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血压;臂间血压差异;测量
近年高血压患者双上臂间血压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如何测量这种差异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国内有报道用汞柱血压计[1]同步测量,结果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读数误差较大,缺乏可比性;欧美有报道采用电子血压计同步测量的方法,较好地克服了汞柱血压计的缺点。本文采用欧美的方法同步测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上臂血压,探讨其两侧上臂间血压差异的程度、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病例来源 病例均来源于2011-05——2011-09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63例,其中男99例,女64例,年龄平均(59.7±11.9)岁。
1.1.2纳入标准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标准 已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1.4排除标准 ①已知或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心房颤动者;③上臂围<22cm或>32cm者;④孕妇、严重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和柯氏音不消失者;⑤上臂外伤、瘢痕等影响袖带绑缚者。
1.2 方法
1.2.1测量方法 病人取坐位,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先用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然后安静休息5分钟。使用2台全新并已经和汞柱血压计校正的歐姆龙7201型智能血压计(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生产)同步测量,袖带绑缚于双上臂距肘窝2-3cm处,二次同时测量双侧血压,间隔10分钟,取其平均值为结果。如果其中一台仪器出现读数失败或延迟启动3秒以上,则要求病人休息3分钟后重新操作。
1.2.2计算方法 自动血压计测量结果用右上肢数值减去对应的左上肢数值得数取绝对值即为上臂间血压差异值,定义≥10mmHg为臂间血压差异(inter-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AD)[1]。计算全组平均收缩压差异值、舒张压差异值、IAD检出率。以性别分组,比较二组间差异值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24~﹤45岁、45~<60岁、≥60岁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病程<1年、1~<5年、5~﹤10年≥10年分组,比较不同病程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检验。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组平均差异值:收缩压(5.0±4.3)mmHg,舒张压(3.3±2.6)mmHg.
2.2 不同性别组差异值:男性组:收缩压(4.8±4.2)mmHg,舒张压(3.4±2.7)mmHg;女性组收缩压(5.3±4.6)mmHg,舒张压(3.2±2.6)mmHg,P值分别为0.448、0.643无统计学意义。
2.3 IAD检出率:检出23例,检出率14.1%。其中收缩压IAD 18例,检出率11.0%,舒张压IAD 4例,检出率2.5%;二者兼有1例,检出率0.61%。血管彩超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狭窄率≥80%。
2.4 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1。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P=0.561,舒张压组:P=0.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2.5 不同病程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2。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 P=0.927;舒张压组:P=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因病程延长而增大。
3 讨论
本文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值分别为(5.0±4.3)mmHg、(3.3±2.6)mmHg,与日本一组1090人的数据接近,高于国内的报道[2]。 IAD的检出率分别为11.0%和2.5%。在IAD人群中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支持IAD与外周血管病密切关联的观点。初步分析表明,血压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与国内报道不同[3]。提示应进一步寻找影响差异值的相关因素。
血压差异值的检出方法非常重要,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本文借鉴国外经验采用2台自动血压计同时测量,间隔10分钟后复查,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电子血压计可以避免汞柱血压计测定过程过于依赖测试者主观判断的弊病,并且使用方便,但仪器必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并严格按规程操作。测定前一定要排除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臂围大小等。
参考文献
[1] 路德利,赵曦,吴云等.同时测量成人左右臂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
17(9):845—846
[2] 苏海重视臂间血压差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2):101-102
[3] 胡雪珍,杨鹏麟,王征.双臂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性及双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 26(03):393-395
近年高血压患者双上臂间血压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如何测量这种差异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国内有报道用汞柱血压计[1]同步测量,结果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读数误差较大,缺乏可比性;欧美有报道采用电子血压计同步测量的方法,较好地克服了汞柱血压计的缺点。本文采用欧美的方法同步测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上臂血压,探讨其两侧上臂间血压差异的程度、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病例来源 病例均来源于2011-05——2011-09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63例,其中男99例,女64例,年龄平均(59.7±11.9)岁。
1.1.2纳入标准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标准 已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1.4排除标准 ①已知或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心房颤动者;③上臂围<22cm或>32cm者;④孕妇、严重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和柯氏音不消失者;⑤上臂外伤、瘢痕等影响袖带绑缚者。
1.2 方法
1.2.1测量方法 病人取坐位,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先用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然后安静休息5分钟。使用2台全新并已经和汞柱血压计校正的歐姆龙7201型智能血压计(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生产)同步测量,袖带绑缚于双上臂距肘窝2-3cm处,二次同时测量双侧血压,间隔10分钟,取其平均值为结果。如果其中一台仪器出现读数失败或延迟启动3秒以上,则要求病人休息3分钟后重新操作。
1.2.2计算方法 自动血压计测量结果用右上肢数值减去对应的左上肢数值得数取绝对值即为上臂间血压差异值,定义≥10mmHg为臂间血压差异(inter-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AD)[1]。计算全组平均收缩压差异值、舒张压差异值、IAD检出率。以性别分组,比较二组间差异值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24~﹤45岁、45~<60岁、≥60岁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病程<1年、1~<5年、5~﹤10年≥10年分组,比较不同病程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检验。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组平均差异值:收缩压(5.0±4.3)mmHg,舒张压(3.3±2.6)mmHg.
2.2 不同性别组差异值:男性组:收缩压(4.8±4.2)mmHg,舒张压(3.4±2.7)mmHg;女性组收缩压(5.3±4.6)mmHg,舒张压(3.2±2.6)mmHg,P值分别为0.448、0.643无统计学意义。
2.3 IAD检出率:检出23例,检出率14.1%。其中收缩压IAD 18例,检出率11.0%,舒张压IAD 4例,检出率2.5%;二者兼有1例,检出率0.61%。血管彩超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狭窄率≥80%。
2.4 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1。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P=0.561,舒张压组:P=0.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2.5 不同病程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2。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 P=0.927;舒张压组:P=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因病程延长而增大。
3 讨论
本文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值分别为(5.0±4.3)mmHg、(3.3±2.6)mmHg,与日本一组1090人的数据接近,高于国内的报道[2]。 IAD的检出率分别为11.0%和2.5%。在IAD人群中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支持IAD与外周血管病密切关联的观点。初步分析表明,血压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与国内报道不同[3]。提示应进一步寻找影响差异值的相关因素。
血压差异值的检出方法非常重要,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本文借鉴国外经验采用2台自动血压计同时测量,间隔10分钟后复查,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电子血压计可以避免汞柱血压计测定过程过于依赖测试者主观判断的弊病,并且使用方便,但仪器必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并严格按规程操作。测定前一定要排除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臂围大小等。
参考文献
[1] 路德利,赵曦,吴云等.同时测量成人左右臂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
17(9):845—846
[2] 苏海重视臂间血压差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2):101-102
[3] 胡雪珍,杨鹏麟,王征.双臂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性及双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 26(03):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