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正在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要伙伴之一。调查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养猫家庭从1146.31万个上升到7067.09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19.95%;同期,养狗家庭从3596.59万个上升到9105.01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9.73%。养猫家庭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养狗家庭增长速度的两倍。为何近十年中国人开始钟情于猫,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养猫行为呢?
社会孤独感提高
养猫人群的快速上涨,一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程度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孤独感提高有关。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家庭户小型化等所带来的“空巢青年”“空巢老人”现象,使得社会孤独感提高。通过养宠物缓解个人情感的空窗成为一种时兴的方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结婚率呈下降趋势,粗结婚率从2013年的9.92%下降至2018年的7.30%。单身青年群体增长较快。另外,从新生人口增长情况来看,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仅8.50‰,创下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新低,这意味着不仅单身人口的比例在增大,少子化的情况也在加剧。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单身化和少子化无疑增加了相应人群的孤独感。
此外,中国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目前中国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人,占比13.5%,创下历史新高。无子女或与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人无疑将面临较为强烈的孤独感。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比2010年减少0.48人,为2.62人,家庭户呈现出了明显的小型化趋势。小型化趋势也印证了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空巢青年”“空巢老人”的说法。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单身人口增多,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及家庭户小型化都是增强社会孤独感的重要促进因素。除此之外,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度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与人的社交数量,同样在增强人们的孤独感。
无论是单身人士、已婚人士,还是“空巢老人”,排遣孤独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养宠物。据Euromonitor(欧睿)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养宠人群对待宠物的态度看,仅有5.6%的人群把宠物当作宠物看,而有93.2%的人把宠物当作朋友或亲人看待。有50.1%的单身群体把宠物当作亲人,养宠的态度表现为陪伴需求以缓解孤独感,而47.6%的已婚人士把宠物当作孩子。从宠物主婚姻状态看,单身人士占比最高达32.5%,对宠物的陪伴需求最高。未婚人士和已婚人士占比则分别达50.1%和49.9%。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养猫家庭从1146.31万个上升到7067.09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19.95%;同期,养狗家庭从3596.59万个上升到9105.01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9.73%。猫成为更受欢迎的宠物。
养猫文化流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现代青年在享受更加完备的物质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比先辈更多、更大、更难以抗拒的压力和焦虑,在工作、购房、育儿、医疗、养老等形形色色的重担逼压之下,不少现代青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老年人面临“空巢”化和养老的难题,同样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2019年2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中国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4.2%,明显高于男性(3.0%);50—64岁年龄段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最高,为4.1%。从年龄来看,5至54岁人口的患病率在下降,但55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却在上升。综合来看,目前,70—74岁的女性是我国抑郁症患病率最高的群体。
不少研究显示,饲养宠物可以缓解人的孤独感和精神压力。宠物一生的“契约”伙伴只有主人,纯粹而简单的信任、承诺、陪伴与关怀,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情感较为强烈的占有、控制和支配欲,成为人类丰富情感的栖息地,可有助于排遣现代人的孤独感。
在现代都市中猫相对于狗而言,更加适合作为宠物。首先猫的体型较小,在住房价格高昂的大都市,人均居住面积本来就小,体型更小的猫就更加适合圈养。其次,猫是独居动物,不爱社交,与人的互动较少,活动范围也更小;狗的祖先狼是群居动物,狗天生喜爱社交,不仅喜爱与同类互动,也乐于与人互动。养狗的人需要每天出门遛狗,而现在多数城市对于遛狗在方式、场所、时间上都或多或少有所限制。因此养狗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猫更加贴合“孤独症患者”的情感投射。猫的天性决定它们喜欢在自己圈定的势力范围内封闭,以最安全的方式、最柔韧的身段将自己蜷缩隐匿起来,不合群也不愿被打扰。这种特质与现代都市人的气质十分契合,猫之于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和精神向往。
人口的少子化、单身化和老龄化趋势,城市生活成本的增高,以及城市文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人际交往淡化共同促使了养猫文化的流行。
亟须加快动物保护立法
许多研究报告都已经证明,人类在宠物身上投射的情感有很强的拟人化特征,即将宠物当成朋友、亲人。这种拟人化的情感灌注,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把宠物几乎等同于人一样看待。随着养宠物人群的日益增多,保护动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保护动物者与虐待动物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这种矛盾斗争几乎已经上升到了“文明战争”的程度。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总是会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刺痛爱宠人群的神经。2020年4月8日,有网友爆料山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范某庆虐杀动物,并拍摄视频贩卖。曝光的视频中有多只活猫被用火烧、鞭打等手段虐待,画面十分残忍,让人极度不适。相关新闻在网络上很快引来了网友的口诛笔伐。4月9日,范某庆网上发布道歉声明,恳请社会“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然而很快又有网友曝光与范某庆的聊天记录,内容显示范某庆称“过个个把月,继续耍你们的猫”“学校能拿我咋办”“你们能拿我咋办”,再度引起群情激愤。4月15日,山东理工大学发布了对虐猫学生范某庆的处理公告,决定对其予以退学处理。
据网友曝光的聊天记录,范某庆在被学校退学后,仍表示要继续虐猫。
范某庆之所以有恃无恐,主要原因之一是反对虐待动物仍然只停留在社会“公序良俗”的伦理道德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诚如范某庆所言,“学校能拿我咋办”“你们能拿我咋办”。社会教育只能批评引导,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多元,风俗各异,导致动物保护法出台艰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或者是城镇化较快的地区,饲养宠物人群较多,对动物的保护需求较强。但是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人与动物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竞争对立关系,保障人的权利需要放在第一位。例如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地区,如果动物和人争夺口粮,那么肯定要优先保障人的权利。此外,我国各地的风俗不同,有很多传统的习俗都和当今的动物保護理念相冲突。例如部分地区有吃狗肉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当地可能已经延续几百年、上千年,但是这显然与都市文明中将狗作为“伴侣动物”的理念冲突。两种文明之间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定论。类似的情况还在许多领域存在。因此要想通过一个具备普遍约束力的动物保护法,协调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价值观,非常困难。
需要警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割裂社会,影响和谐。例如爱猫狗人士与虐待猫狗人士决难以共处。甚至对于爱猫狗人士来说,如果公权力不保护他们的权益,他们有动用“私权”的冲动。
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法制化配套也需跟上,在保护动物问题上全社会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法律层面的保护依然是停留在野生动物层面。随着中国养宠物人群的日益增多,对于动物保护的呼声也会日益高涨,相关立法需要尽快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