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链金融化发展关键词举隅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电影与金融的产业联姻促使电影产业链全面地迈向金融化的发展态势。电影资产证券化、保底发行、补票和票房造假成为分别影响电影产业链条中制片、发行及放映环节的关键性的金融工具。“《叶问3》金融事件”是我国电影产业金融化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与上述金融工具对电影产业链条的影响相吻合,值得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叶问3》;电影产业链;金融工具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78-02
  电影产业链一般包括制片、发行、放映等三个核心环节。目前,资本市场与电影产业互动日益频繁。金融作为第三方工具正在全面介入我国电影产业。电影资产证券化、版权证券化、完片担保制、2P2融资、众筹、保底发行、补票与票房造假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与电影产业联姻的衍生品已成为常态存在。2016年《叶问3》在内地上映,在票房收入高歌猛进的同时,其背后相关的金融操作令人眼花缭乱。“《叶问3》金融事件”一触即发。“《叶问3》金融事件”不仅将中国电影与金融的跨界联姻推向了新高潮,更充分暴露了产业联姻迅速升温的背后存在诸多弊端。“在商业逻辑和产业环境全面重塑与崛起的当下及未来,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选择与取向更为多元复杂。[1]”厘清和反思金融资本对于我国电影产业链条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电影资产证券化介入制片环节
  “制片业是电影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是电影创意、资金投入和人才集聚的市场。[2]”制片是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重点。资产证券化是将电影的预期收益通过结构重组,转化为可交易证券进而融资的一种金融活动。电影产业作为投资与风险的双高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制片、投资与资本的渠道,能降低制片风险。电影与金额的联姻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必经之路,资产证券化正在成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方式。
  《叶问3》由快鹿集团投资,制片方合禾影视与发行方大银幕联合将票房收益权出售,以1.1亿元向十方控股出售内地55%的票房收益、以4900万元向神开股份出售票房收益作为投资基金。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又以票房收益作为基础资产,利用P2P平台进行了新一轮融资。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是隶属于快鹿集团的上市公司。从资金链条看来,快鹿集团认购了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又投资了快鹿集团的电影,但本质是同一家金融集团的内部操作。看似天衣无缝的跨市场资本操作,却在“《叶问3》金融事件”大肆曝光之后,令投资方、制片方迅速陷入舆论漩涡,相关股价也在这场左右倒右手的游戏中暴跌。
  《叶问3》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P2P平台实现,经由快鹿集团联合制片方与担保公司在内的十几家P2P平台进行多次融资。国内影视P2P平台融资的运作方式与《叶问3》基本相似,都是打包一部或多部电影的收益权在平台融资。但P2P平台的电影融资机制潜藏风险。第一,电影属于估值难度大、投资风险大的无形资产。《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爆发后,快鹿集团面临18亿元的兑付危机;第二,银监会规定P2P平台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担自融。此项规定降低了融资风险,也增加了融资难度。快鹿集团触碰了银监会的这几大红线,《叶问3》具有明显的违规融资;第三,P2P平台电影融资期限要生产周期相配,错配容易造成流动风险。《叶问3》的融资期限与其生产周期不相匹配,是出现兑付危机的重要原因;第四,在国内P2P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电影资产证券化也没有成熟的运作体系。披露资金流向、项目进度是P2P投资者最基本的风险保障,但银监会对于P2P的资金流向并无明确监管,相关信息披露也参差不齐。《叶问3》自担自保、重复融资等问题将P2P平台电影融资存在的风险暴露无遗。
  显然,资产证券化是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值得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新兴领域。但是“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界来说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金融技术,电影证券化的风险并不在于证券化本身,真正诱发风险的是盲目和缺乏专业指导的畸形的证券化。”[3]通过P2P众筹等渠道进行电影资产证券化无可厚非,但是违背行业规范和法律约束操纵证券市场,只能让电影产业的泡沫愈发加重。
  二、电影保底发行日趋风靡
  保底发行指在完片后,由保底方提前向制片方支付合同中约定的预期票房收益。对制片方而言,保底发行提前锁定了制片风险,但也放弃了可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机会。对于保底方而言,票房预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盈亏,倒贴风险与丰厚收益同时存在。保底发行是资本市场进入我国电影产业的标志之一。2013年《西游降魔篇》的保底发行在国内成功试水,《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栀子花开》《太平轮》《恋爱中的城市》《师父》《港囧》《美人鱼》等多部影片随之先后尝试了保底发行。
  《叶问3》未上映前,上海中海投金控作为担保公司以10亿元的票房保底向影片投资方快鹿集团进行了保底发行。表面上看,中海投金控的保底发行并无不妥。但是,事实上神开股份、十方控股、中海投金控背后的控股股东均是快鹿集团。简言之,快鹿集团自己为自己进行了保底发行。神开股份原本是一家石油类的上市公司,由于业绩下滑而转投影视领域。快鹿集团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希望通过上市公司的股价浮动,从中获利;其二是运用金融工具的不断炒作,提高预期票房收益。但是随着“《叶问3》金融事件”的倒戈,原本计划好的保底发行收益和股票收益都随之消退。在电影商业化与产业化全面崛起的当下,一切与电影相关的经济行为都是必要的,但是“《叶问3》金融事件”的连环违规的行为造成其背后金融链的严重受损,也充分地暴露了当前我国电影经济体制运行的短板与弊端。
  保底发行的日趋风靡充分地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环境中金融化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中国正在面临传统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多资本市场的热钱纷纷“觊觎”正在崛起的电影产业。保底发行作为切入口,为资本市场与电影产业的联姻创造了有利机会。电影项目的生产周期跨度长,如果没有保底发行,制片方收入只能靠依靠票房,整个电影投资的风险将由制片方全部承担。保底发行降低了制片风险,使制片方在产业链的发行环节就能够安全地退出。保底发行为影视公司解决了资金链的后顾之忧,为其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也为电影创作的积极性提供了有效充足的物质保障。此外,普通发行对于发行方来说,只能获得发行费用。但是,保底发行颠覆了普通发行的权利,能在票房收入中获取更多收益,而且根据保底合同的约定内容,还有可能获取窗口化放映带来的收益,甚至是电影IP及衍生品收益。当然,收益的放大也意味着风险的加剧。保底发行中的风险基本上由发行方承担。随着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保底金额也随之上涨,其隐藏的保底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发行方的资金实力和运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补票与票房造假入侵电影放映环节
  补票和票房造假是资本市场入侵电影放映环节的两种运作方式。网络购票平台以低价出售电影票,差价就被称为补票,补票一般由网络平台和片方承担。互联网购票兴起之后,购票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补票随之出现。但经历过几年赔本赚吆喝后,格瓦拉、猫眼等购票平台相继出现资金问题,平台烧钱补票的行为越来越少,其更愿意通过补票来获得等额的资源交换。片方愿意利用购票平台买票房或补票价,以提升电影影响力及预期收益,提高投资方在二级市场获利的可能。补票已成整个电影放映环节的潜规则,在政策法规不强制干预的情况下会持久存在。
  票房造假的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叶问3》把造假推向风口浪尖。《叶问3》上映30小时,票房收入破4亿元,半个月票房达到7.9亿元。片方和影院联手,通过虚构天价电影票和打造的“幽灵场”等操作创造了《叶问3》票房收入一路走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查结果显示《叶问3》被查实的虚假排片场次高达7600多余场,涉及票房造假3200万元。发行方也承认有5600万元的自购票房。受“《叶问3》金融事件”的影响,大银幕发行的下一部影片《夏有乔木》被推档,十方控股股价蒸发逾80%。票房是电影金融创新产品中核心的变量因素,是投资方、融资方、保底发行方、制片方关注的焦点。电影一旦成为金融产品,票房达到预期则各方集团皆大欢喜。反之,所有金融环节都可能出现负反应。诚然,票房是可以操纵的,因此其金融创新都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这也成为很多涉及金融资本市场和电影产业的投资方大肆票房造假的原动力。
  补票与票房造假的本质都是运用资金杠杆的金融游戏,目的在于通过小投入撬动大票房。目前,我国电影行业法《电影管理条例》中,仅针对透漏瞒报票房做出了相关规定,对于补票、买票房、虚假排片等行为并没有相应的认定方法和处理措施。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法规,打击票房造假等行为的执行力度欠缺。票房作为金融产品良性切入电影产业的一道保障,确实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严加监督管理,也需要资本市场的行业自律。
  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性消费的具体实现方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式并存、多渠道获得、多类型选择等态势。[4]”电影与金融的耦合与联姻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策略。但“《叶问3》金融事件”引发一系列负反应违背了电影产业的运作规则,是触碰法律和行业底线的违规操作,严重破坏了电影金融的生态圈。当前,“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整合,多领域、多渠道、多平台携手创造了文化共生与共享的发展趋势。[5]”电影产业的金融化发展在互联网广阔的背景下得以迅速成长。未来,电影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还需更多正面积极、健康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才能真正使资本市场的现实力量真正有效地介入我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打造华莱坞帝国贡献一份铿锵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鲁昱晖.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J].宁夏社会科学,2016(2).
  [2] 金雪涛.我国电影产业链优化发展策略[J].现代传播,2013(4).
  [3] 黄树清.如何实现真正的电影证券化融资[J].当代电影,2011(10).
  [4] 王秋硕.论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类型发展与优化培养[J].中国电视,2015(12).
  [5] 鲁昱晖.危机与突围:“网文剧”版权问题初探[J].编辑之友,2016(4).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第六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
10+3合作已是第十九个年头,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也开到了第八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研讨会已经成为10+3框架下最具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交流合作平台。媒体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媒体人理应通过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理性全面的评论观点,为10+3合作提供思想力量和价值引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0+3合作的“初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期刊
大约1个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一家“汉字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一层大厅放了一棵“汉字树”,上面挂着808个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同样是汉字,在越南,有新年求汉字祈福的习惯;在马来西亚,每年都会评选年度汉字。某种程度上,汉字这一符号,象征了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的“共同血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乃至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近代以来,整个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澎湃新闻等国内的新闻客户端都在努力尝试用大数据思维经营。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可视化呈现方式是数据新闻的最大特征。可视化形式增加了内容立体感,能够更完美地讲述故事。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受众需求,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需要打造个性化内容、建设并完善数据新闻团队、注重专长人才分工合作、努力实现跨组织资源合作、权衡核心产品和经营
期刊
摘 要: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得到空前的提高。随着传播环境的日新月异,整个大的传播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个日趋活跃的信息市场。同时,传媒产业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革。近年来,在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撑下诞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自媒体,开始不断影响传播生态,引人注目。自媒体传播形式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
期刊
摘 要:全媒体读题时代的到来,电视受众的信息需求和选择发生变化,节目标题的作用在竞争中日益彰显。《今日说法》作为一档法制栏目,成功地将标题与栏目的关系融入到节目制作当中,凸显了节目特色,促进节目有效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今日说法》节目标题,总结其标题制作特色与方法,以期为电视节目标题制作提供思路,进而增强节目公信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制作;特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很光荣成为当今社会的“秉笔史官”,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话筒讲述纷纭世事。与客观理性同行,与良知人性共生。  编者按:随着新媒体的诞生,主持人角色和定位均发生了新的转变,主持人在新媒介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综合性的素质和技能,给新闻业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坚守、奉献、担当、创新、忍耐力……这些关键词用在一名新闻工作者身上再为合适不过,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期刊
摘 要: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
期刊
摘 要: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社会新闻往往成为一些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追逐的目标。本来并不引人关注、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没有多大推进意义的事件,经过一些都市类媒体的“高倍”放大以及轮番“轰炸”,一时引起社会恐慌,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党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方式。本文从两家媒体报道的过程、时间节点,探讨分析当今党报等主流媒体导向问题把握,正确引导舆论热点。  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品牌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在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建构虚拟品牌社区有助于维持品牌关系。本文以虚拟品牌社区理论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海书展的虚拟品牌社区“书香上海”新浪微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书展虚拟品牌社区在上海书展举办时期主要发挥了信息传播的作用,存在单向传播明显、信息主题不合理、社区成员参与度低等问题,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发展对策。  关键词:虚拟品牌社区;上海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