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腾飞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法而轻学法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还不尽如人意,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本文试就初中化学课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和谐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优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了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入手。
1. 把握学科特点,创设和谐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记不住,不会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掌握化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分散难点,理清结构。
(1)明确目的,激发自觉,促进和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觉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来源于明确的目的,只要目的明确,矢志不移,就能成功。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应让学生明确,从化学方程式中,既可清楚知道物质性质的转化,又能了解反应条件,还能知道生成物和反应物间的分子数、质量之比及生成物的状态。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领会到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以极大兴趣学习它、研究它。
(2)重视实验,体现参与,保持和谐。一是要做好实验,通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和分析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二是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如在讲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死亡时,可增设一个杀死小昆虫的实验,学生看到一个小生命在这种无色气体中一会儿就消失了,一定会十分震惊、非常激动,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从而能牢牢记住二氧化碳的这一特性。三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思考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如堆在仓库里的碳酸氢铵过了一个夏天后,为何仓库里的气味变浓而化肥袋里的碳酸氢铵却变少了?让学生带着从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来探究,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更好,学习的过程会更和谐。
(3)分散难点,勤学巧记,增加和谐。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数量较大、记忆较难的内容,必须要通过分散难点、化整为零来解决。如记忆元素符号,可以从讲第一章镁与氧反应开始就让学生记忆镁、氧的元素符号,以后结合氧气性质时再让学生记住P、S、Fe、C、H、N等元素符号,初步会读、会写。这样通过分散难点加强记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顺利通过元素符号识记这一难点。
(4)总结归纳,理解记忆,诱使和谐。例如在学习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中,学生经常要碰到气体的密度及其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要一个个孤立记忆是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若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比空气密度大,小于29,则比空气密度小。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后,记忆某气体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就变得简单而有规律,即使忘记了,也能推算出来。
(5)抓住典型,触类旁通,巩固和谐。如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要把所有元素及化合物都讲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比如,盐酸、硝酸、硫酸都属于酸类。从具有酸的通用性来看,盐酸是较典型的酸。因为它比硫酸、硝酸具有更简单的组成,它最明显地表现出所有酸类的共同性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一典型,让学生把盐酸的性质掌握好,酸类的通性就自然掌握了。
2. 把握教学流程,启发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既有知识信息的交流,又有心理信息的交流。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质是将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
(1)体现要求,便于操作,在备课中考虑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各种参与活动中,最本质的参与活动应当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应当紧紧回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来进行。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要注意设计好下面几个基本环节:第一如何激发学习动机,造成学生迫切学习的心理气氛,诱发学生思维。第二,怎样开放思维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第三,怎样才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学习活动。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以新颖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可以用两只同样的不透明塑料袋分别装入一只没烧过的蜂窝煤与一只烧过的蜂窝煤,上课时,让学生判断哪只袋中装的是烧过的,哪只是没烧过的,说明判断依据。在这样一种易于操作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境中,学生一定会十分乐于参与,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引入新课。
(3)研究探讨,传授新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解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提出,镁、锌、铁等金属都可以跟稀硫酸反应,但为什么实验室制氢气只选用锌和稀硫酸反应,而不选用镁和铁等金属呢?启发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反应时产生气泡的快慢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打下伏笔,化解今后化学学习中的难度。
(4)鼓励自信,体验成功,让学生以快乐心情听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尊重,它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到愉悦、欢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首先我们教师要以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具有好感。 其次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在教与学中敢答、爱答。第三是要关爱后进生。对不同的学生应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加倍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课堂提问应面向中下等生,给他们更多发言、练习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达到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快乐、愿意参与。 (5)归纳延伸,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进步。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猜测,并提出自己的证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从而通过自己的归纳、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培养了自身的能力。
3. 进行多元训练,加深理解程度,培养学习能力
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等于他的智能也自发地同步发展。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让学生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正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与感受,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认真组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与化学总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掌握了碳酸盐类的检验方法后,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家庭烧开水时,水壶内会出现水垢,如何才能有效地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呢?设计这样一个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讨论解决,变枯燥为新鲜,变抽象为实在,变说教为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已的团结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环保教育,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促进学生树立锲而不舍地钻研科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精心安排练习与实践。练习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操作时,要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设计方案鉴别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这样的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3)适时练习测试与小结。考核和评定学生成绩,对学生来说,能督促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学习,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缺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而应在学生的发展上多做文章。每次练习都宜及时分析与小结,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对做得不尽人意的学生,及时与其谈心交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让他们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增强你对学生的凝聚力。通过测试经常鼓励进步、表彰先进、关爱学生,就能使学生正确对待学科测试,从而对化学学习没有畏惧心理,达到乐学目的。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但我们只要遵循初中化学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无形为有形、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知新等.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毕华林等.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束国良.教学情境的探究、互动和开放 教师教育 2002(3) 30
[6] 沪教版.《化学》教材 上、下册
收稿日期:2013-05-15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优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了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入手。
1. 把握学科特点,创设和谐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记不住,不会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掌握化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分散难点,理清结构。
(1)明确目的,激发自觉,促进和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觉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来源于明确的目的,只要目的明确,矢志不移,就能成功。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应让学生明确,从化学方程式中,既可清楚知道物质性质的转化,又能了解反应条件,还能知道生成物和反应物间的分子数、质量之比及生成物的状态。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领会到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以极大兴趣学习它、研究它。
(2)重视实验,体现参与,保持和谐。一是要做好实验,通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和分析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二是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如在讲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死亡时,可增设一个杀死小昆虫的实验,学生看到一个小生命在这种无色气体中一会儿就消失了,一定会十分震惊、非常激动,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从而能牢牢记住二氧化碳的这一特性。三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思考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如堆在仓库里的碳酸氢铵过了一个夏天后,为何仓库里的气味变浓而化肥袋里的碳酸氢铵却变少了?让学生带着从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来探究,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更好,学习的过程会更和谐。
(3)分散难点,勤学巧记,增加和谐。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数量较大、记忆较难的内容,必须要通过分散难点、化整为零来解决。如记忆元素符号,可以从讲第一章镁与氧反应开始就让学生记忆镁、氧的元素符号,以后结合氧气性质时再让学生记住P、S、Fe、C、H、N等元素符号,初步会读、会写。这样通过分散难点加强记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顺利通过元素符号识记这一难点。
(4)总结归纳,理解记忆,诱使和谐。例如在学习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中,学生经常要碰到气体的密度及其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要一个个孤立记忆是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若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比空气密度大,小于29,则比空气密度小。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后,记忆某气体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就变得简单而有规律,即使忘记了,也能推算出来。
(5)抓住典型,触类旁通,巩固和谐。如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要把所有元素及化合物都讲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比如,盐酸、硝酸、硫酸都属于酸类。从具有酸的通用性来看,盐酸是较典型的酸。因为它比硫酸、硝酸具有更简单的组成,它最明显地表现出所有酸类的共同性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一典型,让学生把盐酸的性质掌握好,酸类的通性就自然掌握了。
2. 把握教学流程,启发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既有知识信息的交流,又有心理信息的交流。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质是将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
(1)体现要求,便于操作,在备课中考虑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各种参与活动中,最本质的参与活动应当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应当紧紧回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来进行。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要注意设计好下面几个基本环节:第一如何激发学习动机,造成学生迫切学习的心理气氛,诱发学生思维。第二,怎样开放思维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第三,怎样才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学习活动。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以新颖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可以用两只同样的不透明塑料袋分别装入一只没烧过的蜂窝煤与一只烧过的蜂窝煤,上课时,让学生判断哪只袋中装的是烧过的,哪只是没烧过的,说明判断依据。在这样一种易于操作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境中,学生一定会十分乐于参与,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引入新课。
(3)研究探讨,传授新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解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提出,镁、锌、铁等金属都可以跟稀硫酸反应,但为什么实验室制氢气只选用锌和稀硫酸反应,而不选用镁和铁等金属呢?启发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反应时产生气泡的快慢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打下伏笔,化解今后化学学习中的难度。
(4)鼓励自信,体验成功,让学生以快乐心情听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尊重,它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到愉悦、欢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首先我们教师要以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具有好感。 其次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在教与学中敢答、爱答。第三是要关爱后进生。对不同的学生应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加倍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课堂提问应面向中下等生,给他们更多发言、练习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达到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快乐、愿意参与。 (5)归纳延伸,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进步。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猜测,并提出自己的证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从而通过自己的归纳、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培养了自身的能力。
3. 进行多元训练,加深理解程度,培养学习能力
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等于他的智能也自发地同步发展。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让学生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正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与感受,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认真组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与化学总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掌握了碳酸盐类的检验方法后,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家庭烧开水时,水壶内会出现水垢,如何才能有效地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呢?设计这样一个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讨论解决,变枯燥为新鲜,变抽象为实在,变说教为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已的团结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环保教育,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促进学生树立锲而不舍地钻研科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精心安排练习与实践。练习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操作时,要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设计方案鉴别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这样的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3)适时练习测试与小结。考核和评定学生成绩,对学生来说,能督促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学习,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缺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而应在学生的发展上多做文章。每次练习都宜及时分析与小结,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对做得不尽人意的学生,及时与其谈心交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让他们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增强你对学生的凝聚力。通过测试经常鼓励进步、表彰先进、关爱学生,就能使学生正确对待学科测试,从而对化学学习没有畏惧心理,达到乐学目的。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但我们只要遵循初中化学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无形为有形、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知新等.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毕华林等.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束国良.教学情境的探究、互动和开放 教师教育 2002(3) 30
[6] 沪教版.《化学》教材 上、下册
收稿日期: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