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域,是指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所经过的整个区域。流域内的一切动植物、人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流域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入手,分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影响,并对统筹湖州城乡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太湖流域 生态环境 安全 城乡发展 规划统筹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很严峻
当下, 环境破坏与污染是导致水体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流域水体质量受到自然因素如地震,,以及人为因素如排污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是威胁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最近几年, 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1.1 太湖水环境现状
太湖流域主要是Ⅴ类水质,水体富营养化过深。即湖泊水中所含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等较为封闭,水流慢,使得藻类与其它水生植物生长快速,水质变差, 很多水生生物都已死亡, 太湖水体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被严重破坏,同时出现蓝藻水华现象,影响了周边城镇的供水安全。
1.2 工业排污导致太湖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太湖流域的苏州、常州、嘉兴和湖州等地区工业规模较大,排放的废水总量逐年在增加, 但污水处理技术、环保管理水平却没有跟上去,另外是地方保护主义太重、执法力度小等, 使得很多毒性强的工业废水没做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 不仅污染了水体及水生态系统,更使太湖水环境日益恶化。
1.3 人口增加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也在增多,而污水管网配套处理设施却跟不上,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太湖,增加了太湖水生态系统的负担,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恶化现象严重。
1.4 湖泊围网养殖过度, 损害水生态系统
太湖流域的淡水养殖业发展快速,未作处理的、富含丰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养殖场尾水流入太湖以及人工大量投放饵料的影响,使得湖泊的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水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此外,太湖流域还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受损的现象,进入21 世纪,水质Ⅴ类的太湖,由最初的草型湖泊转型为藻型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
二、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
2.1.太湖流域区的农村、农民面临水体污染和破坏的巨大损失
最近几年,太湖流域的农民受到水污染或破坏严重,但得到赔偿的人却不多。很明显, 城镇污水、工业废水排放的越来越乡村化, 而农村、农民等却必须承担城市和工业污染与破坏的费用。此外,生态环境状况对流域水体质量影响明显, 因此,增加对流域内特别是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不过,在改善这一状况的同时,流域区的广大农村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受政策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退耕还林等措施, 让很多农民生活水平、收入越来越低。
2.2. 饮用水得不到保证
如今太湖流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河网地区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污染程度仍在加剧。环太湖地区很多水厂净水水平低,一旦水源受到突发性污染时,被迫停水的现象经常发生,饮用水安全没有保障。
2.3. 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大量污染物排放及区域河网复杂的动力特性,增加了太湖流域水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影响了流域的社会稳定。如2007年4月,太湖梅梁湖蓝藻水爆发,使得无锡市自出现供水危机。另外,经济的逐年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扩大。
三、如何统筹湖州城乡发展
为了有利于加快南太湖水体交换,完善太湖流域调水引排,增强太湖湖体环流,促进太湖水质水环境改善;拓展引江济太能力、改善杭嘉湖平原水生态环境;改善杭嘉湖东部平原引太能力,完善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太湖流域、杭嘉湖东部平原和湖州市防洪减灾;改善相关航道的通航条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农经[2012]2215号核准 同意建设太嘉河工程。
太嘉河工程已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我市新一轮治太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湖州东部平原特别是东部新区的防洪压力;有利于加快东部平原与太湖水体交换、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和内河航运条件;同时,通过整治,可美化沿线城镇景观,提升城镇品位,带动沿岸新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将流域视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整体, 统筹流域中的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的利益, 科学规划流域水环境的功能、流域、流量调控等, 才能有效利用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流域区的农村是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地区, 但其地域广,治理能力差, 生态环境恢复能力不强, 加上流域生态环境通常都由农村农民来承受。所以, 不仅要整治城市和工业排污, 同时也要扶持流域区内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搞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 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1) 以统筹发展理念构建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2) 增加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
(3) 疏浚污染较重的底泥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点。
(4) 大力种植水生植被,发展生物浮床技术净化水体、修复生态。
(5) 大力发展流域区农村的新产业,农村的资源如生态、劳动力等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流域地区有特色的产业, 这是保护盒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4.1树立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 完善规划程序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必须真正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最核心的理念, 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治理城乡污染、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
4.2城乡统筹规划,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城乡一体化规划, 一方面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 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 引导合理建设布局, 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 另一方面, 要加强城市地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规划, 加强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以及城中村的改造。应当通过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起来。同时, 还应完善我市的空间规划体系。
4.3加强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随着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以及大都市区、城市群地区的发展, 环境污染已成为跨区域的严重问题, 需要相邻城地市联合开展环境污染治理, 因此, 应加强区域规划的编制。近年来, 我市编制了区域规划, 但是, 其实施力度还很有限, 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是, 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 仍然是促进区域合作、治理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4.4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 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5城镇化是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
乡镇工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导致了污染治理成本高昂、监测调控困难, 在某些地区已经造成了空气、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的严重后果。城镇化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基本手段。城市化是解决生态平衡的一帖良方。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是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基础条件。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大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生产效益成倍提高, 这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同样的人口, 在城镇的生产效率比农村高几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的优化作用、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 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统筹流域城乡发展才能保证水资源安全。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 流域生态环境与水资源才能走上合适的发展轨道上去。
参考文献:
[1] 黄漪平.《太湖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68.
[2] 秦伯强,吴庆农,高俊峰等,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2) : 221-228.
[3] 谢红彬,虞孝感,张运林.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长江流域資源与环境,2001,(5):393-400.
[4] 成小英,李世杰,《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科学通报,2006,7 (51):848-855.
关键词:太湖流域 生态环境 安全 城乡发展 规划统筹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很严峻
当下, 环境破坏与污染是导致水体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流域水体质量受到自然因素如地震,,以及人为因素如排污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是威胁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最近几年, 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1.1 太湖水环境现状
太湖流域主要是Ⅴ类水质,水体富营养化过深。即湖泊水中所含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等较为封闭,水流慢,使得藻类与其它水生植物生长快速,水质变差, 很多水生生物都已死亡, 太湖水体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被严重破坏,同时出现蓝藻水华现象,影响了周边城镇的供水安全。
1.2 工业排污导致太湖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太湖流域的苏州、常州、嘉兴和湖州等地区工业规模较大,排放的废水总量逐年在增加, 但污水处理技术、环保管理水平却没有跟上去,另外是地方保护主义太重、执法力度小等, 使得很多毒性强的工业废水没做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 不仅污染了水体及水生态系统,更使太湖水环境日益恶化。
1.3 人口增加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也在增多,而污水管网配套处理设施却跟不上,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太湖,增加了太湖水生态系统的负担,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恶化现象严重。
1.4 湖泊围网养殖过度, 损害水生态系统
太湖流域的淡水养殖业发展快速,未作处理的、富含丰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养殖场尾水流入太湖以及人工大量投放饵料的影响,使得湖泊的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水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此外,太湖流域还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受损的现象,进入21 世纪,水质Ⅴ类的太湖,由最初的草型湖泊转型为藻型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
二、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
2.1.太湖流域区的农村、农民面临水体污染和破坏的巨大损失
最近几年,太湖流域的农民受到水污染或破坏严重,但得到赔偿的人却不多。很明显, 城镇污水、工业废水排放的越来越乡村化, 而农村、农民等却必须承担城市和工业污染与破坏的费用。此外,生态环境状况对流域水体质量影响明显, 因此,增加对流域内特别是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不过,在改善这一状况的同时,流域区的广大农村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受政策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退耕还林等措施, 让很多农民生活水平、收入越来越低。
2.2. 饮用水得不到保证
如今太湖流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河网地区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污染程度仍在加剧。环太湖地区很多水厂净水水平低,一旦水源受到突发性污染时,被迫停水的现象经常发生,饮用水安全没有保障。
2.3. 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大量污染物排放及区域河网复杂的动力特性,增加了太湖流域水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影响了流域的社会稳定。如2007年4月,太湖梅梁湖蓝藻水爆发,使得无锡市自出现供水危机。另外,经济的逐年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扩大。
三、如何统筹湖州城乡发展
为了有利于加快南太湖水体交换,完善太湖流域调水引排,增强太湖湖体环流,促进太湖水质水环境改善;拓展引江济太能力、改善杭嘉湖平原水生态环境;改善杭嘉湖东部平原引太能力,完善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太湖流域、杭嘉湖东部平原和湖州市防洪减灾;改善相关航道的通航条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农经[2012]2215号核准 同意建设太嘉河工程。
太嘉河工程已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我市新一轮治太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湖州东部平原特别是东部新区的防洪压力;有利于加快东部平原与太湖水体交换、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和内河航运条件;同时,通过整治,可美化沿线城镇景观,提升城镇品位,带动沿岸新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将流域视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整体, 统筹流域中的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的利益, 科学规划流域水环境的功能、流域、流量调控等, 才能有效利用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流域区的农村是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地区, 但其地域广,治理能力差, 生态环境恢复能力不强, 加上流域生态环境通常都由农村农民来承受。所以, 不仅要整治城市和工业排污, 同时也要扶持流域区内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搞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 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1) 以统筹发展理念构建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2) 增加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
(3) 疏浚污染较重的底泥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点。
(4) 大力种植水生植被,发展生物浮床技术净化水体、修复生态。
(5) 大力发展流域区农村的新产业,农村的资源如生态、劳动力等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流域地区有特色的产业, 这是保护盒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4.1树立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 完善规划程序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必须真正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最核心的理念, 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治理城乡污染、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
4.2城乡统筹规划,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城乡一体化规划, 一方面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 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 引导合理建设布局, 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 另一方面, 要加强城市地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规划, 加强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以及城中村的改造。应当通过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起来。同时, 还应完善我市的空间规划体系。
4.3加强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随着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以及大都市区、城市群地区的发展, 环境污染已成为跨区域的严重问题, 需要相邻城地市联合开展环境污染治理, 因此, 应加强区域规划的编制。近年来, 我市编制了区域规划, 但是, 其实施力度还很有限, 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是, 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 仍然是促进区域合作、治理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4.4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 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5城镇化是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
乡镇工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导致了污染治理成本高昂、监测调控困难, 在某些地区已经造成了空气、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的严重后果。城镇化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基本手段。城市化是解决生态平衡的一帖良方。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是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基础条件。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大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生产效益成倍提高, 这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同样的人口, 在城镇的生产效率比农村高几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的优化作用、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 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统筹流域城乡发展才能保证水资源安全。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 流域生态环境与水资源才能走上合适的发展轨道上去。
参考文献:
[1] 黄漪平.《太湖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68.
[2] 秦伯强,吴庆农,高俊峰等,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2) : 221-228.
[3] 谢红彬,虞孝感,张运林.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长江流域資源与环境,2001,(5):393-400.
[4] 成小英,李世杰,《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科学通报,2006,7 (51):84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