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展开了第一次合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之中,共产国际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给予了中国两党以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因而我们要辩证的看待。
【关键词】共产党;共产国际;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在这之中,共产国际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党合作改变了中国混乱的政治局面,联起手来为中国的发展积极寻求出路。
一、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指导
(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
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给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尤其是殖民地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无情压榨,多数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此时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声音,他们公开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辩护。在这种情况之下,列宁发表了若干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文章,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论述无产阶级关于民族殖民地的问题。
1920年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作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报告,指出:要准确分辨一个政党是否是工人政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由工人组成”,更主要的在于“它由谁领导,他的行动和政策策略的内容是什么。”1[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同时指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包括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在民族民主革命没有成功实现之前,要帮助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并没有成熟的思想和策略,一方面接受列宁的理论,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为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林的“斯内夫利特”战略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林,1883年出生于荷兰,年轻时便参加了社会民主党,1913年被派遣到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殖民者的民族解放运动,于是,马林在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教联盟之间进行斡旋,积极促成二者的合作,并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1920年马林在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阐述了他在印度尼西亚的革命经验,即“斯内夫利特”理论。次年,当马林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
二、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践推动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时,孙中山就曾说要“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同时也对中国的革命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尚且年幼,无论是理论经验还是实践经验都是远远不够的,“国民党在组织上尚未形成,政治上又软弱,思想上尚未定型”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所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无法单独的在全中国掀起革命浪潮。
故此,在1921年末,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前去拜访了孙中山,并提出了联俄的主张,但是遭到了孙中山的婉言拒绝。然而,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心灰意冷,在此关键时刻,共产国际仍表示支持孙中山,愿意站在孙中山的一边,由此,孙中山才确定了联俄的思想。
同年8月,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法租界会面,商讨合作等问题,马林劝导孙中山切勿戒躁,不要进行贸然的军事行动。一定要注意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要开展群众宣传运动,要在思想上对百姓进行贯彻,“使上海成为一个在全国城市工人中以及在在农民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的中心。”3最后,经过共产国际的艰辛努力,孙中山“允许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1922年加入了共产国际,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所以共产党也在积极配合国共合作工作的展开,配合共产国际对中国的革命的领导。
同年1月,共产国际在东方召开了会议。列宁本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同国民党代表瞿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等人就国共合作展开讨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共双方才意识到必须奋起反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努力夺取民族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联合战线,共同应对强大的敌人。
三、共产国际在指导过程中的错误
(一)指导中的右倾错误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在过程中也存在错误,其中严重的就是在认识上的右倾错误。
早在1921年初,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正式来到中国,马林在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力量十分弱小,理论经验、实践经验十分欠缺,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力亦是十分有限。
马林对中国的工农运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上海是中国较大的工业中心,然而工人的数量不是很多,这些使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了质疑。
1921年在张太雷的陪同下,马林到南方地区与国民党进行联系和沟通,在那里,他认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1922年马林回到莫斯科汇报工作,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革命的想法和立场,他认为:“他们不愿与国民党联合,这些小团体开展宣传工作的前景是暗淡的。”同年8月底的西湖会议上,马林“以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为由,使会议最终做出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
(二)领导方式、指导思想的错误
共产国际作为无限阶级性质的国际组织,以领导和发动世界革命为宗旨,应该把指导各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最为目标,但是苏俄作为共产国际中最具有影响的国家,在外交上不应该以利己主义为出发目标,通过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苏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帮助到了中国,但是同时苏俄也是出于为自身利益的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共产国际既有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指导,也存在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我们既要看到共产国际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消极作用,全面系统的看问题。
注释:
1.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李颖.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共产党;共产国际;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在这之中,共产国际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党合作改变了中国混乱的政治局面,联起手来为中国的发展积极寻求出路。
一、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指导
(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
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给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尤其是殖民地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无情压榨,多数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此时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声音,他们公开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辩护。在这种情况之下,列宁发表了若干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文章,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论述无产阶级关于民族殖民地的问题。
1920年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作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报告,指出:要准确分辨一个政党是否是工人政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由工人组成”,更主要的在于“它由谁领导,他的行动和政策策略的内容是什么。”1[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同时指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包括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在民族民主革命没有成功实现之前,要帮助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并没有成熟的思想和策略,一方面接受列宁的理论,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为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林的“斯内夫利特”战略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林,1883年出生于荷兰,年轻时便参加了社会民主党,1913年被派遣到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殖民者的民族解放运动,于是,马林在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教联盟之间进行斡旋,积极促成二者的合作,并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1920年马林在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阐述了他在印度尼西亚的革命经验,即“斯内夫利特”理论。次年,当马林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
二、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践推动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时,孙中山就曾说要“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同时也对中国的革命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尚且年幼,无论是理论经验还是实践经验都是远远不够的,“国民党在组织上尚未形成,政治上又软弱,思想上尚未定型”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所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无法单独的在全中国掀起革命浪潮。
故此,在1921年末,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前去拜访了孙中山,并提出了联俄的主张,但是遭到了孙中山的婉言拒绝。然而,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心灰意冷,在此关键时刻,共产国际仍表示支持孙中山,愿意站在孙中山的一边,由此,孙中山才确定了联俄的思想。
同年8月,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法租界会面,商讨合作等问题,马林劝导孙中山切勿戒躁,不要进行贸然的军事行动。一定要注意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要开展群众宣传运动,要在思想上对百姓进行贯彻,“使上海成为一个在全国城市工人中以及在在农民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的中心。”3最后,经过共产国际的艰辛努力,孙中山“允许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1922年加入了共产国际,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所以共产党也在积极配合国共合作工作的展开,配合共产国际对中国的革命的领导。
同年1月,共产国际在东方召开了会议。列宁本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同国民党代表瞿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等人就国共合作展开讨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共双方才意识到必须奋起反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努力夺取民族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联合战线,共同应对强大的敌人。
三、共产国际在指导过程中的错误
(一)指导中的右倾错误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在过程中也存在错误,其中严重的就是在认识上的右倾错误。
早在1921年初,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正式来到中国,马林在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力量十分弱小,理论经验、实践经验十分欠缺,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力亦是十分有限。
马林对中国的工农运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上海是中国较大的工业中心,然而工人的数量不是很多,这些使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了质疑。
1921年在张太雷的陪同下,马林到南方地区与国民党进行联系和沟通,在那里,他认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1922年马林回到莫斯科汇报工作,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革命的想法和立场,他认为:“他们不愿与国民党联合,这些小团体开展宣传工作的前景是暗淡的。”同年8月底的西湖会议上,马林“以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为由,使会议最终做出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
(二)领导方式、指导思想的错误
共产国际作为无限阶级性质的国际组织,以领导和发动世界革命为宗旨,应该把指导各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最为目标,但是苏俄作为共产国际中最具有影响的国家,在外交上不应该以利己主义为出发目标,通过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苏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帮助到了中国,但是同时苏俄也是出于为自身利益的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共产国际既有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指导,也存在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我们既要看到共产国际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消极作用,全面系统的看问题。
注释:
1.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李颖.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