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上臂间血压差异值的检测与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血压;臂间血压差异;测量
  近年高血压患者双上臂间血压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如何测量这种差异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国内有报道用汞柱血压计[1]同步测量,结果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读数误差较大,缺乏可比性;欧美有报道采用电子血压计同步测量的方法,较好地克服了汞柱血压计的缺点。本文采用欧美的方法同步测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上臂血压,探讨其两侧上臂间血压差异的程度、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病例来源 病例均来源于2011-05——2011-09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63例,其中男99例,女64例,年龄平均(59.7±11.9)岁。
  1.1.2纳入标准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标准 已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1.4排除标准 ①已知或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心房颤动者;③上臂围<22cm或>32cm者;④孕妇、严重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和柯氏音不消失者;⑤上臂外伤、瘢痕等影响袖带绑缚者。
  1.2 方法
  1.2.1测量方法 病人取坐位,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先用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然后安静休息5分钟。使用2台全新并已经和汞柱血压计校正的歐姆龙7201型智能血压计(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生产)同步测量,袖带绑缚于双上臂距肘窝2-3cm处,二次同时测量双侧血压,间隔10分钟,取其平均值为结果。如果其中一台仪器出现读数失败或延迟启动3秒以上,则要求病人休息3分钟后重新操作。
  1.2.2计算方法 自动血压计测量结果用右上肢数值减去对应的左上肢数值得数取绝对值即为上臂间血压差异值,定义≥10mmHg为臂间血压差异(inter-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AD)[1]。计算全组平均收缩压差异值、舒张压差异值、IAD检出率。以性别分组,比较二组间差异值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24~﹤45岁、45~<60岁、≥60岁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病程<1年、1~<5年、5~﹤10年≥10年分组,比较不同病程组间差异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检验。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组平均差异值:收缩压(5.0±4.3)mmHg,舒张压(3.3±2.6)mmHg.
  2.2 不同性别组差异值:男性组:收缩压(4.8±4.2)mmHg,舒张压(3.4±2.7)mmHg;女性组收缩压(5.3±4.6)mmHg,舒张压(3.2±2.6)mmHg,P值分别为0.448、0.643无统计学意义。
  2.3 IAD检出率:检出23例,检出率14.1%。其中收缩压IAD 18例,检出率11.0%,舒张压IAD 4例,检出率2.5%;二者兼有1例,检出率0.61%。血管彩超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狭窄率≥80%。
  2.4 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1。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P=0.561,舒张压组:P=0.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2.5 不同病程组的平均差异值见表2。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收缩压组: P=0.927;舒张压组:P=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差异值并未因病程延长而增大。
  3 讨论
  本文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值分别为(5.0±4.3)mmHg、(3.3±2.6)mmHg,与日本一组1090人的数据接近,高于国内的报道[2]。 IAD的检出率分别为11.0%和2.5%。在IAD人群中发现4例上肢动脉狭窄,支持IAD与外周血管病密切关联的观点。初步分析表明,血压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与国内报道不同[3]。提示应进一步寻找影响差异值的相关因素。
  血压差异值的检出方法非常重要,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本文借鉴国外经验采用2台自动血压计同时测量,间隔10分钟后复查,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电子血压计可以避免汞柱血压计测定过程过于依赖测试者主观判断的弊病,并且使用方便,但仪器必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并严格按规程操作。测定前一定要排除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臂围大小等。
  参考文献
  [1] 路德利,赵曦,吴云等.同时测量成人左右臂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
  17(9):845—846
  [2] 苏海重视臂间血压差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2):101-102
  [3] 胡雪珍,杨鹏麟,王征.双臂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性及双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 26(03):393-395
其他文献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及医学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不断发生着改变。目前,医患关系处于日益紧张的状态,医患矛盾在某種情况下变得愈演愈烈,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80%的医疗纠纷因医师和患者的沟通问题引起[1]。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当代全新的服务理念,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加强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口腔门诊病
期刊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等反常收缩,粪便虽能到达肛管但不能顺畅排出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症,是由于支配盆底部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包括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和盆底痉挛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能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地出口,引起排便困难。为研究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形成便秘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我们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柳江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干预效果。方法:对柳江县各项目调查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进行调查,制定柳江縣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11年1-12月,给予干预措施。结果:未实施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前,2008年全县出生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78.60%;2009年全县出生儿童首针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5%;2010年全县出
期刊
在当前形势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儿科患者的情绪多不稳定,容易紧张、哭闹、烦躁,再加上对医务人员、医疗和护理操作、住院环境的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这样对疾病的疗效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多种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所表现的种种现象,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按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有效率为94.9%。结论:保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膝关节,中药内服,外洗,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  1.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78例患者,男15例,女63例,33例为双关节,45例为单关节,病史为3个月~21年,年龄4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呼吸机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时机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以机械通气治疗。结果3例出现肺水肿后再予机械通气治疗有2例在机械通气后12h内死亡,1例因患儿家属坚持出院而终止治疗;23例在未出现肺水肿前予机械通气治疗在1~8d内成功脱机,抢救成功率为88.46%。结论 机械通气是救治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早期机械通气能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实施的56例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的预后分析。结果:56例手术均取乳晕、腋窝皱褶或乳腺下方皱褶切口。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瘢痕,切口隐蔽,美容效果良好。结论:美容切口适合大部分的乳腺纤维瘤患者,具有瘢痕小、美容效果好、切口隐蔽的特点。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美容切口  过去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患者,多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二所不同类型精神病医院抗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精神科药物使用调查表以2008年7月1日为调查日同时对一所市级卫生系统精神病院住院患者223例(年龄:16~27岁);和一所县(市)级民政系统精神病院住院患者256例(年龄:18~79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类型医院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一般情况有差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不同。市级卫生系
期刊
应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寄生虫和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动物的毒素等,直接制成或用现代化生物技术、化学方法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它有关疾病的制剂,通称生物制品。 医院常用的生物制品有干扰素、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精蛋白锌胰岛素、人血白蛋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本文着重阐述其保存及注意事项。  生物制品多由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制成,从化学成分上看,多具有蛋白质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是和老年人的自身特点有关的,诱因主要与应用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有关,还与饮食不规律、饮酒、合用其它药物等有关。 结论 老年患者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标准相对放宽,对于无糖尿病史昏迷患者,也应常规检查血糖。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