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较落后,已无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加快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步伐,围绕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校企共培的方案,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得,真正实现数学学习内容与岗位知识的“全接触”。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数教学;课程变革;实践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学生入学时的整体水平有所下滑,表现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这一事实亟需改变,为此教师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实用
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即教材,其选用及分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根据现代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及分析教材,能够对教学过程加以优化。假如教材不合适时,学生学习教材如同吞下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对后期的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应用型高职院校并没有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特色教材,仅仅是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而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不但数量较少,品种相对单一,而且内容大多陈旧,并不能够形成独特的体系。
2.评价不科学
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即终结性评价,作为其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客体的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高职院校也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评价多以期末考试为主。整个学期下来,考试次数甚少,除了大型的数学竞赛考试外,就是期末考试,所涉及范围狭窄,理论知识、记忆性知识远远超过了实践知识、理解性知识。通过一次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在这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情况,偏离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够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情况。
3.内容不合理
若单从理论上来讲,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学科知识及学习活动的重要组合,不仅仅体现出学科的基础性,而且还体现着社会性、多样性,能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就当前的来看,现阶段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还仅仅停留于学科理论知识讲解的层面,课程内容相对而言较陈旧,并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优化改革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1)设置培养目标。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时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目标。要转变教育培训观念,与周边企业探讨如何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从而明确课程设置目标,给予恰当的定位。
(2)将双证课程与课程建设目标相结合。大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坚持“必须、够用、适用”原则,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以掌握;突出高等数学技能及特色,实现针对性、先进性及实用性:针对岗位特点,大胆开发出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数学基本课程,实现双证课程与课程建设目标的融合。
(3)专业培养目标。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等数学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应综合培养知识、能力及素质过硬的数学人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发展为应用型、外向型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胜任各项岗位工作。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1)易读性。在数学教材设置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以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为基准,理论不宜生涩,尽量浅显易懂。
(2)多样性。一方面,应增加数学教材的信息量。由于教材中的信息量固定有限,并且各项知识也具有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适当增加辅助性教材的开发应用。
(3)实用性。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可在每一单元的后面添加日常生活交流部分。教学中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提高工作能力。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是否客观、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加以改革,提高考核方式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对于校内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将期末考试成绩与校内活动等联系起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表现都可加入到学分中。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校内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
对于校外课程而言,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骨干教师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学生的校外实践情况就可以作为考核加分的重要参考项,从而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增长。
总而言之,数学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重点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数教学;课程变革;实践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学生入学时的整体水平有所下滑,表现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这一事实亟需改变,为此教师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实用
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即教材,其选用及分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根据现代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及分析教材,能够对教学过程加以优化。假如教材不合适时,学生学习教材如同吞下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对后期的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应用型高职院校并没有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特色教材,仅仅是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而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不但数量较少,品种相对单一,而且内容大多陈旧,并不能够形成独特的体系。
2.评价不科学
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即终结性评价,作为其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客体的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高职院校也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评价多以期末考试为主。整个学期下来,考试次数甚少,除了大型的数学竞赛考试外,就是期末考试,所涉及范围狭窄,理论知识、记忆性知识远远超过了实践知识、理解性知识。通过一次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在这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情况,偏离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够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情况。
3.内容不合理
若单从理论上来讲,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学科知识及学习活动的重要组合,不仅仅体现出学科的基础性,而且还体现着社会性、多样性,能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就当前的来看,现阶段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还仅仅停留于学科理论知识讲解的层面,课程内容相对而言较陈旧,并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优化改革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1)设置培养目标。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时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目标。要转变教育培训观念,与周边企业探讨如何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从而明确课程设置目标,给予恰当的定位。
(2)将双证课程与课程建设目标相结合。大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坚持“必须、够用、适用”原则,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以掌握;突出高等数学技能及特色,实现针对性、先进性及实用性:针对岗位特点,大胆开发出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职业数学基本课程,实现双证课程与课程建设目标的融合。
(3)专业培养目标。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等数学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应综合培养知识、能力及素质过硬的数学人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发展为应用型、外向型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胜任各项岗位工作。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1)易读性。在数学教材设置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以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为基准,理论不宜生涩,尽量浅显易懂。
(2)多样性。一方面,应增加数学教材的信息量。由于教材中的信息量固定有限,并且各项知识也具有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适当增加辅助性教材的开发应用。
(3)实用性。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可在每一单元的后面添加日常生活交流部分。教学中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提高工作能力。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是否客观、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加以改革,提高考核方式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对于校内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将期末考试成绩与校内活动等联系起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表现都可加入到学分中。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校内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
对于校外课程而言,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骨干教师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学生的校外实践情况就可以作为考核加分的重要参考项,从而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增长。
总而言之,数学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重点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