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诗名极盛,其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中《闲情赋》 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篇,它是陶集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抒情小赋,它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诗人对伊人魂牵梦绕、如痴如狂的思慕,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这篇艺术创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当诗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伊人的思慕之情时,他追寻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爱情,更是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关键词:陶渊明 闲情赋 女性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现存诗歌一百多首,散文和辞赋十余篇。自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钟嵘在《诗品》中加给了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冠冕,陶诗便成为历代文学研究者的重点。而对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却一直少有人提及。大约是陶渊明的诗名太盛,以至其诗歌的光辉掩盖了辞赋和散文的优秀。千百年来,历史上仅有个别卓识之士为其鸣不平。明代张溥就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中称:“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
陶渊明现存的散文只有为数几篇,其中却有不少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如《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辞赋三篇,《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和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宋欧阳修曾称:“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矣。”
《闲情赋》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篇,它是陶集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文章描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当诗人一见到这位女子的身姿时,他立即惊叹于她的“旷世倾城”,她可与鸣玉比洁,可与幽兰争芬。当她“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并“激清音以感余”时,诗人欣喜若狂,“愿接膝以交言”,并“欲自往以结誓”,然而考虑到礼仪,诗人想“待凤鸟以致辞”,却又“恐他人之我先”。当此之时,诗人进退两难,忧心忡忡,以至“魂须臾而九迁”。
于是,诗人强烈的情感终于奔涌而出: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悲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求见。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然而“拥劳情而罔诉”,诗人只能“步容与于南林”,虽然“交欣惧于中襟”,却寂寞无见,只能“独悁想以空寻”,以至于“色惨凄而矜颜”。
她太让人难以忘怀,诗人“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遥而不安”。他彻夜无眠,众念徘徊,只能“起摄带以伺晨”,低头只见繁霜满地。抬头看见天上的白云,诗人又想 “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然而云儿也不肯帮忙,“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好收敛起这段阻山带河的情感,最后“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抒情小赋,它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诗人对伊人魂牵梦绕、如痴如狂的思慕,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但在封建社會,它却招致了非常尖锐的批评。萧统,是第一个为他结集作序的,在序中盛赞其文章,称“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然而他在论及 《闲情赋》时,也说:“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惜哉,无是可也。”在许多封建卫道士看来,这篇赋是表现男女情爱的,当然应该不遗余力地予以贬斥。然而也有人认为:古人多以美人香草喻君子,它是旨在抒发其忠臣恋主之情感的,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作者本意并非言情。
而作者曾经为这篇赋做了一篇不短的序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作者特意声明:“缀文之士,奕代继作……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后来明代的何孟春在“奕代继作”之下加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注,云:“赋情始楚宋玉、汉司马相如,而平子、伯喈继之为《定》《静》 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瑀作 《止欲赋》,王桀作《闲邪赋》,应蜴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
这样看来,这确实是宋玉以来历代文人吟咏的共同主题。而且《闲情赋》确实明显地存在仿效前人的痕迹。如比陶渊明稍早的曹植的《洛神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清代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中认为陶渊明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始室丧其偏”,他的第一任妻子就不幸去世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历在陶渊明的创作中反映出来,大约就是这篇赋了。由于青春丧偶,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感伤的情绪。因此,初见那位“旷世倾城”的伊人时,诗人就不禁生出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伊人又弹琴作乐,然而曲调才半,却已“景落古轩”。
即使诗人的感情到达高潮时,他许下那么多的愿望,而每每意识到她还是要离开自己,只能“徒契契以苦心”,于是不禁悲不能已。所以诗人对 “鸟凄声以孤归,曾索偶而不达”的情景特别敏感,特别触目惊心。
文章的后段分明就是诗人丧偶后落寞孤寂心情的真实写照。他觉得仿佛船儿失去了桨,不知道何去何从;又好像沿着山崖向上爬时,却无物可攀。
因此,这篇赋并不是一般的文字游戏之作,它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才会如此动人。同时也不可否认,它深受前人的影响,特别是张衡。赋中那著名的“十愿”便受到张衡《同声歌》的启发:“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這“十愿”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对伊人的强烈感情。他在张衡的《同声歌》的启发下,以自己真实的感情为基础,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并影响了后人的创作。如后人拟作的班婕妤的《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就是取“十愿”中“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这一小节而制成的。
此外,曹植作有《怨诗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将何依。”他们采用的手法是相似的。
在人物的描写上,《闲情赋》还受到《诗经》的影响。如“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就是出自《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魏晋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时期,也是人的觉醒时期。从汉末到两晋,一直流行着品评人物的风气。《世说新语》中便记载着许多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如《容止》篇中有:“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崩。’”又:“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陋,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王右军见杜弘冶,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因此《闲情赋》中,诗人对伊人的神情举止、一颦一笑的描绘都十分细腻而传神。
但相比较于曹植的《洛神赋》对人物外貌体态的较多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甚至对洛神的服装首饰也有很详细的描绘。《闲情赋》中的描绘却是:“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得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诗人更注重人物的神情气质,而非外貌。这大约是源于作者对女性的不同态度吧。
在两晋时期,人们没有受到理学的束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比较随意。据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也是够大胆的。但也许阮籍是当时名士,不拘于礼法。又据《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可见当时的平民女子对异性的态度也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太多的束缚。因此,诗人对伊人一见倾心之下,便“欲自往以结誓”。但诗人对女性的态度又不同于流俗。
当时的女性并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诸葛令女庾氏妇,既寡,誓云不复出,此女性甚强,无有登车理。恢既许江思玄婚,乃移家近之。比其觉,已不复得出。”虽贵为名门,她连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力都没有。又《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着:“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她们这些下层女子更可怜,人身自由都没有,生存权控制在别人的手里。
《世说新语·惑溺》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亡。”这似乎是一件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然而荀奉倩却“以是获讥于世”,原来他曾经宣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当时的名士对自己结发妻子尚且如此,可以想见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了。但陶渊明对待女性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作者对女性的爱慕首先建立在对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上。当伊人“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时,正是她的这种才华与气质打动了诗人。而且诗人的爱慕还建立在对对方的尊重上,因“惧冒礼之为愆”,他宁愿自己倍受感情的煎熬,并且甘愿成为伊人身旁的任何一物,与她同止同行。
这篇赋是作者大胆而坦白的爱情宣言,他注重情感的交流,热情而真诚地追求爱情。但当无法正式结合时,他选择了克制。他宁愿在木兰下、青松旁徘徊,任露水湿了他的衣衫,从清晨到黄昏,从日落到月升。然而“日长才过又今宵”,诗人辗转无眠,只能为伊风露立深宵,却拒绝不合乎礼法的结合,无怨无悔。
晋代是文学刚刚开始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作文的态度也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著文提高到如此崇高的地位,认为荣华富贵都会随时间而消失,文章却可以立身扬名,流芳千古。然而陶渊明却“著文章以自娱”,他的文章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在 《自祭文》中,他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此外,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多次提到这样的观点,《饮酒》中有“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挽歌》中也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他根本不把世人的毁誉放在眼中,因此才有《闲情赋》中惊世骇俗的“十愿”。以至鲁迅也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因为自说‘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这是一篇艺术创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当诗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那位纯洁美丽的女子的思慕之情时,他追寻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爱情,他分明也在倾诉着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让人不禁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位伊人一方面显然是作者心目中的意中人,另一方面和《洛神赋》中的洛神一样,都延续《诗经·蒹葭》中在水一方的那位伊人,她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形成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从而成为人类理想的象征形象,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极境,一直引导着我们去追寻。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2]萧统编.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房玄龄.晋书·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陶澍.靖节先生集[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7]钟嵘.诗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作 者: 熊雪芳,副编审,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副总编。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关键词:陶渊明 闲情赋 女性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现存诗歌一百多首,散文和辞赋十余篇。自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钟嵘在《诗品》中加给了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冠冕,陶诗便成为历代文学研究者的重点。而对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却一直少有人提及。大约是陶渊明的诗名太盛,以至其诗歌的光辉掩盖了辞赋和散文的优秀。千百年来,历史上仅有个别卓识之士为其鸣不平。明代张溥就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中称:“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
陶渊明现存的散文只有为数几篇,其中却有不少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如《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辞赋三篇,《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和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宋欧阳修曾称:“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矣。”
《闲情赋》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篇,它是陶集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文章描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当诗人一见到这位女子的身姿时,他立即惊叹于她的“旷世倾城”,她可与鸣玉比洁,可与幽兰争芬。当她“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并“激清音以感余”时,诗人欣喜若狂,“愿接膝以交言”,并“欲自往以结誓”,然而考虑到礼仪,诗人想“待凤鸟以致辞”,却又“恐他人之我先”。当此之时,诗人进退两难,忧心忡忡,以至“魂须臾而九迁”。
于是,诗人强烈的情感终于奔涌而出: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悲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求见。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然而“拥劳情而罔诉”,诗人只能“步容与于南林”,虽然“交欣惧于中襟”,却寂寞无见,只能“独悁想以空寻”,以至于“色惨凄而矜颜”。
她太让人难以忘怀,诗人“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遥而不安”。他彻夜无眠,众念徘徊,只能“起摄带以伺晨”,低头只见繁霜满地。抬头看见天上的白云,诗人又想 “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然而云儿也不肯帮忙,“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好收敛起这段阻山带河的情感,最后“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抒情小赋,它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诗人对伊人魂牵梦绕、如痴如狂的思慕,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但在封建社會,它却招致了非常尖锐的批评。萧统,是第一个为他结集作序的,在序中盛赞其文章,称“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然而他在论及 《闲情赋》时,也说:“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惜哉,无是可也。”在许多封建卫道士看来,这篇赋是表现男女情爱的,当然应该不遗余力地予以贬斥。然而也有人认为:古人多以美人香草喻君子,它是旨在抒发其忠臣恋主之情感的,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作者本意并非言情。
而作者曾经为这篇赋做了一篇不短的序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作者特意声明:“缀文之士,奕代继作……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后来明代的何孟春在“奕代继作”之下加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注,云:“赋情始楚宋玉、汉司马相如,而平子、伯喈继之为《定》《静》 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瑀作 《止欲赋》,王桀作《闲邪赋》,应蜴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
这样看来,这确实是宋玉以来历代文人吟咏的共同主题。而且《闲情赋》确实明显地存在仿效前人的痕迹。如比陶渊明稍早的曹植的《洛神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清代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中认为陶渊明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始室丧其偏”,他的第一任妻子就不幸去世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历在陶渊明的创作中反映出来,大约就是这篇赋了。由于青春丧偶,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感伤的情绪。因此,初见那位“旷世倾城”的伊人时,诗人就不禁生出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伊人又弹琴作乐,然而曲调才半,却已“景落古轩”。
即使诗人的感情到达高潮时,他许下那么多的愿望,而每每意识到她还是要离开自己,只能“徒契契以苦心”,于是不禁悲不能已。所以诗人对 “鸟凄声以孤归,曾索偶而不达”的情景特别敏感,特别触目惊心。
文章的后段分明就是诗人丧偶后落寞孤寂心情的真实写照。他觉得仿佛船儿失去了桨,不知道何去何从;又好像沿着山崖向上爬时,却无物可攀。
因此,这篇赋并不是一般的文字游戏之作,它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才会如此动人。同时也不可否认,它深受前人的影响,特别是张衡。赋中那著名的“十愿”便受到张衡《同声歌》的启发:“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這“十愿”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对伊人的强烈感情。他在张衡的《同声歌》的启发下,以自己真实的感情为基础,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并影响了后人的创作。如后人拟作的班婕妤的《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就是取“十愿”中“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这一小节而制成的。
此外,曹植作有《怨诗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将何依。”他们采用的手法是相似的。
在人物的描写上,《闲情赋》还受到《诗经》的影响。如“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就是出自《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魏晋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时期,也是人的觉醒时期。从汉末到两晋,一直流行着品评人物的风气。《世说新语》中便记载着许多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如《容止》篇中有:“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崩。’”又:“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陋,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王右军见杜弘冶,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因此《闲情赋》中,诗人对伊人的神情举止、一颦一笑的描绘都十分细腻而传神。
但相比较于曹植的《洛神赋》对人物外貌体态的较多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甚至对洛神的服装首饰也有很详细的描绘。《闲情赋》中的描绘却是:“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得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诗人更注重人物的神情气质,而非外貌。这大约是源于作者对女性的不同态度吧。
在两晋时期,人们没有受到理学的束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比较随意。据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也是够大胆的。但也许阮籍是当时名士,不拘于礼法。又据《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可见当时的平民女子对异性的态度也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太多的束缚。因此,诗人对伊人一见倾心之下,便“欲自往以结誓”。但诗人对女性的态度又不同于流俗。
当时的女性并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诸葛令女庾氏妇,既寡,誓云不复出,此女性甚强,无有登车理。恢既许江思玄婚,乃移家近之。比其觉,已不复得出。”虽贵为名门,她连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力都没有。又《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着:“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她们这些下层女子更可怜,人身自由都没有,生存权控制在别人的手里。
《世说新语·惑溺》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亡。”这似乎是一件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然而荀奉倩却“以是获讥于世”,原来他曾经宣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当时的名士对自己结发妻子尚且如此,可以想见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了。但陶渊明对待女性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作者对女性的爱慕首先建立在对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上。当伊人“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时,正是她的这种才华与气质打动了诗人。而且诗人的爱慕还建立在对对方的尊重上,因“惧冒礼之为愆”,他宁愿自己倍受感情的煎熬,并且甘愿成为伊人身旁的任何一物,与她同止同行。
这篇赋是作者大胆而坦白的爱情宣言,他注重情感的交流,热情而真诚地追求爱情。但当无法正式结合时,他选择了克制。他宁愿在木兰下、青松旁徘徊,任露水湿了他的衣衫,从清晨到黄昏,从日落到月升。然而“日长才过又今宵”,诗人辗转无眠,只能为伊风露立深宵,却拒绝不合乎礼法的结合,无怨无悔。
晋代是文学刚刚开始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作文的态度也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著文提高到如此崇高的地位,认为荣华富贵都会随时间而消失,文章却可以立身扬名,流芳千古。然而陶渊明却“著文章以自娱”,他的文章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在 《自祭文》中,他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此外,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多次提到这样的观点,《饮酒》中有“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挽歌》中也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他根本不把世人的毁誉放在眼中,因此才有《闲情赋》中惊世骇俗的“十愿”。以至鲁迅也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因为自说‘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这是一篇艺术创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当诗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那位纯洁美丽的女子的思慕之情时,他追寻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爱情,他分明也在倾诉着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让人不禁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位伊人一方面显然是作者心目中的意中人,另一方面和《洛神赋》中的洛神一样,都延续《诗经·蒹葭》中在水一方的那位伊人,她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形成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从而成为人类理想的象征形象,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极境,一直引导着我们去追寻。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2]萧统编.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房玄龄.晋书·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陶澍.靖节先生集[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7]钟嵘.诗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作 者: 熊雪芳,副编审,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副总编。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