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素养:教师情感劳动的基石

来源 :教师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xce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素养是影响教师情感劳动的重要因素.情感素养是指教师通过选择和实施恰当的情感策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包括情绪识别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感染力四个要素.良好的情感素养助力教师把握情感劳动时机,平衡情感表达与体验的冲突,增强情感劳动扮演适切性和促进情感劳动文化渗透.实践中通过坚持内修与外塑并举,加强情感素养培训,以理智规训情感冲突,并在实践中运用情感调节策略锤炼情感素养,增强情感劳动胜任力,发挥情感劳动的教育蕴意.
其他文献
《隋李贵暨妻王氏墓志》中的“(口月)”,前人释作“胥”.本文从字形、字义两方面提出新见,认为当释作“戢”.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创新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而跨学科教育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跨学科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当前,我国的跨学科教育呈现出信息化2.0支撑、主科统整、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跨学科教育“三引导五环节”的实践模式,通过问题引导、项目引导和活动引导,实现学科分析、整合设计、实验项目、作品制作和完善优化五环节的跨学科学习构想,试图回答如何实现本土化跨学科实践、跨学科教学成效如何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促进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能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师资匮乏的困境.以G师大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访谈文本为数据基础,借助NVivo12,从培养前的报考动机、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培养结果等方面深入分析文本,发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存在如下困境:一是功利化的报考动机阻滞师范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二是广而不精的课程设置制约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实践技能不足影响师范生职后工作的适应性.全面提升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一要把好师范生入口关,激发小学全科教师内部学习动机;二要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提高小学全科教师综合素养;三要完善协同培养
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变革型领导理论为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指标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园园长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别通过SPSS20.0和AMOS 17.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各指标维度的合理性.结果显示,数据拟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包含四个维度:愿景激励、领导魅力、智能激发、个性化关怀.对于指标权重的设定部分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
为改变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情感失落现象,落实情感教育,教师需具备相应的情感品质与能力.本文采取实证研究设计,通过对834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并能分别通过班级管理效能感、师生关系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情感学习信念→师生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了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意义,并为教师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供了参考途径.
游走在体制边缘的民办教师怀揣着“上岸”的憧憬,却承受着“离岸”的焦虑.民办学校教师的职业旅行存在着筑巢式、伴随式、聚居式的离岸现象.在“上岸”的行动中,出现了过渡型、发展型、回避型的三种形态.“离岸”与“上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底层教师“安家”诉求与“离岸”状态的持续焦虑.公办与民办教师间的“岸”是民办教育市场开放的必然产物,弱编制化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民办学校行动能消退民办教师的“上岸”潮流与“离岸”焦虑.
教师情感素养培养和提升是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借鉴朱小蔓教授关于教师情感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从情感品质和情感识别、表达、调适等方面,编制情境判断测验对教师情感素养水平进行评估.情境判断测验作为一种依赖情境进行评判的方法,在测量高度情境化的行为和特征方面比较有效,有利于测出被试者真实的态度及内隐的特质.使用情境判断测验进行教师情感素养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自陈测量的局限性,更有效测出教师真实的情感素养水平.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将促进高中阶段普职融合作为共同的教育战略目标.根据不同时期政策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将发达国家高中普职融合政策变迁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步融合阶段、深度融合阶段三个时期.其突出体现为关注科技发展,构建以关键职业技能为基石;关注学生发展,构建以学术基础教育为核心;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具有普适性的高中普职融合政策体系三大特征.发达国家高中普职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对我国的启示是:搭建高中普职之间的“立交桥”以促进普职等值融通,深化高中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普职融合,细化高中普职融合政策的实施方案.
自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朱小蔓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情感师范教育”以来,学术界对师范生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知识一直缺乏必要的学理探讨.本研究以情感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为视角,以师范学校A校为个案,探究了A校课程中呈现的情感知识和师范生习得情感知识的方式.研究发现A校课程中呈现了两种类型的情感知识:价值型情感知识和策略型情感知识,师范生通过课堂师生会话和日常生活际遇等符号互动的方式习得这些情感知识,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对其进行丰富、完善,进而内化成为师范生个体的“隐性的情感符号”.本研究对师范院校课程中情感知识特
本文从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以“教学在场”与“教师在场”之辨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认为教学在场是回归教学本质的应有之义.教学在场始于教师主观意识的觉醒,通过教师与作为他者的学生主体性相遇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能动参与教育变革.教师的专业联结是实现教学在场的关键.实现教学在场的路径在于:教师在外在角色与内在自我的联结中实现自我完整;教师在与学生的联结中实现主体性相遇;教师在与所教学科的联结中构建个性化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与教育情境的联结中拥抱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