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及时出台一系列“六稳”政策举措,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三季度,我国生产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较快成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下阶段,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大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明显,随着宏观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国内市场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优化升级,积极因素增多,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举措,加大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今年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用改革的办法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比较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速在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世界经济体中位居第一,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是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出台一系列政策促消费稳投资。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鼓励促进文化、体育、家政、旅游等服务消费,消费“压舱石”分量加重。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6%和11.1%。“十一”期间,各地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7.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增长8.5%。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0.7个百分点。在扩消费的同时,积极增加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有效投资。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0%和18.5%,分别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4.6和13.1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3%。
三是产业发展持续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品质好、市场价格优的中稻以及一季晚稻面积增加。大力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增加有效供给。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服务业“稳定器”作用巩固。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和6.0%,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1和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高于第二产业增长贡献率24.3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区域差距缩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4%,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5,同比缩小0.03。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前三季度,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和6.3%,快于东部地区3.4和1.8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和9.0%,快于东部地区0.8和0.4个百分点。
五是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聚焦人民所想所盼,切实做好民生实事。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的99.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继续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多渠道增加猪肉供应,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六是三大攻坚战继续显效。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9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4150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精准脱贫持续加力,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西藏、贵州、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12.9%、10.6%和10.1%,分别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4和0.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着力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前三季度,全国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5.4%和1.6%;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5%,上升2.6个百分点。
上述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砥砺实干、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经济无惧风雨,走势稳健,展现出强大韧性。
一是要素条件优市场潜力大。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本。2018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9万公里,制造业总产值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質人才超过1.7亿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4万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过程中,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市场活力不断迸发。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效果不断显现。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99万户,在扩大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增势较好。调查显示,三季度小微工业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的占53%,比二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利润同比增长5.4%。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创新积聚强大动力。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加大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增强,创新产出不断扩大。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0%,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9%,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37.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7.6%、145.7%和84.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9.5%。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科技成果将不断涌现,助推新产业加快成长,助力新业态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更加强劲。
四是开放潜力持续释放。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开拓,我国外贸发展回旋余地扩大。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8.6%和9.5%,有效缓解了对美国进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在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萎缩的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9.8%,助力产业升级发展。随着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五是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下阶段,这些政策举措效力将继续发挥。1—8月份,全国减税降费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万亿元。生产需求指标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7%,加快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加快0.3个百分点。先行指标有所改善。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近期,明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提前下达,20条促消费政策出台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还要看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隆重举行,营造了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的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凝聚了全国谋发展、谋复兴的广泛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加强逆周期调节,狠抓宏观经济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已出台的财政货币就业及产业、区域等各项政策举措,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确保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二是积极扩内需促生产,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内需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既要促消费扩投资,也要加快供给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加快推进20条促消费政策落实,有效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夜经济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推进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拓宽民间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工业生产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提振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營商环境。扎实推进投融资、科技创新、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推动科创板健康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树立业绩导向,完善容错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四是进一步扩开放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做法和重要动力。要坚定不移推进重点区域开放,推动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推广先行先试成功经验,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降低关税水平,增加进口,办好第二届进博会。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五是继续扩大就业保供稳价,不断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转岗再就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就业。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供给,积极扩大猪肉进口,继续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稳定市场价格,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好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一、主要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六大特征”显示经济稳定前行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举措,加大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今年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用改革的办法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比较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速在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世界经济体中位居第一,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是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出台一系列政策促消费稳投资。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鼓励促进文化、体育、家政、旅游等服务消费,消费“压舱石”分量加重。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6%和11.1%。“十一”期间,各地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7.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增长8.5%。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0.7个百分点。在扩消费的同时,积极增加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有效投资。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0%和18.5%,分别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4.6和13.1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3%。
三是产业发展持续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品质好、市场价格优的中稻以及一季晚稻面积增加。大力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增加有效供给。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服务业“稳定器”作用巩固。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和6.0%,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1和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高于第二产业增长贡献率24.3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区域差距缩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4%,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5,同比缩小0.03。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前三季度,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和6.3%,快于东部地区3.4和1.8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和9.0%,快于东部地区0.8和0.4个百分点。
五是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聚焦人民所想所盼,切实做好民生实事。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的99.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继续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多渠道增加猪肉供应,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六是三大攻坚战继续显效。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9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4150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精准脱贫持续加力,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西藏、贵州、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12.9%、10.6%和10.1%,分别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4和0.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着力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前三季度,全国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5.4%和1.6%;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5%,上升2.6个百分点。
上述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砥砺实干、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经济无惧风雨,走势稳健,展现出强大韧性。
二、我国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平稳运行具有“五大支撑”
一是要素条件优市场潜力大。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本。2018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9万公里,制造业总产值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質人才超过1.7亿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4万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过程中,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市场活力不断迸发。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效果不断显现。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99万户,在扩大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增势较好。调查显示,三季度小微工业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的占53%,比二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利润同比增长5.4%。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创新积聚强大动力。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加大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增强,创新产出不断扩大。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0%,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9%,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37.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7.6%、145.7%和84.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9.5%。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科技成果将不断涌现,助推新产业加快成长,助力新业态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更加强劲。
四是开放潜力持续释放。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开拓,我国外贸发展回旋余地扩大。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8.6%和9.5%,有效缓解了对美国进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在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萎缩的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9.8%,助力产业升级发展。随着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五是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下阶段,这些政策举措效力将继续发挥。1—8月份,全国减税降费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万亿元。生产需求指标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7%,加快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加快0.3个百分点。先行指标有所改善。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近期,明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提前下达,20条促消费政策出台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还要看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隆重举行,营造了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的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凝聚了全国谋发展、谋复兴的广泛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三、主动作为精准施策,以“五大举措”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逆周期调节,狠抓宏观经济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已出台的财政货币就业及产业、区域等各项政策举措,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确保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二是积极扩内需促生产,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内需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既要促消费扩投资,也要加快供给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加快推进20条促消费政策落实,有效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夜经济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推进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拓宽民间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工业生产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提振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營商环境。扎实推进投融资、科技创新、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推动科创板健康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树立业绩导向,完善容错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四是进一步扩开放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做法和重要动力。要坚定不移推进重点区域开放,推动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推广先行先试成功经验,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降低关税水平,增加进口,办好第二届进博会。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五是继续扩大就业保供稳价,不断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转岗再就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就业。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供给,积极扩大猪肉进口,继续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稳定市场价格,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好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