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要把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来,构建一个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有效;策略
目前看,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从理论认识、教学方式转变过渡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这一动态的层面,改革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总是在理论的层面上纠缠不休的话,那结果只能和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就课堂教学改革来说,着眼于对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和探讨,这应该说是一项重要而正确的抉择,是否能让我们的教学改革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一步的效果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科学的对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探求渴望
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往往对什么内容都处于懵懂的状态,一下子很难提起大的兴趣,而要提高学习质量,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愿意学,甚至想学,在内心深处、从认知主体上具有想要学的渴望,主动地想要学,那么,他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一定会学得相对比较好,反之,就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成这种想学并且愿學的情境和状态呢?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探索,其实办法多多。譬如说,恰当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媒介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小学生从上学到三年级,在数学学科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整数问题,生活中,拿给他8瓶矿泉水,让他平均分给4个同学,他会很轻松地列出算式:8÷4=2;拿给他27瓶矿泉水,让它平均分给9名同学,他也会轻松地列出算式:27÷9=3。可是,如果让他把27瓶矿泉水平均分给6名同学呢?应该怎么分呢?把一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一个人平均分得多少?很显然,得出来的不是整数,那么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能不能也像先前一样,用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呢?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我想,当你把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摆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定会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他们会很困惑。同样是分水,为什么以前这样分就分得很容易,这次为什么就困难了呢?每个人分到多少呢?应该用一个怎样的数值怎么具体表示呢?他们一定会开动脑筋去努力思索。此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当我们在分配东西的时候,如果一份东西我们无法用一个整数来表示的时候,这时就要考虑应该用一个新的数值来表示,这个新的数值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数。什么叫做分数呢?“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分数。”一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分到二分之一,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就是3/2。在这里,1是分子,2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接着引导学生知道:平均分一件物体的时候,它的结果如果不能够用整数来表示的时候,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可见,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既体现了分数来源于生活,也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可谓一箭双雕。
二、引导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
有一句话叫做“学贵有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习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是能够发现问题。怎样才能够发现问题呢?一是必须要认真思考,二是要知道怎样去思考。显然,“学贵有疑”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的却是很深刻的大道理。它既告诉了我们要想做好学问,要想学习好文化知识,既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又要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说,“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学习,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没有谁不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还有一句话叫做“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两句话都在于强调集体的力量。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一个人再聪明,智力再强,认知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思考范围也终究是有限的,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那力量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想一条措施,三个人就是三条措施;一个人看问题是一个角度,三个人就可能是三个角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多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前后桌合作、左右桌合作,只要对学习有利,更大范围的合作也未尝不可。特别是对那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如此才能够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研究明白。
总之,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要把教学乃至教研的重心放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构建一个既学得快乐又学得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有效;策略
目前看,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从理论认识、教学方式转变过渡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这一动态的层面,改革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总是在理论的层面上纠缠不休的话,那结果只能和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就课堂教学改革来说,着眼于对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和探讨,这应该说是一项重要而正确的抉择,是否能让我们的教学改革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一步的效果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科学的对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探求渴望
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往往对什么内容都处于懵懂的状态,一下子很难提起大的兴趣,而要提高学习质量,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愿意学,甚至想学,在内心深处、从认知主体上具有想要学的渴望,主动地想要学,那么,他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一定会学得相对比较好,反之,就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成这种想学并且愿學的情境和状态呢?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探索,其实办法多多。譬如说,恰当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媒介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小学生从上学到三年级,在数学学科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整数问题,生活中,拿给他8瓶矿泉水,让他平均分给4个同学,他会很轻松地列出算式:8÷4=2;拿给他27瓶矿泉水,让它平均分给9名同学,他也会轻松地列出算式:27÷9=3。可是,如果让他把27瓶矿泉水平均分给6名同学呢?应该怎么分呢?把一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一个人平均分得多少?很显然,得出来的不是整数,那么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能不能也像先前一样,用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呢?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我想,当你把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摆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定会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他们会很困惑。同样是分水,为什么以前这样分就分得很容易,这次为什么就困难了呢?每个人分到多少呢?应该用一个怎样的数值怎么具体表示呢?他们一定会开动脑筋去努力思索。此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当我们在分配东西的时候,如果一份东西我们无法用一个整数来表示的时候,这时就要考虑应该用一个新的数值来表示,这个新的数值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数。什么叫做分数呢?“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分数。”一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分到二分之一,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就是3/2。在这里,1是分子,2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接着引导学生知道:平均分一件物体的时候,它的结果如果不能够用整数来表示的时候,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可见,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既体现了分数来源于生活,也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可谓一箭双雕。
二、引导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
有一句话叫做“学贵有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习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是能够发现问题。怎样才能够发现问题呢?一是必须要认真思考,二是要知道怎样去思考。显然,“学贵有疑”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的却是很深刻的大道理。它既告诉了我们要想做好学问,要想学习好文化知识,既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又要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说,“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学习,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没有谁不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还有一句话叫做“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两句话都在于强调集体的力量。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一个人再聪明,智力再强,认知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思考范围也终究是有限的,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那力量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想一条措施,三个人就是三条措施;一个人看问题是一个角度,三个人就可能是三个角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多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前后桌合作、左右桌合作,只要对学习有利,更大范围的合作也未尝不可。特别是对那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如此才能够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研究明白。
总之,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要把教学乃至教研的重心放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构建一个既学得快乐又学得好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