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面积回填土强夯处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在近些年备受施工行业所重视,而且随着技术的的日渐成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强夯处理和施工以及在质量检测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工程质量以及工程安全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最初应用强行法的时候仅仅是对沙土和碎石地基进行加固,这几年逐步应用于大面积回填土地基处理,因为大面积回填工程土方都是碎石土以及砂土或者粘性黄土,甚至是杂土等等,所以强夯法的优势就很明显,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来探讨一下大面积回填土地基强夯法处理与质量控制的几个措施。
关键词:地基加固 大面积回填土 强夯法 质量控制
我们所说的强夯法,在业内也称之为动力固结法,这种施工方式主要是通过巨锤的自由落体运动,来对地基施加巨大的冲击作用,使得回填土方能够在强大外力的冲击作用下,让土体的瞬时变形,把土层中的空隙尽可能的挤压掉,让土体局部液化并围绕夯击点周围产生一系列缝隙,作为排水通道,便于空隙水分和气体能够溢出来,从而让回填土能够重新组合,最终达到压密固结状态,让地基的承载能力大为增强,通过降低回填土的压缩性,还能有效的改善砂石土抵抗液化效应的能力,目前来说强夯法是非常有效的地基加固技术。众所周知,软土地基主要是粘土或者粉土等土质所构成的,这类土质大多空隙比较大且含有有机质,如果地下水位过高,就会影响地基的承载力,发生沉降现象。在此本文通过以某工程为例来阐述强夯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措施和质量防控措施。
1、工程实例概况
本实例是一个新建小区,这个小区是集文化娱乐,以及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区,小区的住宅楼是七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4万平米,建筑面积达到了8万平米,因为受地势影响,整个建筑场地起伏的比较显著,最高标高达到了123米,最低标高为102米,根据小区建筑规划需要回填土厚度要达到5~7米。
通过地质勘查报告相关数据我们来进行现场桩静载试验,所采用的应力空心管桩直接为300和400两种,桩的长度为15米,根据现场实际调查发现回填土没进行过处理,所以土质比较松松散,因此为了仅可能的减少回填土在沉降过程中引起摩擦效应对桩的承载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并能保障装的承载力能够充分被利用,不在工程操作中出现高承台,对桩的倾斜能够有效控制让其保持稳定,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回填土在沉降过程中对地面的利用产生影响,所以设计单位经过考察和分析一致认为只有通过强夯处理回填土,才能让地基保持稳定性,而且根据实际需要夯实后的地基承载力必须要大于120Kpa这个数值是根据这个工程因为要采用桩基础所以承载力方面可以考虑降低要求这样对于工程施工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针对强夯范围的界定按照国家颁布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中的相关标准执行,而且在强夯施工中针对本区域内的市政管道已经小区的道路以及给排水管道还有小区功能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夯实处理。
2.、强夯技术参数的确定
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根据初步选定的技术参数,在施工现场选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选择最佳夯击遍数与最佳落距,确定最佳夯实效果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现场试夯验证结果,并经过必要的修正后,最终确定适合于现场土质条件的施工参数:
2.1夯锤。采用圆形锤,锤底面直径 D=2.2m,锤重 9.7 ~ 12.0t。
2.2夯击次数。强夯施工分两遍点夯进行,第一遍单点夯击 6 次,第二遍单点夯击 4 次,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宜<5cm。
2.3夯击点间距。夯击点间距采用 1.5 ~ 2.0D(3.5 ~ 4.5m),平面布置采用方格形。
2.4地基有效加固深度。采用单击夯击能量1000kN.m,两遍共点击10次,有效加固深度4~5m。上述技术参数为强夯设计中的重要核心部分。
依据设计要求的有效加固深度,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或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初步确定单击夯击能和夯锤重量。夯击次数的试夯要求常以夯坑竖向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基本原则,并应同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限值;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等原则[1]。
夯击遍数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 2 ~ 3 遍,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 3 ~ 4 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有直接关系,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进行布置,采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布置夯点。
3、强夯法的施工程序
首先,需要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将回填土方上的垃圾、树根以及其他杂物清理出去,并将土层摊铺平整均匀;其次,通过测量等技术手段标明夯锤的下落点,并测量好场地的高程;第三,起重机进入施工现场,并确定其所在位置,要使夯锤能够准确落在准夯点上,根据试夯所得出的相关参数,调整夯锤的高度,开始进行夯实作业。在夯实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坑底是否有倾斜的现象,以免夯锤下落时也产生倾斜,影响夯击效果。第四,待夯锤完成试夯所得的夯击次数,就可以挪动起重机,改变夯锤的位置,依次对准夯点进行夯击,直至完成所有的准夯点的施工;第五,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填土,按上述程序完成第二遍夯击。
4、强夯法的施工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工程地基的强度及荷载能力能够达到技术要求的程度,需要对基底的夯实处理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确保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的施工质量。本工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控制管理效果。
4.1施工过程的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安排有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击的沉降量。
4.2质量保证措施
起重机设防背杆缆绳,减轻起重机臂杆在夯锤落下时的晃动反弹和避免机架倾覆,起重机应支垫平稳,遇软弱地基须用长枕木或路基板支垫;夯点中心位置用明显标志标出,夯锤落下后倾斜时,及时将夯坑填平。
另外,强夯法的施工必须要进行严密的设计与组织,防止在夯击过程中漏夯错夯,影响整体的地基加固效果;每天施工前都需要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并设专人负责现场质量检查,做好记录。
5、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检验
强夯结束两周后对强夯地基进行检测,检测手段采用钻探、原位测试方法。检验深度大于设计有效加固深度,每栋建筑检测6 点,检测结果为:标准贯入 =11,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 = 5.1MPa,重型动力触探 N63.5 = 4.4,墙夯后的回填土地基达到稍密-中密状态,.综合分析上述测试结果,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技术设计和相关规定的要求[2]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面积的回填土夯实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执行,才能让强夯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强夯法具有施工工艺易于操作,而且适用土质比较广泛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长浩,李大康,刘宇.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应用[J]. 价值工程. 2011(06)
[2] 王明辉. 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2)
关键词:地基加固 大面积回填土 强夯法 质量控制
我们所说的强夯法,在业内也称之为动力固结法,这种施工方式主要是通过巨锤的自由落体运动,来对地基施加巨大的冲击作用,使得回填土方能够在强大外力的冲击作用下,让土体的瞬时变形,把土层中的空隙尽可能的挤压掉,让土体局部液化并围绕夯击点周围产生一系列缝隙,作为排水通道,便于空隙水分和气体能够溢出来,从而让回填土能够重新组合,最终达到压密固结状态,让地基的承载能力大为增强,通过降低回填土的压缩性,还能有效的改善砂石土抵抗液化效应的能力,目前来说强夯法是非常有效的地基加固技术。众所周知,软土地基主要是粘土或者粉土等土质所构成的,这类土质大多空隙比较大且含有有机质,如果地下水位过高,就会影响地基的承载力,发生沉降现象。在此本文通过以某工程为例来阐述强夯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措施和质量防控措施。
1、工程实例概况
本实例是一个新建小区,这个小区是集文化娱乐,以及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区,小区的住宅楼是七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4万平米,建筑面积达到了8万平米,因为受地势影响,整个建筑场地起伏的比较显著,最高标高达到了123米,最低标高为102米,根据小区建筑规划需要回填土厚度要达到5~7米。
通过地质勘查报告相关数据我们来进行现场桩静载试验,所采用的应力空心管桩直接为300和400两种,桩的长度为15米,根据现场实际调查发现回填土没进行过处理,所以土质比较松松散,因此为了仅可能的减少回填土在沉降过程中引起摩擦效应对桩的承载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并能保障装的承载力能够充分被利用,不在工程操作中出现高承台,对桩的倾斜能够有效控制让其保持稳定,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回填土在沉降过程中对地面的利用产生影响,所以设计单位经过考察和分析一致认为只有通过强夯处理回填土,才能让地基保持稳定性,而且根据实际需要夯实后的地基承载力必须要大于120Kpa这个数值是根据这个工程因为要采用桩基础所以承载力方面可以考虑降低要求这样对于工程施工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针对强夯范围的界定按照国家颁布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中的相关标准执行,而且在强夯施工中针对本区域内的市政管道已经小区的道路以及给排水管道还有小区功能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夯实处理。
2.、强夯技术参数的确定
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根据初步选定的技术参数,在施工现场选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选择最佳夯击遍数与最佳落距,确定最佳夯实效果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现场试夯验证结果,并经过必要的修正后,最终确定适合于现场土质条件的施工参数:
2.1夯锤。采用圆形锤,锤底面直径 D=2.2m,锤重 9.7 ~ 12.0t。
2.2夯击次数。强夯施工分两遍点夯进行,第一遍单点夯击 6 次,第二遍单点夯击 4 次,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宜<5cm。
2.3夯击点间距。夯击点间距采用 1.5 ~ 2.0D(3.5 ~ 4.5m),平面布置采用方格形。
2.4地基有效加固深度。采用单击夯击能量1000kN.m,两遍共点击10次,有效加固深度4~5m。上述技术参数为强夯设计中的重要核心部分。
依据设计要求的有效加固深度,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或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初步确定单击夯击能和夯锤重量。夯击次数的试夯要求常以夯坑竖向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基本原则,并应同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限值;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等原则[1]。
夯击遍数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 2 ~ 3 遍,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 3 ~ 4 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有直接关系,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进行布置,采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布置夯点。
3、强夯法的施工程序
首先,需要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将回填土方上的垃圾、树根以及其他杂物清理出去,并将土层摊铺平整均匀;其次,通过测量等技术手段标明夯锤的下落点,并测量好场地的高程;第三,起重机进入施工现场,并确定其所在位置,要使夯锤能够准确落在准夯点上,根据试夯所得出的相关参数,调整夯锤的高度,开始进行夯实作业。在夯实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坑底是否有倾斜的现象,以免夯锤下落时也产生倾斜,影响夯击效果。第四,待夯锤完成试夯所得的夯击次数,就可以挪动起重机,改变夯锤的位置,依次对准夯点进行夯击,直至完成所有的准夯点的施工;第五,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填土,按上述程序完成第二遍夯击。
4、强夯法的施工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工程地基的强度及荷载能力能够达到技术要求的程度,需要对基底的夯实处理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确保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的施工质量。本工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控制管理效果。
4.1施工过程的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安排有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击的沉降量。
4.2质量保证措施
起重机设防背杆缆绳,减轻起重机臂杆在夯锤落下时的晃动反弹和避免机架倾覆,起重机应支垫平稳,遇软弱地基须用长枕木或路基板支垫;夯点中心位置用明显标志标出,夯锤落下后倾斜时,及时将夯坑填平。
另外,强夯法的施工必须要进行严密的设计与组织,防止在夯击过程中漏夯错夯,影响整体的地基加固效果;每天施工前都需要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并设专人负责现场质量检查,做好记录。
5、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检验
强夯结束两周后对强夯地基进行检测,检测手段采用钻探、原位测试方法。检验深度大于设计有效加固深度,每栋建筑检测6 点,检测结果为:标准贯入 =11,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 = 5.1MPa,重型动力触探 N63.5 = 4.4,墙夯后的回填土地基达到稍密-中密状态,.综合分析上述测试结果,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技术设计和相关规定的要求[2]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面积的回填土夯实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执行,才能让强夯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强夯法具有施工工艺易于操作,而且适用土质比较广泛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长浩,李大康,刘宇.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应用[J]. 价值工程. 2011(06)
[2] 王明辉. 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