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课堂分享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提升课堂分享的有效性提出对策,希望能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教学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发挥心理潜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计上主要以课堂体验活动为主,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然而学生能否将教育意义内化到思维当中主要通过课堂分享体现出来,有效的课堂分享能够促进学生对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的内化升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享环节存在很大问题。这其中主要受到初中生心理特殊性、课堂氛围、心理健康课教师以及同伴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体验活动时很积极,但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却不愿表达或表达有效性较低,这就会影响学生对活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当堂课程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实现有效课堂分享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据此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对策。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体验活动之后往往会有较多的心理感受,但同时青春期带来的心理闭锁性会阻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另外,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为得到教师更多关注可能会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这就会降低分享有效性。因此,初中生课堂分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分享缺失和分享有效性低两方面。
1.分享缺失
初中生的心理闭锁性使得他们更愿意自己消化体验活动之后获得的心理感受。同时初中生也在意同伴和教师的评价。当有学生鼓起勇气分享时对同伴来说是一场心理冲击,即使同伴认同该名学生的分享也不会接纳,同伴会潜意识排斥该学生,具体就表现为起哄等。这使得本身就具有心理闭锁性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进行课堂分享。此外,当学生主动进行课堂分享时可能会因为对体验活动理解不恰当,并没有表达出活动背后真正的教育意义。此时教师的回应可能是“这位同学可能没准备好,先请坐”,该回答具备一定合理性但也会削弱学生课堂分享的积极性。因此,同伴和教师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分享缺失。
2.分享有效性低
在氛围较和谐的心理健康课上不排除有学生为博得教师或同伴关注会故意分享一些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这样课堂分享的积极性会很高,但分享的有效性较低。此时全体学生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该名学生身上而脱离课堂分享的主题,直接影响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理解,从而影响当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此外,课堂分享有效性低可能是教师的课程设计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教师设计体验活动是要以课程主题为依据的,这样活动和课程主题才能有效衔接。学生在体验活动结束后也自然会进行有效分享。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忽略这个问题,教师会为了“热身”去设计活动,造成活动与课程主题分离,学生在体验活动之后的课堂分享有效性也自然会降低。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问题的对策
本研究针对课堂分享缺失和课堂分享有效性低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以下对策。例如,建立课堂公约、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分享方式多元化、教师进行适度自我开放等。
1.建立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即课堂规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色环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好的课堂规则可以让学生积极分享活动体验后的感受,得到内心的升华。同时教师向学生表明,心理健康课是开放的、值得尊重的、不批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课没有课堂纪律,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言。因此,课堂上当有学生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遵守课前制定的课堂公约,认真分享。此外,如果有学生对他人的课堂分享造成干扰或哄笑分享者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课堂公约的存在,向学生说明,心理健康课上要尊重他人,每个同学的分享都值得被尊重,当你分享时,你也会希望其他同学能尊重你。因此我们要先学会尊重他人。因此课堂公约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有效分享。
2.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对课程主题全方位掌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主题含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为什么、怎么样。即这个主题为什么重要,以及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环节都需要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能自己体会到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并通过课堂分享环节表达出来。例如,初中心理健康课有一个主题是“学会倾听”,这一主题的课程设计,教师要考虑到设计怎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会倾听。如设计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主动向另一人说自己的开心事,另一人要装作听不见或心不在焉的样子”。学生在此活动结束之后就会对为什么要学会倾听深有体会,在课堂分享当中就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心理健康课教师要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将课程主题与课堂分享環节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提高课堂分享的有效性。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心理健康课中是否能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关系到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败。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融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开放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积极表达情感体验、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具体来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当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堂课开始的5—10分钟,所以应该采用学生喜欢的导入形式,如游戏导入、视频导入、故事导入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接下来体验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因素,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为接下来的课堂分享提供基础。
(2)教师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时可以走到学生座位当中,身体向学生倾斜,同时双臂张开并面带微笑。以上肢体动作可以向学生暗示师生地位平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包容,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课堂分享。 (3)教师要善于进行表扬鼓励。当有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之后,教师要给予该学生口头表扬鼓励,尽量不要批评学生的观点。让该名同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乐于分享。
4.分享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分享问题采用不同的分享方式会促进学生主动分享,还可以增强课堂分享的多样性。多元化分享方式具体有个人分享、小组分享、匿名分享等。
(1)个人分享。针对难度较低的分享问题,如“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就可以采取个人分享的方式。可以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也可以按座位排列順序接龙分享。此方式可以增强分享的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分享有效性。
(2)小组分享。针对中等以上难度的问题,如“请你为坚毅勇敢下定义。”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分享的方式。即先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组内讨论分享。这种分享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互相促进,能够提升分享有效性。
(3)匿名分享。针对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如“成长计划书”可以采用写的方式将想表达的意思梳理清楚,记录下来。是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果不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分享。
5.教师进行适度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是心理学领域专业名词,也称为自我暴露或自我表露。最初指咨询师对来访者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某些问题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甚至存在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分享当中,教师适度的自我开放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对学生的分享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或者是升华作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个重要的主题“情绪”,在分享环节教师会说“产生消极情绪时你会怎么做?”有学生会分享“打人、砸东西等”此时教师不进行自我开放的话,学生就不会认识到当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时要学会合理调控。因此教师在学生分享结束后要进行自我开放,如“那被你打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样做合适吗?”,此时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要合理调控情绪而不是暴力发泄消极情绪。此外,如果学生故意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教师的自我开放可以是“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样不会打消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说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分享有效性,也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分享。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觉察能力,关注到学生分享过程中的细节并进行适当的反馈,才能让心理辅导活动课堂的分享环节更加高效,达到真正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
结 语
课堂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一环,而初中生的心理特殊性也决定了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堂分享如何设计成心理健康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希望以上针对课堂分享的对策能为教师提高分享有效性提供帮助,也希望广大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能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提高分享有效性的方法,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深入、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单佳楠.提高心理课堂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探究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5):29-33.
[2]武文军.活动 体验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三要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4-15.
作者简介:刘小萌(1996—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发挥心理潜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计上主要以课堂体验活动为主,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然而学生能否将教育意义内化到思维当中主要通过课堂分享体现出来,有效的课堂分享能够促进学生对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的内化升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享环节存在很大问题。这其中主要受到初中生心理特殊性、课堂氛围、心理健康课教师以及同伴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体验活动时很积极,但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却不愿表达或表达有效性较低,这就会影响学生对活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当堂课程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实现有效课堂分享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据此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对策。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体验活动之后往往会有较多的心理感受,但同时青春期带来的心理闭锁性会阻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另外,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为得到教师更多关注可能会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这就会降低分享有效性。因此,初中生课堂分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分享缺失和分享有效性低两方面。
1.分享缺失
初中生的心理闭锁性使得他们更愿意自己消化体验活动之后获得的心理感受。同时初中生也在意同伴和教师的评价。当有学生鼓起勇气分享时对同伴来说是一场心理冲击,即使同伴认同该名学生的分享也不会接纳,同伴会潜意识排斥该学生,具体就表现为起哄等。这使得本身就具有心理闭锁性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进行课堂分享。此外,当学生主动进行课堂分享时可能会因为对体验活动理解不恰当,并没有表达出活动背后真正的教育意义。此时教师的回应可能是“这位同学可能没准备好,先请坐”,该回答具备一定合理性但也会削弱学生课堂分享的积极性。因此,同伴和教师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分享缺失。
2.分享有效性低
在氛围较和谐的心理健康课上不排除有学生为博得教师或同伴关注会故意分享一些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这样课堂分享的积极性会很高,但分享的有效性较低。此时全体学生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该名学生身上而脱离课堂分享的主题,直接影响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理解,从而影响当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此外,课堂分享有效性低可能是教师的课程设计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教师设计体验活动是要以课程主题为依据的,这样活动和课程主题才能有效衔接。学生在体验活动结束后也自然会进行有效分享。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忽略这个问题,教师会为了“热身”去设计活动,造成活动与课程主题分离,学生在体验活动之后的课堂分享有效性也自然会降低。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分享问题的对策
本研究针对课堂分享缺失和课堂分享有效性低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以下对策。例如,建立课堂公约、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分享方式多元化、教师进行适度自我开放等。
1.建立课堂公约
课堂公约即课堂规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色环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好的课堂规则可以让学生积极分享活动体验后的感受,得到内心的升华。同时教师向学生表明,心理健康课是开放的、值得尊重的、不批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课没有课堂纪律,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言。因此,课堂上当有学生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遵守课前制定的课堂公约,认真分享。此外,如果有学生对他人的课堂分享造成干扰或哄笑分享者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课堂公约的存在,向学生说明,心理健康课上要尊重他人,每个同学的分享都值得被尊重,当你分享时,你也会希望其他同学能尊重你。因此我们要先学会尊重他人。因此课堂公约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有效分享。
2.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对课程主题全方位掌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主题含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为什么、怎么样。即这个主题为什么重要,以及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环节都需要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能自己体会到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并通过课堂分享环节表达出来。例如,初中心理健康课有一个主题是“学会倾听”,这一主题的课程设计,教师要考虑到设计怎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会倾听。如设计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主动向另一人说自己的开心事,另一人要装作听不见或心不在焉的样子”。学生在此活动结束之后就会对为什么要学会倾听深有体会,在课堂分享当中就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心理健康课教师要加强对课程主题的理解,将课程主题与课堂分享環节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提高课堂分享的有效性。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心理健康课中是否能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关系到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败。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融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开放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积极表达情感体验、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具体来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当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堂课开始的5—10分钟,所以应该采用学生喜欢的导入形式,如游戏导入、视频导入、故事导入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接下来体验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因素,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为接下来的课堂分享提供基础。
(2)教师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时可以走到学生座位当中,身体向学生倾斜,同时双臂张开并面带微笑。以上肢体动作可以向学生暗示师生地位平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包容,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课堂分享。 (3)教师要善于进行表扬鼓励。当有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之后,教师要给予该学生口头表扬鼓励,尽量不要批评学生的观点。让该名同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乐于分享。
4.分享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分享问题采用不同的分享方式会促进学生主动分享,还可以增强课堂分享的多样性。多元化分享方式具体有个人分享、小组分享、匿名分享等。
(1)个人分享。针对难度较低的分享问题,如“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就可以采取个人分享的方式。可以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也可以按座位排列順序接龙分享。此方式可以增强分享的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分享有效性。
(2)小组分享。针对中等以上难度的问题,如“请你为坚毅勇敢下定义。”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分享的方式。即先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组内讨论分享。这种分享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互相促进,能够提升分享有效性。
(3)匿名分享。针对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如“成长计划书”可以采用写的方式将想表达的意思梳理清楚,记录下来。是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果不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分享。
5.教师进行适度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是心理学领域专业名词,也称为自我暴露或自我表露。最初指咨询师对来访者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某些问题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甚至存在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分享当中,教师适度的自我开放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对学生的分享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或者是升华作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个重要的主题“情绪”,在分享环节教师会说“产生消极情绪时你会怎么做?”有学生会分享“打人、砸东西等”此时教师不进行自我开放的话,学生就不会认识到当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时要学会合理调控。因此教师在学生分享结束后要进行自我开放,如“那被你打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样做合适吗?”,此时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要合理调控情绪而不是暴力发泄消极情绪。此外,如果学生故意分享与体验活动无关的内容,教师的自我开放可以是“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样不会打消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说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分享有效性,也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分享。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觉察能力,关注到学生分享过程中的细节并进行适当的反馈,才能让心理辅导活动课堂的分享环节更加高效,达到真正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
结 语
课堂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一环,而初中生的心理特殊性也决定了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堂分享如何设计成心理健康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希望以上针对课堂分享的对策能为教师提高分享有效性提供帮助,也希望广大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能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提高分享有效性的方法,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深入、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单佳楠.提高心理课堂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探究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5):29-33.
[2]武文军.活动 体验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三要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4-15.
作者简介:刘小萌(1996—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