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簪花习俗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簪花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然而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变异之一便是不光妇女簪花,连男子也簪花。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尚不普遍。到了宋代,才日益普遍起来,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
  邵雍的“头上花姿照酒卮”,梅尧臣的“欲插为之醉,但惭发星星”,杨万里的“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陆游的“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等诗句,都是簪花习俗在宋代十分普遍的真实写照。
  宋人簪的都是什么花呢?请看王巩《闻见近录》上的一段记载:“故事,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
  所谓“生花”,就是鲜花。一般而言,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花、栀子花、荣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所谓“宫花”,是指以罗、绢、通草等为原料制成的假花,也就是《梦梁录》中所说的“像生花朵”。宫花或由宫中制作,或由坊间专为宫中制作。
  制作宫花,必须选取形态、质地逼真的材料。如梅花瓣质地较薄,且有轻盈感,用罗来制作就比较合适。牡丹、芍药花瓣较厚,又有一点毛茸茸的质感,用通草来制作就比较相宜。再加上能工巧匠的精心染色、攒合成型,更是栩栩如生。
  宋代词人蔡士裕写了词作赞美“生花”的制作工艺:“怪得梅开早,被何人香罗剪就,天工奇巧。”“玉质冰姿依然在,算暗中,只欠香频到。”其形态逼真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簪花习俗在宋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它不仅继续作为一种民俗事象而存在,而且还部分地转变成礼仪制度。这从宋人簪花的主要场合便可以看出来。
  典礼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南宋时,皇帝所赐的花色,按品级各有不同:“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此种场合的簪花方式是将花簪在幞头上,即所谓“簪戴”。《武林旧事·恭谢》中对这种幞头簪花的场面有生动的记载:“上服幞头,红上盖,玉束带,不簪花。教坊乐作,前三盏用盘盏,后二盏屈卮。御筵毕,百官侍卫吏卒等并赐簪花从驾,缕翠滴金,各竞华丽,望之如锦绣。”姜白石也写诗描述过这种场面:“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簪花也反映在民间婚仪中。按照宋代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又叫花胜,是古代的一种首饰)一两枚”。这在《水浒传》第五回上亦可找到例证。小霸王周通前往桃花村入赘时,“小喽罗头上乱插着野花”。周通本人则“头戴撮尖乾红凹面巾,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直到近代婚仪,在不少地区还保存着新郎肩披红绸、礼帽两侧插上金花的习俗,由此也可以看出民俗事象的传承性。
  宴会
  按照礼制,凡参加大宴并御筵,皇帝所赐的花必须戴归私第,不戴或让仆从持戴,都要受到御史纠举。司马光20岁中进士,在闻喜宴(皇帝赐新进士宴名叫闻喜宴)上,众人都簪花,司马光性不喜华靡,独不簪花。大家便告戒他:“君赐不可违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不簪花是违背礼仪的举动。
  然而,也有相反的情形。如遇国有大灾、瘟疫、忌辰等,则不可簪花。《宋史·李衡等传》记载,莫濛充任贺金正旦使,金人赐宴的那天,他以本朝忌辰为由拒绝簪花。金人一再催促,他也坚执不从。这位外交使臣,在国势孱弱的情况下,还能做到不屈从,极力维护本朝尊严,是难能可贵的。
  朋友之间在举行便宴时亦可簪花。如沈括记载,韩魏公镇扬州时,恰巧芍药生金缠腰四朵,便招王歧公、王荆公、陈秀公宴饮,各簪一枝。司马光《和吴省副梅花半开招凭由张司封饮》:“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回。”显然也是写朋友之间饮宴的事。
  节令
  不同的节令插戴不同的花朵或类似花朵的饰物,是宋代节令的重要民俗事象。每逢上元之夜,“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闹蛾”是剪彩做成花或蛱蝶、草虫儿的形状。“玉梅”是以白绢制成的梅花。“雪柳”则是以绢花装簇的花枝。端午节,“荣莉盛开,城内外扑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立秋的那天,“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重阳节更是热闹非凡,“都人是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司马光的“不肯那钱买珠翠,任教堆插阶前菊”,苏东坡的“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都反映了重九簪菊的习俗。
  然而民間簪花,毕竟是一种装饰,因此还是年轻人居多。《古今诗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周翰童时,侍郡侯宴,恰巧席间有位簪花的客人。郡侯出了一个上联“口吹杨叶成新曲”,要周翰对,周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头戴花枝学后生。”从周翰的这个对句可以看出,老人戴花会被人视为“学后生”“老来俏”。黄山谷有词云:“花上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也是这一心态的真实写照。(来源:《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西晋灭亡过程中,匈奴、羯、氐、羌、鲜卑所谓“五胡”兴起,北方陷入所谓“十六国”时代(实际的割据政权不止16个)。其中,最先起事的是匈奴人出身的枭雄刘渊,他建立了汉国(前赵),其部属羯族首领石勒后来建立了后赵政权。  刘渊(?—310),字元海,山西忻州匈奴人,自称是匈奴冒顿之后。《晋书·载记一·刘元海传》称a:“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刘渊少时酷爱读书,以当时
毛瑟C/96手枪19世纪90年代,在毛瑟兵工厂工作的费德勒三兄弟设计出了毛瑟手枪。该枪一开始发射了.65毫米博查特子弹,1896年正式投产时改为使用7.63毫米毛瑟子弹。—※—C/96
小学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具备一个强健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坚毅的意志品质,让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
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张蔚萍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某些经济学家,在批评公有制和赞扬私有化时,常常拿马克思讲的一句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作为理论依据。我国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建...
传统艺术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值得广泛传承。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艺术融入美术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激励学生主动传承和保护传统艺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传统艺术融入美术教学中呢?作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既要深入掌握教材知识,也要注重其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辟适宜的融入途径,最大化促进美术课堂教学。
同科举一样,武举是古代选拔培养军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武举始于先秦,汉、隋各代承袭此制。唐初,由于猛将众多,所以选将并不紧迫。唐代武举制始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以后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在反辽取胜中建立金帝国,继之又指挥金兵分两路进军辽廷领地东北全境,其在东路的战略是在金军主攻东京辽阳府的同时,对其属下的辽阳和辽南大地民族关系复
山林与臺閣是明初至明中葉士人關心的一個話題。通過比較這個時期幾位文壇領袖的山林与臺閣之論,可以探討明初至明代中葉士人詩學觀念的變化及真正代表創作實踐精神的詩歌主
和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一样,王守仁从他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同时代人指责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却又不能不承认他事功卓著。今人说他承朱学之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孩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