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务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x2009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学的内涵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业务新闻学三个方面。新闻业务又可以具体划分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核心,它是一门专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新闻采访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揭示新闻采访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科学地概括出反映这一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并确立实施这一活动应有的行为规范,即新闻采访的方式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新闻采访实践。学习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做好新闻工作所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认为,讲授这门课程应当重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掌握和研究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二要注意学习和收集优秀新闻记者的采访方法;三要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四要重视和研究新闻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在当下媒介生态环境中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等。本文拟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的体会,着重从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之融合的角度,来探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
  
  一、新闻采访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创新
  
  新闻采访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悠久。从世界范围来看,新闻采访学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采访日益被重视,而在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美国最早的一本采访学著作于1912年问世。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采访学专著、教材《实际应用新闻学》,由著名记者邵飘萍撰写,于1923年出版。
  在我国从事新闻教育的新闻传播院校中,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新闻学院无疑是实力最雄厚的“王牌之师”。因此,把这三所院校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作为考察和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很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通过对这三所院校新闻采访学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新闻采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记者的职能与修养、采访原理、采访方法、分类采访等。具体来看,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除绪论外一共分为五篇二十五章,即记者篇、采访意识与原理篇、采访方式与方法篇、采访重点与环节篇、采访种类与积累资料篇等,每篇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章节。复旦大学刘海贵教授的《当代新闻采访》分上篇、中篇、下篇,上篇包括绪论、感知与判别新闻、记者的修养与条件、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等四章,中篇包括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采访的方法与实施、采访的挖掘与过度等三章,下篇包括时事政治类、经济科技类、文艺体育类、社会生活类和其他新闻种类的采访等五章。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的《新闻采访学新论》除前言外分三编,它们分别是采访原理论、采访方法论和采访分类论,每编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章节。当然,这三本教材除共性外也有各自的侧重点。蓝鸿文的《新闻采访学》把重点放在记者的素养、条件和采访的流程、环节等方面,刘海贵的《当代新闻采访》侧重于采访的方法与分类新闻采访,罗以澄的《新闻采访学新论》则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观照新闻采访活动,即以“认识”为基点、“方法”为重点,从“认识”和操作相统一的角度,着力探求当代新闻采访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不过,在采访分类的认知上,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还是有差异的,中国人民大学把采访的种类分为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采访、突发事件采访、旅行采访和隐性采访等,而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则把采访分类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新闻采访。蓝鸿文教授认为,学习新闻采访,首先要掌握的是新闻采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环节等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再进而解决不同类型的专业采访——诸如政治、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科技、体育、军事等采访的特殊问题,就不难了。由于传统的新闻采访专指文字记者的采访,为了适应广播、电视、网络记者采访的需要,罗以澄教授在采访分类中还增加了广播录音采访、电视摄像采访和互联网采访等形式。国内其他新闻院校的同类教材基本是以上述教材的体例为蓝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大同小异。笔者目前正承担着安徽省精品课程《当代新闻采访学》教材的编著工作,其主要内容框架分为新闻采访的历史、主体、基础、准备、形式、技巧、常见问题以及经典个案解读等八章。
  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外至少有五本新闻采访学教材或专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那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麦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国艾尔哈姆学院新闻学助理教授谢丽尔·吉布斯和密苏里新闻学院副教授汤姆·瓦霍沃的《新闻采访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美国肯·梅茨勒的《创造性的采访》、英国萨利·亚当斯和文弗·希克斯的《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以及美国约翰·布雷迪的《采访技巧》等。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展江教授主译的第9版《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洋洋洒洒112.8万字,它是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先后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记者采访与写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原则、经验与实践。这几本书被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尤其是新闻院校的师生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对于丰富、完善和改进我们的采访实践极富启迪性。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上述经典教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穿插着大量的采访报道活动的实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显得例证过于琐碎、文体感差,欠理论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它们作为辅助读物,吸纳其中对我们有益的方法与技巧,为我所用,弥补国内教材的缺陷。不仅如此,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近几年来还相继出版了一批西方新闻学英文原版教材和西方高校传播学经典教材,从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让西方先进的新闻教育理念渗透到我们的传统新闻教育之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新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新闻采访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教学方法改革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讲授新闻采访理论,二是传授新闻采访方法,三是将采访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模拟采访活动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采访的实践中逐步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新闻采访的理论和方法。
  在新闻采访实践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和富有成效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他担任讲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是国家精品课程。他认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战场既在教室里,也在教室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每时每刻都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和练习。他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形成了6种新闻采访实践教学和练习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便是“大篷车课堂”。他引进“学在路上”(learning on the road)这个教学理念,让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掌握采访的本领。从2000年暑假到2004年11月,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在李希光教授的主持和率领下共完成了一系列“学在路上”新闻采访实践课,它们包括楼兰沙埋古国探险、内蒙古额尔济纳黑水城采访实践、江苏煤矿采访实践、太行山采访实践、北京四合院采访实践、北京胡同采访实践、重走长征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采访实践、山西得胜堡采访实践和北京国子监街采访实践等。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他们通常采用的模拟教学方式有: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片段模拟、疑难问题模拟、危机事件模拟、突发事件模拟、各类采访与被采访角色模拟。模拟采访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采访实战的感觉和经验。同时,他们不满足于模拟采访,还在真实的新闻现场上课,安排学生模仿真实的记者参加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这门课的学生常常把课堂上模拟的问题和技巧用到与布什、布莱尔、克林顿、韩国总统、德国总统、法国前总统、欧盟秘书长等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提问与对话中。
  如今,李希光首倡的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院校的师生所采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黄炜老师在2000年以来的数年间,先后三番五次组织、指导新闻系本科生采访沪上新闻媒体名记者,强迫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采访实践中学习新闻采访,聆听名记者的采访经历和宝贵经验,积累了上百名记者约六七十万字新闻采写的经验之谈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是2000年到高校新闻系担任《新闻采访学》和《新闻写作学》这两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此前曾在安徽日报社主办的省级都市报《新安晚报》担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多年来从事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体会、感受和经验融入到新闻教学之中,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我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观摩名记者采访。利用多媒体组织观看电视中的记者采访节目,诸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调查”等;从网络上下载有关采访的视频资料,尤其是每年“两会”期间的外长和总理记者招待会录像,以及外交部每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等;还有获得全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视听光盘资料。二是模拟采访。充分利用寝室、教室和新闻演播厅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先在寝室同学间互相采访,再在教室里采访老师,然后在新闻演播厅采访指定的采访对象。三是现场采访。在校内采访校园新闻,到校外采访社会新闻,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采访,在寒暑假返乡、返校的路上可以采访,在家乡也可以采访。四是自办报纸采访。我校新闻系从创办初期开始就创办了一份系报《新苑报》,这份报纸上的新闻全由学生自采、自写、自编,新闻专业相关教师负责全程辅导和把关。这份报纸的编辑出版全按新闻规律运作,相对于被称为“校内党报”的校报而言,它被广大师生亲切地称做是“校内晚报”。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学生,如今有不少都成为省级、国家级媒体中的精英和骨干,像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经济日报》、东方卫视、《南方周末》等国内知名媒体,均有我系毕业生活跃的身影。
  
  三、《新闻采访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颠覆了,形成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三足鼎立”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来势汹汹,似乎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头。媒体的这种变革势必对媒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把为媒体培养和输送新闻人才作为己任的新闻传播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媒体对人才的这种新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就新闻业务课程之一的《新闻采访学》而言,它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面临着这样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教师的学历与从业经历之间的矛盾。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很多高校都作出硬性规定,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实际上,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本身也是多元的,如果不分专业方向,不问具体情况,一味地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博士,那么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比如讲授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学等史论性质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还比较合理,而讲授新闻业务中包括新闻采访在内的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播音与主持等课程,则从业经历和背景更为重要,博士学位就不应该作为硬性要求。因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人员加盟进来,可以把自己的业务实践经验融入到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从而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殊不知,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教员通常要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全美五大最佳新闻院校的教授,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历,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因此,适当引进或聘用一批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员担任《新闻采访学》等业务课程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媒介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大多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著的教材,或近几年来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拿上述两所院校的教材来说,它们的初版均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来虽然也作了多次修订,但其理论框架与主要内容基本上未作大的调整和变动,从而形成在结构体系上的模式化和内容上的陈旧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第一版写于1983年6月,出版于1984年4月。1989年夏作者虽然也对此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章节,但只是在内容和材料上作了取舍,在章节次序上有所调整,而整个理论框架基本未变。复旦大学刘海贵教授的《当代新闻采访》,基本上是从他和尹德刚教授于1989年冬撰写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中剥离出来的,以致让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独立成书。1997年7月,该书单独出版时,作者虽然也对其内容作了适当的微调和增删,但总体框架未变。可以说,自从这两本国内最权威的教材面世以来,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虽然国内《新闻采访学》方面的教材也出版了数十种,但大多是停留在这两本书所确立的框架内“打转转”,没有脱离于它们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些书中有些材料也显得过于陈旧,缺乏更新。其中一些教学内容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媒介发展对新闻采访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从理论体系到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做到吐故纳新才能实现与时俱进。
  三是教学方法上的理论知识传授与采访实践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或缺乏新闻从业的经历和实践经验,致使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式或填鸭式传导。在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讲台上,担任《新闻采访学》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了,有的即使是学新闻出身的,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大学本科读到硕士再读到博士,除了十分有限的专业实习时间外,他们几乎没有真正从事过新闻采访实践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要么是高深莫测的新闻传播理论,要么是远离新闻采写一线不着边际的花拳绣腿式文章。这种把新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采访实践严重隔离起来进行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窘境,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适当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分期分批地把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选送到新闻媒体去挂职锻炼,改变因教师缺乏新闻实践经验而导致课堂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脱钩的现状。
  我们认为,《新闻采访学》的教学在整个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后相继开设的《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和《新闻评论学》等业务课程。因此,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是新闻教育界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为安徽省精品课程《新闻采访学》教学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沈正赋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天虎系资深传媒人)
其他文献
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报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0年中,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报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报业市场得到了扩展,报业经营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报业实力不断增强,整个报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与日俱增。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报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教训,例如舆论误导,虚假报道、“有偿新闻”
期刊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大增;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回顾
期刊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经整整30年了。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三农”经历了曲折跌宕的轮回之路,与之相应,我国农村报刊的发展也随“三农”的兴衰经历了30年的曲折历程。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三农”兴则农报兴,“三农”衰则农报衰,我国农村报刊的发展与“三农”经历了相似的三个阶段:繁荣发展期,农村报刊在农业改革大潮中异军突起;衰弱萎缩期,农村报刊随“三农”进入“寒
期刊
本届台务会班子是2001年6月新组成的。8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的指导支持下,台务会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改革创新,发愤图强,电台各项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把一个贫困弱小落后的单位建成中西部的广播强台,今年开始向全国强台的目标迈进。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49年1月5日,是全国建台最早的省级电台之一。其前身为西北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于中国新闻事业
期刊
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排头兵”、“窗口”和“试验田”,深圳有太多难忘的经典。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变迁震撼了海内外。2008年,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深圳的主流权威媒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重金打造“剧变中国”活动,历时半年多。活动策划有高度,更有广度,用电视剧产业辉煌的30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30年,磅礴的电视剧变迁图像反映
期刊
汶川大地震最先由网络媒体传出去,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第一次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2008奥运会转播体系,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成为2008年的社会热点。    一、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监管    2008年,新媒体迅速成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价格下降;受众偏好的变化,以及“长尾效应”中“小众”内容产品的制作和传播。  ⒈网络恶搞、网络版权与网络净化  网络
期刊
在电视节目的播出中,节目编排是频道定位及其竞争策略的具体体现。它是将节目有效传达给目标观众,强化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谋略和技巧,其在电视传播和媒体运营中的作用和地位因多频道竞争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凸显,其实质是对时间进行巧妙分割,让有限的电视节目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最佳配置。  与开路电视相比,付费电视频道的针对性更强,也更为注重用户的长期性收视和订购。盈利模式的差异导致付费频道需要采用不同于开路频道的
期刊
时间:2009年2月   地点:沃华传媒网  嘉宾:马旗戟    嘉宾简历:NielsenOnline大中国区兼东南亚区分析研究总经理。从业超过16年,是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的早期开拓者。2000-2003年,中国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副总裁、首席运营官。2003-2006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Sinomonitor)副总经理。  主持人:沃华传媒网总编辑 黄华  参与互动:传媒人士约
期刊
2009年1月13日,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切实做好当前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订单锐减,威胁到沿海地区出口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都有不少企业停产和倒闭,导致大批农民工成为“失业外来工”(《南方日报》语)。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所及,支撑中国30年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上亿农民工可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1月10日-11日两天研究生考试,人潮堪比春运
期刊
在央视和省级卫视频道群的四面夹击中,城市电视台如何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杀出重围?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隆重推出“主持·2007”大型甄选活动,倾力打造本土的电视明星主持人,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城市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活动过程:波澜起伏,亮点纷呈    一是精心准备、充分酝酿。2006年底,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就鲜明打出“坚定不移地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