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觅出文本之“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86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追问”作为不可缺少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现结合本人的课堂实践,谈谈“追问”在《孤独之旅》教学中的作用。
  这堂课围绕感悟“孤独”这一主问题展开,安排三个环节:朗读课文,抓情节,感知“孤独”;跳读课文,理环境,感悟“孤独”;精读课文,寻细节,理解“孤独”。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上。在课堂教学中,用有效追问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产生了别样的精彩。

一、追“错误资源”,觅思维误区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课件出示:
  失学放鸭—— —— ——鸭子下蛋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两名学生上黑板书写情节,一生:一路养鸭——暴雨寻鸭 一生:芦荡养鸭——雨夜找鸭)
  师:我们比较一下黑板上两个同学的答案,发展部分哪个同学概括得好,原因是什么?
  生:芦荡养鸭,因为地点具体。
  师:还有一个同学概括成“一路养鸭”,为什么不好?
  生:不具体。
  师:他为什么概括错了呢?
  生:……
  师:因为他没有理清故事情节,“一路养鸭”与“失学放鸭”是同一内容,此时情节没有发展,那么我们看看可以找到表明情节发展的语句吗?
  生:“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句话表明杜小康他们开始定居养鸭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在概括情节时首先要学会借助标志性语句理清文章脉络。老师把结局部分概括成“鸭子下蛋”,你们觉得好吗?如果不好,你们准备如何改?
  生:不好,与前面情节的概括的主语不一致。我想改成“喜见鸭蛋”。
  师:改得很好!我们来小结一下,概括情节有哪些注意点呢?
  生:首先将文章脉络理清,用谁做什么事的形式具体概括时间,注意与明示的答案形式一致,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
  概括小说情节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追问,能够在解决重难点处画龙点睛。引导学生比较答案,不仅说出正确答案的理由还分析错误原因,从而追究学生思维上的误区。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分析错误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和学习的盲区,帮助学生通过思考,领会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追“肤浅表面”,觅语文技能


  【教学片段二】
  师: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生:第21节,杜小康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此时他感到害怕、胆怯。
  师:是的,课文中写道:“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
  生: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现在他的希望破灭了。
  师: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的确,空旷陌生的环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还有吗?
  生:第36段,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
  师:这段话中有四个“黑”,你读一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看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内心?
  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恐惧。
  师:我们再读一读这一段,看出了什么?
  生:暴风雨很大。
  师:风大雨大,鸭子会怎样?
  生:鸭子惊恐地四处逃窜。
  师:所以下文就写找鸭子,可见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生:推动情节的发展。
  此处,教师通过追问,学生明白自己把气氛和内心的情感说错了。师追问“风大雨大,鸭子会怎样”,从而引导学生明白此段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这处追问在学生理解错误时及时纠错,并在学生的难点处通过追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追“关键细节”,觅生命“孤独”


  【教学片段三】
  师: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长大了,坚强了。”“芦苇根”你们吃过吗?它是甜津津的,谁能结合文章说说“杜小康‘嚼着’,他嚼出了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他在嘴里嚼着,这里的味道应该是又甜又带着一点苦涩。
  师(追问):为什么苦涩?
  生:他刚刚经历了暴风雨寻鸭的痛苦,体会了生活的苦涩。
  师:你说得很好,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这个词前面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给删掉了,这一删含蓄多了。这里有一种甜味,还有一种苦味。在《草房子》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同学们,什么是杜小康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啊?
  生:放鸭的经历。
  师:是的,放鸭的经历,杜小康此时在“咀嚼”这个过程中的所有的孤独和苦难。成长就是战胜孤独,甚至是享受孤独。我们看到此时杜小康各种感官在觉醒在复苏,你们从哪些句子读出来了?
  生:嗅觉。羽绒气味。
  生:触觉。“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生:还有从“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还要明亮”可以看出他视觉也恢复了。
  师:风雨驱散了他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曹文轩的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
  师:现在我们如何理解孤独之旅呢?
  生: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
  师:是的,成长之旅。暴风雨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补充一定的文本材料,用恰当的追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从细节入手,从语言入手,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挖掘文本的思维力度,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深入追问,会使学生产生思考的动力,有效的追问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对其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美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诗作才充分地表现出深刻而生动的革命精神,这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毛泽东的诗作散发着个性化的魅力,比如他在《念奴娇·昆仑》词作中将初稿“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通过斟酌字句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化一般为显豁,变俗言为妙语。在毛泽东的
期刊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演讲者极尽能事,巧妙布置演讲的结构,渲染演讲的语言,体现真实的情感,给人带来深邃的思想。言语之间表现出思想美、文学美的艺术感觉,同时又具有鼓动性,激发听众的思想,唤起听众的感情,扣动听众的心弦。可以说,演讲者将语言作为工具,并借助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他人,他人又受到情感的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并获得启迪与教育。由于演讲文稿具有这样的美学特征,能够发挥思想传播、启迪教育、培
期刊
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的互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能靠自身力量释放出来的,它需要以读者的阅读作为产生条件。換句话说,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方投入文学品鉴中,才能够被有效激活,文本意义才得以衍生。而接受并不是一味的赞美,文学接受活动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这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爱,往往都是通过文本解读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风格的文本在描述爱这一主题时,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才能契合课文的解读需要。  《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从表面来看写的不过是一家人散步的
期刊
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阶段的教学指导活动开始向着人文意识、文化品位等方向靠拢。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其所拥有的阅读欲望、文化学习需求、人文情感开始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对课堂提问进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寻语文要素兴趣,才能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深度思考,这样才能转化其“被动学习”的角色,觉醒其语文学习意识。一、围绕语文课程提问,明确学习方向  “提出
期刊
郑夑在所著的《板桥题画》中描述自己画竹的过程:“烟光日影露气”浮动在竹的疏枝密叶间,这是自然之竹;竹景入眼,又从自然之竹转化为眼中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眼中竹又转化为胸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胸中之竹又变为手中之竹。这一过程可理解为艺术思维发生的过程,即由客观物象到审美表象再到审美意象,最终转变为艺术形象,本不具有意义的竹子因这一系列的“象”之转变,最终成为具备意义的艺术形象。不
期刊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语言积累少,通常认为写话训练很难。其实不然。我们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写话激情,挖掘学生写话潜能,拓宽学生写话空间。通过循序渐进地实践训练,让学生携一份童真和一颗童心来书写自己的精彩童年。一、点燃激情,写话训练早起步  1.循序渐进,每日一句。拼音教学一结束,我在原来每天“说一句话”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拼音来写一句话,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第二天,学生的写话本里就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提道:“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这样的宏观导向下,妄图两耳不闻窗外事,单凭固化的模式、老旧人物素材“堆积”出一篇文章来应付高考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我们除了要积累
期刊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动态学习方法。项目式学习主张借助学习项目提出问题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活动·探究”单元是落实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缺少经验,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在实施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将项目式学习与传统语文课堂结合起来,可以将学习任务单落到实处,促使“活动·探究”单元突破实施困境。许多人都提倡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语文教
期刊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恩斯坦的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加强对话,课程与课程论之间应当处于一种开放的关系之中”。依据整合的语文教学思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打通学科壁垒,将诸多学科有机整合,变“单篇教学”为“组块教学”,从课程、文体以及项目活动等不同的视角,对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练习等作出整合。整合式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效能的有效路径。一、基于“读写论”视角进行语文教学整合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