倾向更重。“探究模式”在继续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教材内容的不同差异,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结合,各施其长,互补其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操作点。“探究模式”对教师的操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师应掌握激发动机的策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求知欲,不怕困难,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积极尝试;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学生探究的,有助于学生最佳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将对整个学生自学活动产生关键作用;教师还应掌握调节与组织的策略,将个别研究与群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应深刻体验探究模式的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提高材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提示、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组织自学与讨论。学习材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为实用与运用广泛的材料指书本、学具、卡片,甚至电化教学软件、电脑荧屏等。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学看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等。
第二环节:指导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树立假设,逐步归纳,上升到概念。学生在这一阶段对问题进行讨论,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改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然后与先前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把目前的各种片段知识组织起来,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对假设进行逻辑的精选,即对假设内部的不完整和矛盾的地方进行去芜存精的加工,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述它,成为精确的概念、定理或定义。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允许学生有各种猜测想象,一方面指导学生明确因果联系,强调逻辑推理,而不是胡思乱想。
第三环节:促进迁移。这一环节主要应完善概念,全面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自学、观摩、比较、假设、演绎、归纳等自主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出合理的知识概念。但学生的认识程度、理解能力、学习水平是有层次的,知识的获得并非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对先前形成的概念作再一次验证、补充、深化,达到迁移、完善、掌握的学习目的。
第四环节:组织训练。这一环节主要是反馈学习效果,转化为活的能力,把已形成抽象的准确的东西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浮现,又有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层次和学习的状态。
第五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教学“认识图形(二)”时,首先出示一个带盖的、很漂亮的学具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积极主动认真操作,很快将学过的平面图形学具分为四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接着再让学生把盒中剩下的学具按其形状进行分类,由于学具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又采取了喜闻乐见的玩积木的形式,学生很快将这些立体学具也分为四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主体。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探索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
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立体式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模式,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起点,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之间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争鸣中统一认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泰昌《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福建教育》,1999年,第11期。
[2]柯阿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福建教育》,2002年,第9期。
[3]《数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学习 创新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探究模式”的基本要点
1.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探究模式”将目标直接指向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顺序,去发现所专攻的问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加以解决。这一目标定位,突破了狭隘观念,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2.以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为主要特征。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的存在,要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养成。所以,“探究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教学形式,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人人参与,个个能讲,鼓励发表不同见解,使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活泼。
3.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现实基础为主要依据。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与现实基础是不同的。有的表现为独立倾向性自学能力强,有的表现为依赖性学习倾向更重。“探究模式”在继续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教材内容的不同差异,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结合,各施其长,互补其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操作点。“探究模式”对教师的操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师应掌握激发动机的策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求知欲,不怕困难,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积极尝试;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学生探究的,有助于学生最佳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将对整个学生自学活动产生关键作用;教师还应掌握调节与组织的策略,将个别研究与群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应深刻体验探究模式的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提高材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提示、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组织自学与讨论。学习材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为实用与运用广泛的材料指书本、学具、卡片,甚至电化教学软件、电脑荧屏等。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学看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等。
第二环节:指导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树立假设,逐步归纳,上升到概念。学生在这一阶段对问题进行讨论,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改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然后与先前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把目前的各种片段知识组织起来,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对假设进行逻辑的精选,即对假设内部的不完整和矛盾的地方进行去芜存精的加工,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述它,成为精确的概念、定理或定义。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允许学生有各种猜测想象,一方面指导学生明确因果联系,强调逻辑推理,而不是胡思乱想。
第三环节:促进迁移。这一环节主要应完善概念,全面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自学、观摩、比较、假设、演绎、归纳等自主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出合理的知识概念。但学生的认识程度、理解能力、学习水平是有层次的,知识的获得并非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对先前形成的概念作再一次验证、补充、深化,达到迁移、完善、掌握的学习目的。
第四环节:组织训练。这一环节主要是反馈学习效果,转化为活的能力,把已形成抽象的准确的东西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浮现,又有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层次和学习的状态。
第五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教学“认识图形(二)”时,首先出示一个带盖的、很漂亮的学具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积极主动认真操作,很快将学过的平面图形学具分为四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接着再让学生把盒中剩下的学具按其形状进行分类,由于学具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又采取了喜闻乐见的玩积木的形式,学生很快将这些立体学具也分为四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主体。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探索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
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立体式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模式,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起点,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之间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争鸣中统一认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泰昌《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福建教育》,1999年,第11期。
[2]柯阿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福建教育》,2002年,第9期。
[3]《数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