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影响力地位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汉语学习也在国际上兴起一股热潮。文章基于基于语料库的调查分析,对英国国家学生汉语被动句习得情况进行了解,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语料库;汉语学习: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自主表达的条件下对于汉语被动句的输出情况,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以国籍(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作文语料共349篇,其中英国108篇,美国118篇,澳大利亚123篇,有个别作文显示学生是来自菲律宾、法国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忽略了与本文研究不相关的句子及偏误,共得到被动句115个,其中“被”字句71个,无标志被动句44个,习得情况分析如下:
1“被”字句习得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这71个“被”字句的句式分布不均。句式l超过半数,占总数的53.52%,句式2占36.62%,句式4只有7例,占9.86%,而句式3“NI+被/让/叫+N2+给+v+其他成分”一例都没有。也就是说,较口语化的句式3和较正式的句式4出现次数非常少,虽然在汉语中这两个具有鲜明语体特征的句式出现的比例也较小,但是句式3也不至于l例都不出现,在具备各种题材的留学生作文中,还是应该很容易用到“被/让/叫……给”句式的,而没有出现该句式,正表明了学生对其不是很了解。而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出现的句式正确率都较高,句式1的正确率为84.21%,句式2的正确率为80.77%,句式4的正确率是71.43%,均比上一章问卷中“被”字句的正确率高,这说明学生在非强制条件下比在强制条件下输出的“被”字句正确率高,很可能是由于学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被”字句,而会选择其他表达方法。
其次,我们检索到的这些“被”字句中被动标志词仅限于“被”,没有出现较为口语化的“让/叫”(有一例“差点没给摔死”用到了“给”,但是因为这里的“给”属于方言,本文已将此例排除在外)。这体现出学生对被动标志词的认识不足,需要用“被”字句的时候,总是选择“被”。
再次,在偏误方面,71个句子的偏误率为18.31%,偏误句分别是句式1的第3、4、17、23、25、31句,句式2的第5、10、15、16、22句,句式4的第6、7句,共13句。
句式1中第3句“新的学校也被建立了”和第17句“生命值得被保护”均是误加了“被”。“新的学校也被建立了”需要用无标志被动句,因为此句没有不幸、不如意等贬义的语义色彩,也没有必要强调被动的动作产生致使的结果,只需要说明学校建立的状态。“生命值得被保护”的“值得”后面常用动词的主动式,相当于英语的“be worth doing”,此句没有体现出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反倒出现了目的语知识泛化的问题。原文不是强调被动的动作,也无贬义的语义色彩,只是说明主语“生命”的性质特征,所以需要用无标志被动句。
第23句“他们有所被保证的权力”与第25句“渐渐都会在九七年被变成统一”根据原文语境都不适合用“被”字句,因为没有必要强调被动的动作,第23句是强调主观上的选择,第25句是表达客观趋势,如果用了“被”字句则显得很做作。可以分别改成“他们有这样做的权利”、“在九七年都会渐渐统一”。
第31句“如果吸烟被允许在公共场所吸烟”是在问卷中我们发现的宾语复指主语的偏误,这句话用“被”字句是受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这样表达比较别扭,被动的意味太强,可以改成“如果吸烟在公共场所是允许的”或者改成主动句“如果我们允许在公共场所吸烟”。
句式1的第4句“我认为流行歌曲应该被重视的”与句式2的第5句“一个孩子的周围环境被他的父母控制的”和第10句“一个人的一生就必然地被很多人影响的”都是句末的“的”存在问题,从句法角度来看,最简单的改法就是在“被”前加“是”与“是……的”句式结合。但是依据原文语境,这三句也可以把“被”去掉再改成“是……的”句,而且第lO句改成用遭受类动词表被动意义的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虽然留学生“被”字句补语等附加成分的偏误问题一直是比较典型的,上一章问卷中也反映出谓语动词后的附加成分出现偏误也较多,但是本章留学生语料中旬末用“的”这一特点却是笔者未预料到的。总之,这一偏误与上一章谓语调查部分的偏误都反映出留学生对于“被”字句的定界成分(附加成分)的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15句“很可惜因为我父子关系被他的父子关系受到影响”和第16句“社会公众也被这种无形的伤害而被连累到”是同一类型的偏误,即重复了“被”的表达,根据原文语境可以分别改为“很可惜,我们父子关系受到他们父子关系的影响”、“社会公众也被这种无形的伤害(所)连累”。
第22句“就被秘书拒之于门外”是这71句中唯一一个缺少明显时体标志的句子,只要在句末加“了”就可以了。这类典型偏误比在上一章问卷中低了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說明学生对于“被”字句谓语部分显著特点的掌握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情况是比较好的。
句式4的第6、7句“他们不会被男女分班的问题而影响”和“自然也会被那种环境而影响”都是“被/为……所”结构搭配错误,这里的“所”与“而”混淆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用遭受类动词表被动意义,即“受到……影响”更符合汉语搭配习惯。
通过以上偏误分析可以看出,在句法方面,上一章问卷中出现的主语和宾语方面的偏误在本章的调查中我们都没有发现,而谓语方面出现的偏误也少了很多,本文认为这是由于问卷中涉及的“被”字句类型比较全面且限制性较强,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余地,思维受到限制且干扰项多,而且问卷中单句层面的偏误也会因为依托于语境而不再是偏误句,即本章作文语料中的句子主语即使是无定的,也会因为有了语境而使句子得以成立。基于此,我们预料在下文对无标志被动句的分析中旬法成分方面的偏误也会比问卷中少。 在语义语用方面,学生对于“被”字句,尤其是以“被”为形式标记的“被”字句,主要强调被动的动作以及产生致使结果或状态,即被动语势较为强烈这一最大特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对于该类被动句常常具有不幸、不如意等贬义的语义色彩也没有太注意到,以致于遇到被动意义时总是选择“被”字句(尤其是以“被”为形式标记的)来表达。从被动语势角度来说,13个偏误句中,只有句式2的第16、22句必须用“被”字句,其余的都是用无标志被动句或其他句型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用“被”反倒显得做作,增加了“被动”的意味。其余无偏误的“被”字句中大多数也是用无标志被动句更自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用了“被”字句过多地强调了“被动”,这样的句子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自然。从语义色彩角度来说,所有这些“被”字句中表达贬义语义色彩的不足半数,表达中性语义色彩的句子却超过了一半,这与汉语“被”字句主要是表达贬义色彩不太相符。汉语中,若不是特别强调被动意义或被动动作,只有表达贬义色彩的时候才会用“被”字句。
此外,以上句子显示出学生对“被”字句时态意义的限制并不太关注,没有限于“过去时”,使用中也用了“将来时”等,用于“过去时”的是句式1的第1、3、12、16、19、20、30、33、36、38句和句式2的第1、2、15、17、20、22、26句,这17句仅占总数的23.94%,这与汉语中“被”字句大多表示过去的动作也不太相符。而没有用“过去时”的“被”字句中有很多都是用了能愿动词的,尤其是其中的10个否定句:句式1的第2、6、11、18、26句,句式2的第6、14句,句式4的第3、5、6句,无一例外地都是与能愿动词连用的,而且无一偏误,正确率是100%。而上一章问卷中“被”字句的否定式偏误率接近一半,我们没有进一步调查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在于句中是否搭配了能愿动词,还是问卷中有些留学生没有注意到否定词的位置错了,从而当成正确句未改而造成“偏误”。总之,无论是用了哪种时态意义,还是是否与能愿动词连用,都没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又一次看出,本来根据语境用无标志被动句或其他被动意义表达法就可以满足表达需要的时候,学生仍然是使用了被动语势较为强烈的“被”字句,认为“被”字句是被动意义表达的主要手段,而没有注意到其语义语用功能。
最后,从篇章连贯性角度来看,这些“被”字句中存在明显偏误的是句式1的第23、25句,即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而不是“被”字句。本章调查表明在保持上下文连贯性方面学生使用被动句没有什么问题,正确率很高,主要是选择使用“被”字句还是无标志被动句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再次表现出学生在自主表达条件下比在强制条件下输出的“被”字句正确率高,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在问卷中干扰项的存在导致学生反倒犹豫而不知选哪种表达好了从而产生偏误。
2无标志被动句习得情况
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笔者预料检索出的语料中无标志被动句应该比“被”字句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无标志被动句仅有44句,分为“s+v”型和“s+v+O”型两种,具体语料见附表二,在此将习得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44个无标志被动句中“s+V”型43句,占97.73%,“S+V+O”型1句,占2.27%,而“S+S小十v”型的句子一例都没有,因此无标志被动句呈现出句式的单一化。结合第三章的问卷我们认为,学生是知道“S+S小+V”型被动句的存在的,对“s+V+O”型被动句判断的正确率也有80%,只是在自主表达的时候没有使用的意识。
其次,偏误方面,44个句子的偏误率为20.45%,偏误句有9个,分别是“S+V”型的第1、10、32、37、38、39、40、41、43句。
第1句“这个问题,如果从宗教角度来看是不会认同的。”应改为“被”字句,原句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汉语无标志被动句表示的是主语所处的一种状态或具有的属性,而此句应该是表示“这个问题”不会“被认同”这个被动动作,重点在“不会”后面的“认同”这个动作上,含有处置义而不是状态义。第39句“因为他们作为抽烟者的自由也是当然应该保护的”和第43句“他们的孩子也会感染到”依据语境也应该强调被动的动作、处置义,而不是主语所处的状态,所以应该用“被”或用“受到”来搭配。
第37句“认为是无药可救”和第38句“万一丈夫抛弃也不用怕了”是同一种偏误,即两句均是贬义的语义色彩,用“被”字句最为恰当,且为了保证上下旬的连贯性,这两句也得用“被”字句,所以需分别改为“被认为是无药可救”和“万一被丈夫抛弃也不用怕了”。
第40句“很多古老的建筑就是这样毁坏的”与第41句“父母的坏习惯也都会吸收到”有明显的贬义、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的含义,所以也应该用“被”字句。
第10句“困难有多大也能解决的”是说明主语具有的性质,用无标志被动句是没问题的,但是句末的“的”得去掉,或者也可以改为“是……的”句。
第32句“仍是可以接受的”的“可以”也说明此句要表示主语具有的性质,用无标志被动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此句缺少主语,在篇章的连贯性方面出现偏误,需要加上主语改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44个句子中,有15句的主语是“问题”,14句的谓语动词是“解决”,其中12句的主语是“问题”同时谓语动词是“解决”,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句子出现这种表達上的单一性说明学生虽然知道汉语中存在无标志被动句,但是在自主表达上受到限制,仅仅限于某些主语和动词,并不习惯使用无标志被动句,而汉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其实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在句法方面确实如上文所预测的那样,句子成分上没有出现主语和宾语方面的偏误,谓语方面的偏误也较少。在语义语用方面,对被动语势的掌握仍然是最大的问题,9个偏误句中,不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的有7句,其中旬式1的第37、38、40、41四个句子必须用“被”字句。不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的主要原因是根据上下文的表达,该句的被动语势较为强烈,需要强调被动的动作或该动作产生致使的结果,有明显的处置义在其中,其次是在表达具有明显贬义的语义色彩、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的含义时,也是要用“被”字句而不是无标志被动句,此外,为了确保上下文语义明确而连贯时,“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也是不可混淆的,更不能用主动句。
3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总体的偏误率接近,不能简单地比较出难易度或者习得情况孰好孰坏,两种类型的被动句密切相关,本文将呈现出的习得特征总结如下:
总的来说,按汉语表达习惯,两种被动句本应该无标志被动句居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该用“被”字句而用的情况远比该用而未用的情况要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被”字句的被动语势较强而无标志被动句的被动语势较弱把握不够,不能通过语境来准确判断该用哪种被动句,甚至有时是应该用主动句,却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用了“被”字句。这与我们在上一章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即两类被动句被动语势的差异是习得难点所在。
其次,对被动句中较口语化和较正式的句式及被动标志词掌握不足,也造成了“被”字被动句泛化,表达单一化、不自然。“被”字句中的句式3“被/让/叫……给”一例都没有出现,句式4“被/为……(所)”是出现的句式中偏误率最高的,而对于掌握情况较好的句式1和句式2,被动标志词的选择仅限于“被”,这三点与上一章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对被动标志词“被”和“让、叫”认识不足(甚至不了解“让、叫”也是被动标志词)及句式3和句式4偏误率较高是一致的。无标志被动句方面,本章的调查反映出在自主输出条件下不仅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且句式及表达较“被”字句都更为单一。
再次,学生虽然会用“被”字句表达贬义的语义色彩,但是没有掌握表达贬义(包括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所预料的语义)的“被动”义都要用“被”字句,或者在确保上下文语义连贯等表达需要时必须用“被”字句,造成了该用“被”字句而未用的现象。在这两点上反映出的问题与上一章问卷中的也是一致的。
可见,留学生在句子成分方面的偏误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被动语势、语义色彩及篇章语义连贯性方面的问题,而被动标志词的选择归根结底也是涉及到被动语势的表达。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关键词:语料库;汉语学习: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自主表达的条件下对于汉语被动句的输出情况,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以国籍(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检索条件,检索得到作文语料共349篇,其中英国108篇,美国118篇,澳大利亚123篇,有个别作文显示学生是来自菲律宾、法国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忽略了与本文研究不相关的句子及偏误,共得到被动句115个,其中“被”字句71个,无标志被动句44个,习得情况分析如下:
1“被”字句习得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这71个“被”字句的句式分布不均。句式l超过半数,占总数的53.52%,句式2占36.62%,句式4只有7例,占9.86%,而句式3“NI+被/让/叫+N2+给+v+其他成分”一例都没有。也就是说,较口语化的句式3和较正式的句式4出现次数非常少,虽然在汉语中这两个具有鲜明语体特征的句式出现的比例也较小,但是句式3也不至于l例都不出现,在具备各种题材的留学生作文中,还是应该很容易用到“被/让/叫……给”句式的,而没有出现该句式,正表明了学生对其不是很了解。而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出现的句式正确率都较高,句式1的正确率为84.21%,句式2的正确率为80.77%,句式4的正确率是71.43%,均比上一章问卷中“被”字句的正确率高,这说明学生在非强制条件下比在强制条件下输出的“被”字句正确率高,很可能是由于学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被”字句,而会选择其他表达方法。
其次,我们检索到的这些“被”字句中被动标志词仅限于“被”,没有出现较为口语化的“让/叫”(有一例“差点没给摔死”用到了“给”,但是因为这里的“给”属于方言,本文已将此例排除在外)。这体现出学生对被动标志词的认识不足,需要用“被”字句的时候,总是选择“被”。
再次,在偏误方面,71个句子的偏误率为18.31%,偏误句分别是句式1的第3、4、17、23、25、31句,句式2的第5、10、15、16、22句,句式4的第6、7句,共13句。
句式1中第3句“新的学校也被建立了”和第17句“生命值得被保护”均是误加了“被”。“新的学校也被建立了”需要用无标志被动句,因为此句没有不幸、不如意等贬义的语义色彩,也没有必要强调被动的动作产生致使的结果,只需要说明学校建立的状态。“生命值得被保护”的“值得”后面常用动词的主动式,相当于英语的“be worth doing”,此句没有体现出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反倒出现了目的语知识泛化的问题。原文不是强调被动的动作,也无贬义的语义色彩,只是说明主语“生命”的性质特征,所以需要用无标志被动句。
第23句“他们有所被保证的权力”与第25句“渐渐都会在九七年被变成统一”根据原文语境都不适合用“被”字句,因为没有必要强调被动的动作,第23句是强调主观上的选择,第25句是表达客观趋势,如果用了“被”字句则显得很做作。可以分别改成“他们有这样做的权利”、“在九七年都会渐渐统一”。
第31句“如果吸烟被允许在公共场所吸烟”是在问卷中我们发现的宾语复指主语的偏误,这句话用“被”字句是受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这样表达比较别扭,被动的意味太强,可以改成“如果吸烟在公共场所是允许的”或者改成主动句“如果我们允许在公共场所吸烟”。
句式1的第4句“我认为流行歌曲应该被重视的”与句式2的第5句“一个孩子的周围环境被他的父母控制的”和第10句“一个人的一生就必然地被很多人影响的”都是句末的“的”存在问题,从句法角度来看,最简单的改法就是在“被”前加“是”与“是……的”句式结合。但是依据原文语境,这三句也可以把“被”去掉再改成“是……的”句,而且第lO句改成用遭受类动词表被动意义的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虽然留学生“被”字句补语等附加成分的偏误问题一直是比较典型的,上一章问卷中也反映出谓语动词后的附加成分出现偏误也较多,但是本章留学生语料中旬末用“的”这一特点却是笔者未预料到的。总之,这一偏误与上一章谓语调查部分的偏误都反映出留学生对于“被”字句的定界成分(附加成分)的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15句“很可惜因为我父子关系被他的父子关系受到影响”和第16句“社会公众也被这种无形的伤害而被连累到”是同一类型的偏误,即重复了“被”的表达,根据原文语境可以分别改为“很可惜,我们父子关系受到他们父子关系的影响”、“社会公众也被这种无形的伤害(所)连累”。
第22句“就被秘书拒之于门外”是这71句中唯一一个缺少明显时体标志的句子,只要在句末加“了”就可以了。这类典型偏误比在上一章问卷中低了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說明学生对于“被”字句谓语部分显著特点的掌握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情况是比较好的。
句式4的第6、7句“他们不会被男女分班的问题而影响”和“自然也会被那种环境而影响”都是“被/为……所”结构搭配错误,这里的“所”与“而”混淆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用遭受类动词表被动意义,即“受到……影响”更符合汉语搭配习惯。
通过以上偏误分析可以看出,在句法方面,上一章问卷中出现的主语和宾语方面的偏误在本章的调查中我们都没有发现,而谓语方面出现的偏误也少了很多,本文认为这是由于问卷中涉及的“被”字句类型比较全面且限制性较强,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余地,思维受到限制且干扰项多,而且问卷中单句层面的偏误也会因为依托于语境而不再是偏误句,即本章作文语料中的句子主语即使是无定的,也会因为有了语境而使句子得以成立。基于此,我们预料在下文对无标志被动句的分析中旬法成分方面的偏误也会比问卷中少。 在语义语用方面,学生对于“被”字句,尤其是以“被”为形式标记的“被”字句,主要强调被动的动作以及产生致使结果或状态,即被动语势较为强烈这一最大特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对于该类被动句常常具有不幸、不如意等贬义的语义色彩也没有太注意到,以致于遇到被动意义时总是选择“被”字句(尤其是以“被”为形式标记的)来表达。从被动语势角度来说,13个偏误句中,只有句式2的第16、22句必须用“被”字句,其余的都是用无标志被动句或其他句型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用“被”反倒显得做作,增加了“被动”的意味。其余无偏误的“被”字句中大多数也是用无标志被动句更自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用了“被”字句过多地强调了“被动”,这样的句子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自然。从语义色彩角度来说,所有这些“被”字句中表达贬义语义色彩的不足半数,表达中性语义色彩的句子却超过了一半,这与汉语“被”字句主要是表达贬义色彩不太相符。汉语中,若不是特别强调被动意义或被动动作,只有表达贬义色彩的时候才会用“被”字句。
此外,以上句子显示出学生对“被”字句时态意义的限制并不太关注,没有限于“过去时”,使用中也用了“将来时”等,用于“过去时”的是句式1的第1、3、12、16、19、20、30、33、36、38句和句式2的第1、2、15、17、20、22、26句,这17句仅占总数的23.94%,这与汉语中“被”字句大多表示过去的动作也不太相符。而没有用“过去时”的“被”字句中有很多都是用了能愿动词的,尤其是其中的10个否定句:句式1的第2、6、11、18、26句,句式2的第6、14句,句式4的第3、5、6句,无一例外地都是与能愿动词连用的,而且无一偏误,正确率是100%。而上一章问卷中“被”字句的否定式偏误率接近一半,我们没有进一步调查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在于句中是否搭配了能愿动词,还是问卷中有些留学生没有注意到否定词的位置错了,从而当成正确句未改而造成“偏误”。总之,无论是用了哪种时态意义,还是是否与能愿动词连用,都没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又一次看出,本来根据语境用无标志被动句或其他被动意义表达法就可以满足表达需要的时候,学生仍然是使用了被动语势较为强烈的“被”字句,认为“被”字句是被动意义表达的主要手段,而没有注意到其语义语用功能。
最后,从篇章连贯性角度来看,这些“被”字句中存在明显偏误的是句式1的第23、25句,即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而不是“被”字句。本章调查表明在保持上下文连贯性方面学生使用被动句没有什么问题,正确率很高,主要是选择使用“被”字句还是无标志被动句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再次表现出学生在自主表达条件下比在强制条件下输出的“被”字句正确率高,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在问卷中干扰项的存在导致学生反倒犹豫而不知选哪种表达好了从而产生偏误。
2无标志被动句习得情况
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笔者预料检索出的语料中无标志被动句应该比“被”字句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无标志被动句仅有44句,分为“s+v”型和“s+v+O”型两种,具体语料见附表二,在此将习得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44个无标志被动句中“s+V”型43句,占97.73%,“S+V+O”型1句,占2.27%,而“S+S小十v”型的句子一例都没有,因此无标志被动句呈现出句式的单一化。结合第三章的问卷我们认为,学生是知道“S+S小+V”型被动句的存在的,对“s+V+O”型被动句判断的正确率也有80%,只是在自主表达的时候没有使用的意识。
其次,偏误方面,44个句子的偏误率为20.45%,偏误句有9个,分别是“S+V”型的第1、10、32、37、38、39、40、41、43句。
第1句“这个问题,如果从宗教角度来看是不会认同的。”应改为“被”字句,原句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汉语无标志被动句表示的是主语所处的一种状态或具有的属性,而此句应该是表示“这个问题”不会“被认同”这个被动动作,重点在“不会”后面的“认同”这个动作上,含有处置义而不是状态义。第39句“因为他们作为抽烟者的自由也是当然应该保护的”和第43句“他们的孩子也会感染到”依据语境也应该强调被动的动作、处置义,而不是主语所处的状态,所以应该用“被”或用“受到”来搭配。
第37句“认为是无药可救”和第38句“万一丈夫抛弃也不用怕了”是同一种偏误,即两句均是贬义的语义色彩,用“被”字句最为恰当,且为了保证上下旬的连贯性,这两句也得用“被”字句,所以需分别改为“被认为是无药可救”和“万一被丈夫抛弃也不用怕了”。
第40句“很多古老的建筑就是这样毁坏的”与第41句“父母的坏习惯也都会吸收到”有明显的贬义、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的含义,所以也应该用“被”字句。
第10句“困难有多大也能解决的”是说明主语具有的性质,用无标志被动句是没问题的,但是句末的“的”得去掉,或者也可以改为“是……的”句。
第32句“仍是可以接受的”的“可以”也说明此句要表示主语具有的性质,用无标志被动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此句缺少主语,在篇章的连贯性方面出现偏误,需要加上主语改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44个句子中,有15句的主语是“问题”,14句的谓语动词是“解决”,其中12句的主语是“问题”同时谓语动词是“解决”,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句子出现这种表達上的单一性说明学生虽然知道汉语中存在无标志被动句,但是在自主表达上受到限制,仅仅限于某些主语和动词,并不习惯使用无标志被动句,而汉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其实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在句法方面确实如上文所预测的那样,句子成分上没有出现主语和宾语方面的偏误,谓语方面的偏误也较少。在语义语用方面,对被动语势的掌握仍然是最大的问题,9个偏误句中,不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的有7句,其中旬式1的第37、38、40、41四个句子必须用“被”字句。不应该用无标志被动句的主要原因是根据上下文的表达,该句的被动语势较为强烈,需要强调被动的动作或该动作产生致使的结果,有明显的处置义在其中,其次是在表达具有明显贬义的语义色彩、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的含义时,也是要用“被”字句而不是无标志被动句,此外,为了确保上下文语义明确而连贯时,“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也是不可混淆的,更不能用主动句。
3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总体的偏误率接近,不能简单地比较出难易度或者习得情况孰好孰坏,两种类型的被动句密切相关,本文将呈现出的习得特征总结如下:
总的来说,按汉语表达习惯,两种被动句本应该无标志被动句居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该用“被”字句而用的情况远比该用而未用的情况要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被”字句的被动语势较强而无标志被动句的被动语势较弱把握不够,不能通过语境来准确判断该用哪种被动句,甚至有时是应该用主动句,却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用了“被”字句。这与我们在上一章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即两类被动句被动语势的差异是习得难点所在。
其次,对被动句中较口语化和较正式的句式及被动标志词掌握不足,也造成了“被”字被动句泛化,表达单一化、不自然。“被”字句中的句式3“被/让/叫……给”一例都没有出现,句式4“被/为……(所)”是出现的句式中偏误率最高的,而对于掌握情况较好的句式1和句式2,被动标志词的选择仅限于“被”,这三点与上一章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对被动标志词“被”和“让、叫”认识不足(甚至不了解“让、叫”也是被动标志词)及句式3和句式4偏误率较高是一致的。无标志被动句方面,本章的调查反映出在自主输出条件下不仅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且句式及表达较“被”字句都更为单一。
再次,学生虽然会用“被”字句表达贬义的语义色彩,但是没有掌握表达贬义(包括非说话人或当事人所愿、所预料的语义)的“被动”义都要用“被”字句,或者在确保上下文语义连贯等表达需要时必须用“被”字句,造成了该用“被”字句而未用的现象。在这两点上反映出的问题与上一章问卷中的也是一致的。
可见,留学生在句子成分方面的偏误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被动语势、语义色彩及篇章语义连贯性方面的问题,而被动标志词的选择归根结底也是涉及到被动语势的表达。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