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是“四小人”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校本化理解与表达:诗歌,点亮师生生命中一个个或平凡或重要的日子,成为学校最鲜明的文化烙印;以童书为核心,在阅读中看见更大、更真实的世界和更丰富、更高贵的自己;童话剧,是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对阅读的深化和延伸,为学生打下了人生的丰厚底色。
关键词:新教育儿童课程;诗歌;童书;童话剧
就从一个学生说起吧。
薛奕辰,是我们学校二年级三班的学生。小家伙活泼好动,一天一个不小心,脚踝骨裂了。他打着石膏回到学校的那天早晨,教室大屏幕上播放的是班主任郝斌老师专门送给他的一首小诗——《受伤的手指》。
薛奕辰的名字被郝老师编进了诗歌里。“白绷带绑好了,看着都觉得疼。把姐姐的爱心贴纸借来,贴在石膏上面,薛奕辰的左腿,变成了神奇的画板……”
当全班学生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室的空气中有一种东西暖暖地、静静地流淌着。
新教育儿童课程,让我们对这个小小校园怦然心动。
课程,不应只是知识的罗列,而是呵护、唤醒,是和儿童当下生命的深刻编织,是有温度的、美好的生活方式。
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正是我们“四小人”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校本化理解与表达。
一首诗——与黎明共舞
不学诗,无以言。
我校的早晨,是从问安诗开始的。
一首首经典诗歌擦亮学生生命的黎明。从金子美铃到谢尔大叔,从儿歌童谣到《论语》《诗经》……十多年的深耕与滋养,诗歌已然成为我校最鲜明的文化烙印。
2020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日。学校国旗护卫队和原首都国旗护卫队的叔叔联合升旗后,北部战区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走进了三年级二班。学生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首小诗,欢迎薛叔叔的到来。一位初次见面的现役军人和52个小不点的声音默契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我们看到,薛班长的眼睛是湿润的。
2020年4月28日,终于等来了疫情后返校的那一天,全校语文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诗歌开启这不同寻常的开学第一课。学校微信群,被一间间教室里或抒发豪迈、或深情告白的诵读刷屏。说实话,我有些激动,内心有一种情绪在涌动。老师们的行动如此一致,他们选择的诗词,色调也是如此一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尺码相同。我在学校微信群里敲下这样一句话:这组镜头弥足珍贵,展现了“四小人”坚定的学习生活。作为校长,我知道,这个坚定的深处,是“四小人”对职业的认同,对教育的笃定。
十年校庆,我们同样没有选择歌舞和鲜花,而是以我们最喜爱的晨诵的形式在十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完成了一场简约、朴素却仪式感满满的校庆活动。
诗歌,就这样,已然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生活,点亮师生生命中一个个或平凡或重要的日子。
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美好,又创造美好。“四小人”晨诵课程研发与创造的脚步从没有停息。
原创课程“诗唐神韵”曾获评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该课程以17首唐诗为核心,师生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的天空下。在那些锦绣诗篇中触摸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感受“雄壮浑厚”的盛唐之音,体验“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盛唐气象,找寻那份大唐独有的自信与气魄。
近年来,我们以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为生长点,开始追求更本土化、更校本化的新教育儿童课程。
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西校门,抬眼就可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没错,那就是秦岭。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秦岭,对于中国人,特别是陕西人来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她是历史,是文化,是家,是根。源于这样的初衷和价值意义,2018年春天,我们开始了“秦岭沐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研发。
秦岭的山水,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最终凝聚成诗词歌赋中最美的魂魄。一年后,六年级的师生开始徜徉在诗词秦岭的山水之间。每个早晨,师生和李白一起在太白山下感叹,和王维一起在终南山下低吟,为雪拥蓝关、敢于进谏的韩愈点赞。
“秦岭沐歌”综合性实践课程是晨诵,又不止步于晨诵。它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晨诵课程形式,一言蔽之:打破学科壁垒,跨界多元整合。美术课上,教师和学生拍秦岭、画秦岭,还绘制了秦岭沐歌百米版画长卷,一起感受大秦岭的豪迈与伟岸。舞蹈课上,女同学的《长袖舞》,男同学的《大风歌》,隐隐透露秦人的豪迈铿锵。音乐课上,学生或高歌如江河滔滔,或吟唱《山居秋暝》如風轻云淡。影视课上,观看8集纪录片《大秦岭》之后,师生一起探讨“大秦岭,我的父亲山”。研学课上,精心策划“最美秦岭”摄影展、“我和秦岭”生态调查、“我爱秦岭”手抄报等“走进秦岭”系列活动。学生置身于秦岭的文化氛围,诵读秦岭的诗词,仿佛置身于秦岭的山水间。
“秦岭沐歌”之旅,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唤醒……
2020年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上,“秦岭沐歌”诗词诵读作品获得陕西省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
一本书——唤醒生命的美好
在朱永新老师的倡导下,新教育人对书香校园建设有一种特有的痴迷。“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同样是“四小人”朴素而宁静的阅读方式。
近些年,我们营造书香校园的愿景矢志不移,用一本本童书的连缀丰盈学生的童年。我校的儿童阅读课程,以童书为核心的师生共读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总结近几年共读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各年级师生共读书目缺乏统一进度的现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年龄特征,通过问卷调研,专家咨询等细致的前期准备,我们
制订了《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小学各年级师生共读及推荐书单》,每个年级必读书目8本,选读书目若干。
当然,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它没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生命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他们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于是,我们持之以恒地通过导读课、阅读推进课、主题探讨课,引领学生共读一本书。
每年,当杨柳依依与落叶金黄之时,我们的跳蚤书市在学生的期盼中准时开市。买卖或者交换,一朵云唤醒另一朵云,一本本书也成为人际交往的纽带。
近几年,师生共读、教师共读、亲子共读在我校蔚然成风。在阅读中,我们看见了更大、更真实的世界,也看到了更丰富、更高贵的自己。
一部剧——校园里的盛典
如果说童话是一首诗,至纯,至真,那么童话剧就更像一张网,汇聚热忱,共创美好。在大阅读背景下,我们要让一间间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童话剧是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对阅读的深化和延伸。
2014年至今,我们在各学段扎实推进师生共读的基础上,组织了多届童话节。从共同阅读、成立剧组、编写剧本,到竞聘演员、设计服装道具、编排演练等,各个环节,全校师生都全员参与、共同创作。虽然各年级各班有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不同的艺术题材,学生的表演技艺也不甚精湛,但所有学生都纯粹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去,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体验角色,获得成长。通过童话剧这个载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凝结成为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大家携手共进,与童话相约,与书香为伴,与经典同行,让生命更加美丽和灿烂。深度的参与,让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童话剧还不是最终极的表达。2016年,学校还摄制了微电影《幸福蜜药》。这部片子以我们真实的新教育儿童课程为蓝本,全校师生本色出演。我也扮演了校长一角,与师生一起经历了“玩电影”的过程。同年,这部影片参展美国洛杉矶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我校10岁的小女生刘涵月获得“最佳儿童演员奖”。
从海量阅读到班级共读,从主题探讨到童话剧,再从童话剧到微电影,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阅读阶梯。它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阅读的灯塔,打下了人生的丰厚底色。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行动。
生命赋予了每个孩子一种可以抵达卓越的潜能,这一潜能最终能否转化为花朵与果实,其关键是岁月,那是寂寞的、艰苦的、滴水穿石的岁月。
我们宁静的内心始终相信——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马东,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小学。)
关键词:新教育儿童课程;诗歌;童书;童话剧
就从一个学生说起吧。
薛奕辰,是我们学校二年级三班的学生。小家伙活泼好动,一天一个不小心,脚踝骨裂了。他打着石膏回到学校的那天早晨,教室大屏幕上播放的是班主任郝斌老师专门送给他的一首小诗——《受伤的手指》。
薛奕辰的名字被郝老师编进了诗歌里。“白绷带绑好了,看着都觉得疼。把姐姐的爱心贴纸借来,贴在石膏上面,薛奕辰的左腿,变成了神奇的画板……”
当全班学生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室的空气中有一种东西暖暖地、静静地流淌着。
新教育儿童课程,让我们对这个小小校园怦然心动。
课程,不应只是知识的罗列,而是呵护、唤醒,是和儿童当下生命的深刻编织,是有温度的、美好的生活方式。
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正是我们“四小人”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校本化理解与表达。
一首诗——与黎明共舞
不学诗,无以言。
我校的早晨,是从问安诗开始的。
一首首经典诗歌擦亮学生生命的黎明。从金子美铃到谢尔大叔,从儿歌童谣到《论语》《诗经》……十多年的深耕与滋养,诗歌已然成为我校最鲜明的文化烙印。
2020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日。学校国旗护卫队和原首都国旗护卫队的叔叔联合升旗后,北部战区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走进了三年级二班。学生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首小诗,欢迎薛叔叔的到来。一位初次见面的现役军人和52个小不点的声音默契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我们看到,薛班长的眼睛是湿润的。
2020年4月28日,终于等来了疫情后返校的那一天,全校语文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诗歌开启这不同寻常的开学第一课。学校微信群,被一间间教室里或抒发豪迈、或深情告白的诵读刷屏。说实话,我有些激动,内心有一种情绪在涌动。老师们的行动如此一致,他们选择的诗词,色调也是如此一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尺码相同。我在学校微信群里敲下这样一句话:这组镜头弥足珍贵,展现了“四小人”坚定的学习生活。作为校长,我知道,这个坚定的深处,是“四小人”对职业的认同,对教育的笃定。
十年校庆,我们同样没有选择歌舞和鲜花,而是以我们最喜爱的晨诵的形式在十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完成了一场简约、朴素却仪式感满满的校庆活动。
诗歌,就这样,已然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生活,点亮师生生命中一个个或平凡或重要的日子。
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美好,又创造美好。“四小人”晨诵课程研发与创造的脚步从没有停息。
原创课程“诗唐神韵”曾获评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该课程以17首唐诗为核心,师生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的天空下。在那些锦绣诗篇中触摸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感受“雄壮浑厚”的盛唐之音,体验“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盛唐气象,找寻那份大唐独有的自信与气魄。
近年来,我们以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为生长点,开始追求更本土化、更校本化的新教育儿童课程。
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西校门,抬眼就可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没错,那就是秦岭。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秦岭,对于中国人,特别是陕西人来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她是历史,是文化,是家,是根。源于这样的初衷和价值意义,2018年春天,我们开始了“秦岭沐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研发。
秦岭的山水,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最终凝聚成诗词歌赋中最美的魂魄。一年后,六年级的师生开始徜徉在诗词秦岭的山水之间。每个早晨,师生和李白一起在太白山下感叹,和王维一起在终南山下低吟,为雪拥蓝关、敢于进谏的韩愈点赞。
“秦岭沐歌”综合性实践课程是晨诵,又不止步于晨诵。它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晨诵课程形式,一言蔽之:打破学科壁垒,跨界多元整合。美术课上,教师和学生拍秦岭、画秦岭,还绘制了秦岭沐歌百米版画长卷,一起感受大秦岭的豪迈与伟岸。舞蹈课上,女同学的《长袖舞》,男同学的《大风歌》,隐隐透露秦人的豪迈铿锵。音乐课上,学生或高歌如江河滔滔,或吟唱《山居秋暝》如風轻云淡。影视课上,观看8集纪录片《大秦岭》之后,师生一起探讨“大秦岭,我的父亲山”。研学课上,精心策划“最美秦岭”摄影展、“我和秦岭”生态调查、“我爱秦岭”手抄报等“走进秦岭”系列活动。学生置身于秦岭的文化氛围,诵读秦岭的诗词,仿佛置身于秦岭的山水间。
“秦岭沐歌”之旅,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唤醒……
2020年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上,“秦岭沐歌”诗词诵读作品获得陕西省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
一本书——唤醒生命的美好
在朱永新老师的倡导下,新教育人对书香校园建设有一种特有的痴迷。“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同样是“四小人”朴素而宁静的阅读方式。
近些年,我们营造书香校园的愿景矢志不移,用一本本童书的连缀丰盈学生的童年。我校的儿童阅读课程,以童书为核心的师生共读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总结近几年共读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各年级师生共读书目缺乏统一进度的现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年龄特征,通过问卷调研,专家咨询等细致的前期准备,我们
制订了《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小学各年级师生共读及推荐书单》,每个年级必读书目8本,选读书目若干。
当然,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它没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生命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他们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于是,我们持之以恒地通过导读课、阅读推进课、主题探讨课,引领学生共读一本书。
每年,当杨柳依依与落叶金黄之时,我们的跳蚤书市在学生的期盼中准时开市。买卖或者交换,一朵云唤醒另一朵云,一本本书也成为人际交往的纽带。
近几年,师生共读、教师共读、亲子共读在我校蔚然成风。在阅读中,我们看见了更大、更真实的世界,也看到了更丰富、更高贵的自己。
一部剧——校园里的盛典
如果说童话是一首诗,至纯,至真,那么童话剧就更像一张网,汇聚热忱,共创美好。在大阅读背景下,我们要让一间间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童话剧是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对阅读的深化和延伸。
2014年至今,我们在各学段扎实推进师生共读的基础上,组织了多届童话节。从共同阅读、成立剧组、编写剧本,到竞聘演员、设计服装道具、编排演练等,各个环节,全校师生都全员参与、共同创作。虽然各年级各班有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不同的艺术题材,学生的表演技艺也不甚精湛,但所有学生都纯粹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去,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体验角色,获得成长。通过童话剧这个载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凝结成为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大家携手共进,与童话相约,与书香为伴,与经典同行,让生命更加美丽和灿烂。深度的参与,让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童话剧还不是最终极的表达。2016年,学校还摄制了微电影《幸福蜜药》。这部片子以我们真实的新教育儿童课程为蓝本,全校师生本色出演。我也扮演了校长一角,与师生一起经历了“玩电影”的过程。同年,这部影片参展美国洛杉矶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我校10岁的小女生刘涵月获得“最佳儿童演员奖”。
从海量阅读到班级共读,从主题探讨到童话剧,再从童话剧到微电影,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阅读阶梯。它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阅读的灯塔,打下了人生的丰厚底色。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行动。
生命赋予了每个孩子一种可以抵达卓越的潜能,这一潜能最终能否转化为花朵与果实,其关键是岁月,那是寂寞的、艰苦的、滴水穿石的岁月。
我们宁静的内心始终相信——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马东,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