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使之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數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文化其实就是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背景知识,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物尽其用”。
关键词 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36-01
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使之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文化其实就是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文化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你知道吗?”或“数学小知识”这样的内容,它们所处的位置往往是在书的一角,很不起眼。但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管是对于课堂教学,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一、巧用背景知识,引新课提兴趣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而言,指的就是导入。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开门见山、悬念导入、以旧引新、创设情境、类比迁移、实物演示等等。为了一个好的导入,教师往往得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其实对于某些内容,数学背景知识作为导入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在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时,先出示几幅漂亮的由普通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形成的美图,孩子们会由衷发出赞叹的声音,你知道吗?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随机说你们也可以做到,这节课后你们都是艺术大师!数学美深入其中!
整堂课孩子们信心满满,特别投入!
二、寻求背景知识,感知抽象知识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授《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孩子们对亿的大小无法感知,在《你知道吗?》中告诉“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半”,渗透感知,给学生自主感知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得对大数的丰富感受。
三、学以致用,提高兴趣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的产生,数的发展,如何记数等一系列有关数的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讲解这些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知。
比如在讲质数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质数过于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折。我给他们讲起了“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总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并告诉他们这是数学领域的“悬案”,至今没能证明。这时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纸笔“埋头苦干”了。我继续说道:“如果把数学比作一个王国的话,数论就是国王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当我把这句话说完的时候,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最后谁也没能证明这个猜想是对还是错,但学生对质数的态度却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示范引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但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示范引领,创造机会让学生拾级而上。教师示范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训练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
五、深入体会,文化渗透
让孩子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加强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做数学文化的创造者。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拓展数学历史,是营造数学文化的有益补充。
文化总是潜藏于人们心底,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谈论说笑之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背景知识,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挖掘它的功能,做到“物尽其用”。其实,如果能善用、活用数学课本中的背景知识,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更有可能为我们的学生开启了另一扇求知之窗。
关键词 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36-01
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使之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文化其实就是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文化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你知道吗?”或“数学小知识”这样的内容,它们所处的位置往往是在书的一角,很不起眼。但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管是对于课堂教学,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一、巧用背景知识,引新课提兴趣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而言,指的就是导入。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开门见山、悬念导入、以旧引新、创设情境、类比迁移、实物演示等等。为了一个好的导入,教师往往得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其实对于某些内容,数学背景知识作为导入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在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时,先出示几幅漂亮的由普通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形成的美图,孩子们会由衷发出赞叹的声音,你知道吗?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随机说你们也可以做到,这节课后你们都是艺术大师!数学美深入其中!
整堂课孩子们信心满满,特别投入!
二、寻求背景知识,感知抽象知识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授《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孩子们对亿的大小无法感知,在《你知道吗?》中告诉“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半”,渗透感知,给学生自主感知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得对大数的丰富感受。
三、学以致用,提高兴趣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的产生,数的发展,如何记数等一系列有关数的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讲解这些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知。
比如在讲质数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质数过于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折。我给他们讲起了“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总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并告诉他们这是数学领域的“悬案”,至今没能证明。这时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纸笔“埋头苦干”了。我继续说道:“如果把数学比作一个王国的话,数论就是国王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当我把这句话说完的时候,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最后谁也没能证明这个猜想是对还是错,但学生对质数的态度却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示范引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但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示范引领,创造机会让学生拾级而上。教师示范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训练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
五、深入体会,文化渗透
让孩子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加强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做数学文化的创造者。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拓展数学历史,是营造数学文化的有益补充。
文化总是潜藏于人们心底,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谈论说笑之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背景知识,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挖掘它的功能,做到“物尽其用”。其实,如果能善用、活用数学课本中的背景知识,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更有可能为我们的学生开启了另一扇求知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