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丑年8月2日,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受CCTV发现之旅新时代风采栏目组姜成富编辑的邀请,驱车二十里地去英山陶家河乡胡家湾村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战斗地牛背脊骨进行采风,并采访网络红人创建“红军之家”的退伍军人胡顺。
上车后,姜成富一一介绍认识了《新时代风采》栏目组三位编辑,资深总主编邹总、大美女龙编、年轻帅哥邹编,我自报家门,相互认识一下,就开始行程之旅。
车上连同司机师傅6人,一路欢谈一路欣赏大别山风光,进入杨柳湾镇界坊岭村地段,山势更雄更奇更陡更险,公路缠绕山腰逆河而上,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哗哗作响,一路欢畅一路歌。
司机师傅驾车技术一流,虽是公路弯弯、曲曲折折,爬坡向上,转过一个山嘴,又迎来一个山坳,车子一路巅簸但车速仍然很快,对于没有来过英山大别山山区的栏目组编辑同志仍有着一种身心和身体考验。
边体验边赏山水风光,边倾听司机师傅介绍绕山公路的来之不易,这条公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环境斗,饿着肚皮,勒紧裤腰带,肩挑背扛,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经过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有了现在的这条宽宽的柏油马路、水泥路。
“天堑变通途。”栏目组的编辑们听后感叹着,英山人民了不起,能在悬崖绝壁中开凿出一条条山区人民致富路,通往外面世界的连心路真的不易。
车子在两边群山苍翠欲滴、鸟虫啼鸣、但闻人语响的盘山公路行驶了近一个小时,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司机师傅又指着陡峭如鼻梁的公路介绍着,这是我们要拜访的主人翁,退伍不退色老军人,老共产党员,原任胡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顺几年前自己出资金,叫挖土机利用10多月的时间才修通,通往红二十五军之战场牛背脊骨的一条公路,近两年才铺成的水泥路。“胡顺真是做事的人。”脑里想,“一定要看看胡顺是怎样的一个人。”
车上停在“红军之家”宾馆大门口,门口有一颗高大且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听宾馆工作人员介绍树龄30多个年轮了,主干两个大人牵手还抱不过来,真可谓:“门前栽有梧桐树,才能引得鳯凰来。”这不应验了吗?
四层宾馆坐北朝南向,建在半山腰中的夹山沟沟里,光石岸就有两层楼高,较之气派,石岸正面做有鲜红的党旗、国旗,八个红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字嵌入中间,增添红色传承渲染气氛,石岸上做有不绣钢护栏,栏杆插有多面红旗,红旗上印有“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重走长征路,不忘红军情;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等宣传标语,更是浓墨重彩锦上添花之笔,使人肃然起敬。
走出宾馆大厅,很有“红军之家”文化特色,什么名人书法题匾、牛背脊骨红军照、杜鹃山照,应有尽有;服务台上橱柜里有红军帽、红军装、红袖章、木质的仿真手榴弹、子弹夹、干粮袋、手枪、步枪、枪关枪、棕色蓑衣、竹编斗笠、冲锋号等过去红军用品一应俱全。真到了红军的家一样,大门口里右侧一立式宣传牌上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军之家学党史系列活动八个一:“走一段红军路,听一堂党课,看一部红色电影,讲一个红军故事,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曲,赏一遍红杜鹃,穿一次红军衣。”
这才是真正的红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符其实。
服务台右边摆放九张圆桌,是招待前来参观红色旅游客人吃饭的地方,大厅墙壁上、四方水泥柱上都是红色宣传图片,红色气息特浓。
这时,一位年不过五十,很有东北大汉形象,皮肤黝黑,身体微胖且厚道中透着睿智,精明中显着干练的中年男子微笑着向我们走过来,自报家门,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胡顺胡总。
握手,问候,三五句话寒喧,骨头子里透出了是能做事且能做大事人的执着。
我的第一印象。他到服务台上取出房卡五张,安排入住,中午12点准时到餐厅集餐。
第二印象:不善言谈。
“太阳日当午,饥肠响如敲。”我们围坐在餐桌上,一桌丰盛生态农家菜,色香俱全,散发诱人味道:红烧肉肥而不腻,新鲜的土猪蹄入口即化,下饭的咸菜不咸不淡带着微酸很合我的口味,汗菜、黄瓜、南瓜、豇豆做工讲究有特色,锅巴粥香味扑鼻,大锅饭口感良佳,厨师手艺得到客人啧啧称赞,这可侧面反映胡总知人善用的精明吧!
吃罢午饭后,天气太热,休息两三小时。
下午四点左右,就在宾馆附近转转,穿上红军服、佩上手枪、钻进森林、体验一把当红军的味道,拍下几个珍藏的镜头,留下珍贵的纪念。
晚饭后,栏目组编辑们在二楼会议室里,对胡总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胡总军人出身,有军人的情结。
据他介绍,从小听着长辈们讲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特别崇拜伟大工农红军,犹其是对大将徐海东创建的陶家河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过去不为人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向采访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第三印象:上午的第二印象是我的错觉,胡总能说且会说。
牛背脊骨,横亘荆楚大地的最东边,雄奇险峻,势如奔牛,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被当地人称颂为“英雄山”“红军山”。
1934年10月31日,驻扎在此地45天的红二十五军为了北上抗日与国民党四十七师在牛背脊骨山激战三天三夜。3800名红军对4万国民党精锐之师,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剿,最终以280多位烈士之軀凝成山魂。
这是一场红二十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经典、著名的陶家河红军牛背脊骨阻击战,为红二十五年大部队撤离根据地,进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与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会师,迎得了保贵时间,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以牺牲整一个连的战士为代价,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石。
胡顺讲述的这段历史气壮山河,荡气回肠,每讲一次他总是悲痛流泪。
当栏目组编辑问到他是如何想到,用身边红色经典故事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来带动村民利用家乡资源发家致富的? 他憨厚地微笑答道:“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值一提,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而已。”他婉言谢绝推掉了。
这时,夜也深了,我们采访暂告一段落。
睡在床上,总老想着胡总的事,不能入眠。于是坐起来打开手机,通过百度,找到了作者郑能新写的《爱上了一座山》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找到了,我要找到的答案啦!
我惊喜欢万分,如饥似渴地拜读着。
“我们总不能老是守个“金饭碗”讨饭吧?这么好的红色资源优势不利用,祖祖辈辈过着穷日子,胡家湾村何时是个头呢?
胡顺心中早就有个梦想,要在山上竖立纪念碑、建纪念馆,要让那些飘零的烈士灵魂得到安息。
他还想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把牛背脊骨打造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然,他也想修建避暑山庄,发展茶叶基地,带动一方致富。
心动不如行动,迟动不如早动。借着精准扶贫政策,借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借着美丽乡村振兴建设的推进东风。”
读到这里,他创业的精神感动着我,他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能人回乡,又有退伍军人身份,胡顺被推到村支书的位子上了。
上任后,他就撸起袖子,吹起冲锋号大干起来。
要致富,必修路。钱从何处来?村里人都把眼睛望着他。他知道,幸福不会从天降,等、看是求不来的,只有干中求!于是,他斩钉截铁地说,钱,我先垫上,不够,我去想办法。从资金角度考虑,村里准备先按3米路宽设计,但陶家河乡党委书记徐涛似乎看得更远,说,要干,一次性干好,不能影响将来来来往往的旅游车辆通行。胡顺望着年轻的书记笑了,一股子豪气从心底升上来,好,那就按徐书记说的干!如今,一条4米宽的平坦水泥路联通乡道直达牛背脊骨山顶。
路通了,一切都顺畅起来。纪念塔如期建成,红军墓一一修复,战斗场景浮雕栩栩如生展现在游人面前。纪念馆已经破土动工了,胡顺最初的梦想也一步一步实现了。
位于山腰的林场已经闲置多年,从来没有人觉得它还能够发挥作用,胡顺一眼就看中了这地方。通过一番提档升级改造和重建,一处幽静的避暑山庄呈现在游客面前,其中最显眼最漂亮的建筑就是“红军之家”,住到这里的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幸福时代。”
读着,读着……敦厚的胡顺胡总的形象不就是“红军之家”宾馆前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吗?有了这棵梧桐树,引得千千万万个鳯凰来。我不禁这样的想着。
竖日早晨,一行人起了个大早,又穿上红军服,重走红军路,急行军来到红二十五军曾经战场一一牛背脊骨山崗,站在《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山岗上苍劲挺拔的松树,一棵有一棵不一样的俊秀,一棵有一棵不一样雄浑,无法用最美的词汇来形象它的高傲伟岸,它们不就是伟大的红军精神的体现吗?
山岗边,到处都是映山红,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有粗有壮,状态怪异,有的似经过花匠的摆弄,形态万千,它们都是大自然送给红军山的宠儿,它们都是山中的灵魂,它们都是用红军的鲜血浸染过的,要是在四五月间来此欣赏,就能看到“杜鹃啼血”的骄艳、热烈了。
听说这里有七彩杜鹃花,比雷店天马寨多两个品种。唉,这个季节不能一睹它们的芳颜了,不过,时间是有的,明年开花时再来。
看完了山中美景,我思索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演译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几种可能的战斗场面……
“国民党军队二千余人分成七路队伍冲锋包围280人的一个红军连,久攻不下,后来地面分三路队伍强攻,天上派飞机轰炸,使海拔千米的牛背脊骨制高点炸平了,炸矮了,战斗极其惨烈。高处现在只有900多米了。
午饭时分,一位女红军战士带领炊事班战士,把从红军洞里做好红军饭分别送到前沿阵地,这也是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的寂静时刻,女红军看到自己丈夫在一棵夫妻树下隐避着,立刻放下挑在肩上的红军饭,老远跑过去拥抱着自己的丈夫,悲喜交加,泪如泉涌,丈夫掏出带血的手帕轻擦着妻子的泪水,这一刻,无需用语言表达彼此间的相互思念,此时无声胜有声,泪水更能表达心中的牵挂般般……”
在战场旧地,身临其境。经过思维演泽出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岗的战斗场景,如同电影一般,一幕一幕映入眼帘。
想着想着,280名牺牲的红军战士不就是“红军之家”门前的高大的梧桐树吗?
“咱们不去牛头山了。”小邹的话冲断了想象。《新时代风采》栏目组的编辑要赶时间,中午12点前要到雷店镇一个村采访。只有错过上山机会,不能上牛头山,瞻仰最大红军作战的战场了,听说那里有400多米战壕,如今在胡总后保护和修整下,犹为壮观。只好留着下次来体验了!
下山后,看到宾馆前面三口小池塘,清澈见底水中看到欢快鱼儿自由自在游着,花坛中叫不出名目花儿,朵朵鲜艳,好像迎接着我们这支队伍胜利归来。 走进宾馆拿出行礼,放在胡总提前为我们准备好的车子里,栏目组领导邹总拉着胡总坐在“红军之家”门口的藤椅上,交流着采风一天来收获感想,当谈及到“红军之家”的今后发展时,胡总又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说,要在近几年里,继续扩宽旅游道路,让各地旅游社带团坐大巴车,来陶家河红军山进行旅游;宾馆扩建能容纳90多个客人住宿;新建一座牛背脊骨红军纪念馆供人参观;打造一座红军山影视城,供游人体验红军战斗的场景;开辟康养、药材、茶叶、土特产多项带货旅游项目,为山村百姓找出发家致富门路,让乡亲们不再捧着“金饭碗”到外地去讨饭吃。
看着古铜黝黑的退伍军人胡顺的脸,他那高大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我面前,油然而生赞誉胡总一句话在脑门迸岀:他,不仅是“红军之家”门口的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更是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传承的一座丰碑。
上车后,姜成富一一介绍认识了《新时代风采》栏目组三位编辑,资深总主编邹总、大美女龙编、年轻帅哥邹编,我自报家门,相互认识一下,就开始行程之旅。
车上连同司机师傅6人,一路欢谈一路欣赏大别山风光,进入杨柳湾镇界坊岭村地段,山势更雄更奇更陡更险,公路缠绕山腰逆河而上,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哗哗作响,一路欢畅一路歌。
司机师傅驾车技术一流,虽是公路弯弯、曲曲折折,爬坡向上,转过一个山嘴,又迎来一个山坳,车子一路巅簸但车速仍然很快,对于没有来过英山大别山山区的栏目组编辑同志仍有着一种身心和身体考验。
边体验边赏山水风光,边倾听司机师傅介绍绕山公路的来之不易,这条公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环境斗,饿着肚皮,勒紧裤腰带,肩挑背扛,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经过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有了现在的这条宽宽的柏油马路、水泥路。
“天堑变通途。”栏目组的编辑们听后感叹着,英山人民了不起,能在悬崖绝壁中开凿出一条条山区人民致富路,通往外面世界的连心路真的不易。
车子在两边群山苍翠欲滴、鸟虫啼鸣、但闻人语响的盘山公路行驶了近一个小时,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司机师傅又指着陡峭如鼻梁的公路介绍着,这是我们要拜访的主人翁,退伍不退色老军人,老共产党员,原任胡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顺几年前自己出资金,叫挖土机利用10多月的时间才修通,通往红二十五军之战场牛背脊骨的一条公路,近两年才铺成的水泥路。“胡顺真是做事的人。”脑里想,“一定要看看胡顺是怎样的一个人。”
车上停在“红军之家”宾馆大门口,门口有一颗高大且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听宾馆工作人员介绍树龄30多个年轮了,主干两个大人牵手还抱不过来,真可谓:“门前栽有梧桐树,才能引得鳯凰来。”这不应验了吗?
四层宾馆坐北朝南向,建在半山腰中的夹山沟沟里,光石岸就有两层楼高,较之气派,石岸正面做有鲜红的党旗、国旗,八个红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字嵌入中间,增添红色传承渲染气氛,石岸上做有不绣钢护栏,栏杆插有多面红旗,红旗上印有“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重走长征路,不忘红军情;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等宣传标语,更是浓墨重彩锦上添花之笔,使人肃然起敬。
走出宾馆大厅,很有“红军之家”文化特色,什么名人书法题匾、牛背脊骨红军照、杜鹃山照,应有尽有;服务台上橱柜里有红军帽、红军装、红袖章、木质的仿真手榴弹、子弹夹、干粮袋、手枪、步枪、枪关枪、棕色蓑衣、竹编斗笠、冲锋号等过去红军用品一应俱全。真到了红军的家一样,大门口里右侧一立式宣传牌上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军之家学党史系列活动八个一:“走一段红军路,听一堂党课,看一部红色电影,讲一个红军故事,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曲,赏一遍红杜鹃,穿一次红军衣。”
这才是真正的红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符其实。
服务台右边摆放九张圆桌,是招待前来参观红色旅游客人吃饭的地方,大厅墙壁上、四方水泥柱上都是红色宣传图片,红色气息特浓。
这时,一位年不过五十,很有东北大汉形象,皮肤黝黑,身体微胖且厚道中透着睿智,精明中显着干练的中年男子微笑着向我们走过来,自报家门,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胡顺胡总。
握手,问候,三五句话寒喧,骨头子里透出了是能做事且能做大事人的执着。
我的第一印象。他到服务台上取出房卡五张,安排入住,中午12点准时到餐厅集餐。
第二印象:不善言谈。
“太阳日当午,饥肠响如敲。”我们围坐在餐桌上,一桌丰盛生态农家菜,色香俱全,散发诱人味道:红烧肉肥而不腻,新鲜的土猪蹄入口即化,下饭的咸菜不咸不淡带着微酸很合我的口味,汗菜、黄瓜、南瓜、豇豆做工讲究有特色,锅巴粥香味扑鼻,大锅饭口感良佳,厨师手艺得到客人啧啧称赞,这可侧面反映胡总知人善用的精明吧!
吃罢午饭后,天气太热,休息两三小时。
下午四点左右,就在宾馆附近转转,穿上红军服、佩上手枪、钻进森林、体验一把当红军的味道,拍下几个珍藏的镜头,留下珍贵的纪念。
晚饭后,栏目组编辑们在二楼会议室里,对胡总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胡总军人出身,有军人的情结。
据他介绍,从小听着长辈们讲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特别崇拜伟大工农红军,犹其是对大将徐海东创建的陶家河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过去不为人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向采访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第三印象:上午的第二印象是我的错觉,胡总能说且会说。
牛背脊骨,横亘荆楚大地的最东边,雄奇险峻,势如奔牛,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被当地人称颂为“英雄山”“红军山”。
1934年10月31日,驻扎在此地45天的红二十五军为了北上抗日与国民党四十七师在牛背脊骨山激战三天三夜。3800名红军对4万国民党精锐之师,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剿,最终以280多位烈士之軀凝成山魂。
这是一场红二十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经典、著名的陶家河红军牛背脊骨阻击战,为红二十五年大部队撤离根据地,进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与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会师,迎得了保贵时间,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以牺牲整一个连的战士为代价,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石。
胡顺讲述的这段历史气壮山河,荡气回肠,每讲一次他总是悲痛流泪。
当栏目组编辑问到他是如何想到,用身边红色经典故事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来带动村民利用家乡资源发家致富的? 他憨厚地微笑答道:“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值一提,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而已。”他婉言谢绝推掉了。
这时,夜也深了,我们采访暂告一段落。
睡在床上,总老想着胡总的事,不能入眠。于是坐起来打开手机,通过百度,找到了作者郑能新写的《爱上了一座山》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找到了,我要找到的答案啦!
我惊喜欢万分,如饥似渴地拜读着。
“我们总不能老是守个“金饭碗”讨饭吧?这么好的红色资源优势不利用,祖祖辈辈过着穷日子,胡家湾村何时是个头呢?
胡顺心中早就有个梦想,要在山上竖立纪念碑、建纪念馆,要让那些飘零的烈士灵魂得到安息。
他还想开辟红色旅游线路,把牛背脊骨打造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然,他也想修建避暑山庄,发展茶叶基地,带动一方致富。
心动不如行动,迟动不如早动。借着精准扶贫政策,借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借着美丽乡村振兴建设的推进东风。”
读到这里,他创业的精神感动着我,他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能人回乡,又有退伍军人身份,胡顺被推到村支书的位子上了。
上任后,他就撸起袖子,吹起冲锋号大干起来。
要致富,必修路。钱从何处来?村里人都把眼睛望着他。他知道,幸福不会从天降,等、看是求不来的,只有干中求!于是,他斩钉截铁地说,钱,我先垫上,不够,我去想办法。从资金角度考虑,村里准备先按3米路宽设计,但陶家河乡党委书记徐涛似乎看得更远,说,要干,一次性干好,不能影响将来来来往往的旅游车辆通行。胡顺望着年轻的书记笑了,一股子豪气从心底升上来,好,那就按徐书记说的干!如今,一条4米宽的平坦水泥路联通乡道直达牛背脊骨山顶。
路通了,一切都顺畅起来。纪念塔如期建成,红军墓一一修复,战斗场景浮雕栩栩如生展现在游人面前。纪念馆已经破土动工了,胡顺最初的梦想也一步一步实现了。
位于山腰的林场已经闲置多年,从来没有人觉得它还能够发挥作用,胡顺一眼就看中了这地方。通过一番提档升级改造和重建,一处幽静的避暑山庄呈现在游客面前,其中最显眼最漂亮的建筑就是“红军之家”,住到这里的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幸福时代。”
读着,读着……敦厚的胡顺胡总的形象不就是“红军之家”宾馆前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吗?有了这棵梧桐树,引得千千万万个鳯凰来。我不禁这样的想着。
竖日早晨,一行人起了个大早,又穿上红军服,重走红军路,急行军来到红二十五军曾经战场一一牛背脊骨山崗,站在《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山岗上苍劲挺拔的松树,一棵有一棵不一样的俊秀,一棵有一棵不一样雄浑,无法用最美的词汇来形象它的高傲伟岸,它们不就是伟大的红军精神的体现吗?
山岗边,到处都是映山红,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有粗有壮,状态怪异,有的似经过花匠的摆弄,形态万千,它们都是大自然送给红军山的宠儿,它们都是山中的灵魂,它们都是用红军的鲜血浸染过的,要是在四五月间来此欣赏,就能看到“杜鹃啼血”的骄艳、热烈了。
听说这里有七彩杜鹃花,比雷店天马寨多两个品种。唉,这个季节不能一睹它们的芳颜了,不过,时间是有的,明年开花时再来。
看完了山中美景,我思索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演译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几种可能的战斗场面……
“国民党军队二千余人分成七路队伍冲锋包围280人的一个红军连,久攻不下,后来地面分三路队伍强攻,天上派飞机轰炸,使海拔千米的牛背脊骨制高点炸平了,炸矮了,战斗极其惨烈。高处现在只有900多米了。
午饭时分,一位女红军战士带领炊事班战士,把从红军洞里做好红军饭分别送到前沿阵地,这也是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的寂静时刻,女红军看到自己丈夫在一棵夫妻树下隐避着,立刻放下挑在肩上的红军饭,老远跑过去拥抱着自己的丈夫,悲喜交加,泪如泉涌,丈夫掏出带血的手帕轻擦着妻子的泪水,这一刻,无需用语言表达彼此间的相互思念,此时无声胜有声,泪水更能表达心中的牵挂般般……”
在战场旧地,身临其境。经过思维演泽出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岗的战斗场景,如同电影一般,一幕一幕映入眼帘。
想着想着,280名牺牲的红军战士不就是“红军之家”门前的高大的梧桐树吗?
“咱们不去牛头山了。”小邹的话冲断了想象。《新时代风采》栏目组的编辑要赶时间,中午12点前要到雷店镇一个村采访。只有错过上山机会,不能上牛头山,瞻仰最大红军作战的战场了,听说那里有400多米战壕,如今在胡总后保护和修整下,犹为壮观。只好留着下次来体验了!
下山后,看到宾馆前面三口小池塘,清澈见底水中看到欢快鱼儿自由自在游着,花坛中叫不出名目花儿,朵朵鲜艳,好像迎接着我们这支队伍胜利归来。 走进宾馆拿出行礼,放在胡总提前为我们准备好的车子里,栏目组领导邹总拉着胡总坐在“红军之家”门口的藤椅上,交流着采风一天来收获感想,当谈及到“红军之家”的今后发展时,胡总又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说,要在近几年里,继续扩宽旅游道路,让各地旅游社带团坐大巴车,来陶家河红军山进行旅游;宾馆扩建能容纳90多个客人住宿;新建一座牛背脊骨红军纪念馆供人参观;打造一座红军山影视城,供游人体验红军战斗的场景;开辟康养、药材、茶叶、土特产多项带货旅游项目,为山村百姓找出发家致富门路,让乡亲们不再捧着“金饭碗”到外地去讨饭吃。
看着古铜黝黑的退伍军人胡顺的脸,他那高大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我面前,油然而生赞誉胡总一句话在脑门迸岀:他,不仅是“红军之家”门口的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更是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传承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