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投掷垒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锻炼学生的上下肢协调能力,发展上肢的爆发力,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
传统的体育课中,我们只要教会了学生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准备姿势,下肢的蹬地动作,上肢的投掷动作,这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投掷能力的培养,投掷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的投掷的基本动作,还要体现在投掷的成绩上,只有投掷能力提高了,投掷成绩才能提高,我在投掷垒球的课堂中就把重点放在了关注学生投掷能力上面。经过多堂投掷垒球的课堂教学,我发现由于小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学生投掷能力相差很大,由此导致在投掷垒球的练习中,有的学生很轻松地投得很远,而有的同学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是投得不远。我便开始思考,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高每一位同学的投掷成绩,成为我的课堂教学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在体育教学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投掷能力。我们都知道,影响投掷垒球距离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投掷时的出手速度和投掷角度,所以,要想提高投掷的能力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改善。对于同一个学生,提高他的出手速度就要提高他的力量,但是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发育过程中,过度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这就导致学生的出手速度不能得到太多的改善。投掷角度是学生对出手时机的把握,相对于力量来说更容易控制,那么就要从投掷角度来入手,调整到适当的投掷角度,就能让学生达到更好的投掷成绩。从几何抛物线理论上看,想要最远的距离,那么最佳的抛物线角度是45度,但是在实际投掷练习中,受到投掷力量和风阻等因素的影响,最佳的投掷角度不是45度,而是30度至35度之间,如果投掷角度在这一范围内,将投出最好的成绩,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最佳的投掷角度,就能大幅地提高他们的投掷能力。
得出这一结论后,我便开始着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整,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适当的投掷角度,提高学生的投掷垒球成绩,培养学生的投掷能力。在一段時间里,我在带领学生练习投掷垒球时,总是让学生们投掷时投得高点,我的想法是投掷的高度提高了,那么投掷的角度也就大了,投掷的距离也就远了。但是,学生们在练习中却做得乱糟糟,有的直接向下砸到了地上,有的直直地投上了头顶,根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反思后我发现,小学生对角度的理解还很模糊,在白纸上,他们能很轻松地画出任何一个角度,但是在田径场上,他们却无法理解高度和角度的关系,也就不能明白老师让他们投得高点的真正意思。
我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怎么去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一次打沙包的课堂中,我找到了一些灵感,帮我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那次课中,我带领学生练习沙包投准,用沙包去打前面的标志物,看谁打中的次数多。学生都能认真地瞄准目标,投掷沙包的线路也很准确,成功率很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难度,我标志物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距离,让学生去挑战,学生们的成功率果然降下来了,但是我却观察到了另外一点,就是一些平时投掷沙包不是很远的学生,在挑战打远距离标志物的时候也能投掷的很远,虽然没有打中目标,但是投掷的距离却远远超过了他们平时练习投远的距离。这一点触动了我,我思考之后发现,学生为了能打中目标而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投掷的角度和方向,也就是投准的目标使学生被动地去调整了投掷角度,从而增加了投掷的距离。而在单纯的投远练习中,面对空旷的投掷场地,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想投得更远,哪里是更远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只是尽全力投出去就行了,没有考虑投的高才能飞得远,将老师讲的动作要点全都抛之脑后,导致无法投出最好的投掷角度,也就不能投出更远的距离了。
终于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我想既然是这样,那在投远练习时给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标志物,使学生先被动地提高投掷高度,等学生能熟练控制投掷的出手角度以后再撤除标志物,让学生主动地提高投掷高度,从而提高投掷垒球的成绩。在后面的垒球教学中,我先是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障碍物,如台阶、球门、篮筐等,让学生将垒球投过障碍物,然后再利用场地周围的各种自然物体做标志物,如楼房、树木、围墙以及云彩这些能轻易看到并有一定高度却无法达到的物体,辅助学生们进行练习,让学生向这些物体瞄准去投垒球,通过由低到高的顺序,慢慢让学生适应这些高度,在达到我的预设高度后,反复让学生进行练习,熟悉这一投掷高度后,再变换投掷的场地,让学生在没有瞄准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投掷练习,这样反复进行,使学生做到动力定型,在没有标志物时也能主动提高自己的投掷角度。经过几堂课的练习后,我观察到好多的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没有标志物的前提下,垒球能够投得很高了,投的距离也远了很多,不再是那种盲目练习的状态了,由此可见,这种设置目标物体的练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才会发现更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小窍门,合理地利用这些这些小窍门,能够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体育课中,我们只要教会了学生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准备姿势,下肢的蹬地动作,上肢的投掷动作,这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投掷能力的培养,投掷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的投掷的基本动作,还要体现在投掷的成绩上,只有投掷能力提高了,投掷成绩才能提高,我在投掷垒球的课堂中就把重点放在了关注学生投掷能力上面。经过多堂投掷垒球的课堂教学,我发现由于小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学生投掷能力相差很大,由此导致在投掷垒球的练习中,有的学生很轻松地投得很远,而有的同学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是投得不远。我便开始思考,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高每一位同学的投掷成绩,成为我的课堂教学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在体育教学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投掷能力。我们都知道,影响投掷垒球距离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投掷时的出手速度和投掷角度,所以,要想提高投掷的能力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改善。对于同一个学生,提高他的出手速度就要提高他的力量,但是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发育过程中,过度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这就导致学生的出手速度不能得到太多的改善。投掷角度是学生对出手时机的把握,相对于力量来说更容易控制,那么就要从投掷角度来入手,调整到适当的投掷角度,就能让学生达到更好的投掷成绩。从几何抛物线理论上看,想要最远的距离,那么最佳的抛物线角度是45度,但是在实际投掷练习中,受到投掷力量和风阻等因素的影响,最佳的投掷角度不是45度,而是30度至35度之间,如果投掷角度在这一范围内,将投出最好的成绩,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最佳的投掷角度,就能大幅地提高他们的投掷能力。
得出这一结论后,我便开始着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整,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适当的投掷角度,提高学生的投掷垒球成绩,培养学生的投掷能力。在一段時间里,我在带领学生练习投掷垒球时,总是让学生们投掷时投得高点,我的想法是投掷的高度提高了,那么投掷的角度也就大了,投掷的距离也就远了。但是,学生们在练习中却做得乱糟糟,有的直接向下砸到了地上,有的直直地投上了头顶,根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反思后我发现,小学生对角度的理解还很模糊,在白纸上,他们能很轻松地画出任何一个角度,但是在田径场上,他们却无法理解高度和角度的关系,也就不能明白老师让他们投得高点的真正意思。
我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怎么去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一次打沙包的课堂中,我找到了一些灵感,帮我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那次课中,我带领学生练习沙包投准,用沙包去打前面的标志物,看谁打中的次数多。学生都能认真地瞄准目标,投掷沙包的线路也很准确,成功率很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难度,我标志物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距离,让学生去挑战,学生们的成功率果然降下来了,但是我却观察到了另外一点,就是一些平时投掷沙包不是很远的学生,在挑战打远距离标志物的时候也能投掷的很远,虽然没有打中目标,但是投掷的距离却远远超过了他们平时练习投远的距离。这一点触动了我,我思考之后发现,学生为了能打中目标而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投掷的角度和方向,也就是投准的目标使学生被动地去调整了投掷角度,从而增加了投掷的距离。而在单纯的投远练习中,面对空旷的投掷场地,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想投得更远,哪里是更远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只是尽全力投出去就行了,没有考虑投的高才能飞得远,将老师讲的动作要点全都抛之脑后,导致无法投出最好的投掷角度,也就不能投出更远的距离了。
终于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我想既然是这样,那在投远练习时给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标志物,使学生先被动地提高投掷高度,等学生能熟练控制投掷的出手角度以后再撤除标志物,让学生主动地提高投掷高度,从而提高投掷垒球的成绩。在后面的垒球教学中,我先是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障碍物,如台阶、球门、篮筐等,让学生将垒球投过障碍物,然后再利用场地周围的各种自然物体做标志物,如楼房、树木、围墙以及云彩这些能轻易看到并有一定高度却无法达到的物体,辅助学生们进行练习,让学生向这些物体瞄准去投垒球,通过由低到高的顺序,慢慢让学生适应这些高度,在达到我的预设高度后,反复让学生进行练习,熟悉这一投掷高度后,再变换投掷的场地,让学生在没有瞄准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投掷练习,这样反复进行,使学生做到动力定型,在没有标志物时也能主动提高自己的投掷角度。经过几堂课的练习后,我观察到好多的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没有标志物的前提下,垒球能够投得很高了,投的距离也远了很多,不再是那种盲目练习的状态了,由此可见,这种设置目标物体的练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才会发现更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小窍门,合理地利用这些这些小窍门,能够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