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下放黑龙江笔架山公安部五七干校50周年,在那个年代,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温暖片断,因为难得,都显得弥足珍贵,从而留存在往事的记忆里。
在干校3年多的下放期间,我曾在食堂、大田干活,还参加了由下放干部和知青组成的农村工作队一年。工作队里的下放干部老苏是位局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一口浓重的山西家乡口音,脸上多有皱纹和一口假牙显得很老相,其实他只是年过半百的年龄。我小局长30岁,也同大家一起称他老苏,当地老乡尊称他“老苏老爷子”。工作队带着行李住在老乡家,我和老苏被安排在有个小男孩的40多岁老贫农夫妇家住宿。房东夫妇早年随父母从河南黄泛区逃荒来东北,一直说自己的家乡话。这是典型的东北房舍,屋内有南北土炕,中间距离不足两米,当地农家两代人同住一屋南北炕。那次,我和老苏睡北坑,同中年老乡夫妇住一屋我很不习惯。
工作队轮流在老乡家吃派饭。农民普遍缺粮,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冬天只吃两顿饭。工作队白天同老乡下地劳动,晚上开会,我常因饥饿难挨而心慌冒虚汗,老苏见状即悄悄地塞给我一块水果糖,我不管不顾地把糖含在嘴里,立时缓过神来。一次,吃过派饭的老苏手捂腮帮一副痛苦状,我忙问有什么不舒服,他无奈地告诉我:“昨天从干校回工作队时,匆忙中把假牙忘在了家里。”那时,干校来的工作队队员一两个月可回干校休整一下。我告诉老苏,第二天我回干校帮他取回假牙。本来我可在干校休整两三天,考虑老苏没有假牙的痛苦,到干校当日我即去了老苏家。
那时已进入了隆冬季节,老苏的老伴儿热情地给我端了一大盘当地产的比山楂果大些、酸酸红红的大秋果招待我。大秋果秋天可吃,冬天的大秋果又是一种吃法:把大秋果冻起来存放,吃时放在冷水里拔出冰来,吃在嘴里酸酸的凉凉的直打冷战,这种特有的风味让人终身难忘。那时我年轻,肚子缺食,胃口極好。那天我的吃相肯定不雅,老苏的老伴儿在一旁微笑着对我说:“好吃吧,多吃,多吃!”第二天一早,我即坐火车赶回工作队,把手绢包着的假牙交给了焦急等待的老苏。有了这个小插曲后,我和老苏几乎无话不说,有时还开个小玩笑。
老苏写的字是典型的左低右高,写捺和顿笔时向上提,外人看他的字如见天书。“文革”初期他写的检查材料,他本人不在场,要找日常帮局长抄写材料的同志代读,我和几个年轻同志笑着私语:那是(苏)东坡体。我同老苏说起“东坡体”时,他如孩童般地笑起来。一次,我说起流行于山西、陕西的眉户调,那种曲调不同于豪放大气的梆子戏,而是软软的绵锦的,反映当地人委婉柔情的性格。我的“眉户调”话题,引起老苏的怀旧情结而两眼发亮,他同我说起早年参加革命的一些趣事。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出差一南方口岸城市。一天,我在摆满了香蕉、菠萝、芒果、木瓜、椰子等亚热带水果的街市上行走。忽地,飘来了久违了的水果香,这种水果香在南国显得很另类。我急忙寻找,远远地看到那熟悉的红红艳艳的大秋果,如同看着我的张张笑脸。我几乎狂奔到那个水果摊,急忙俯身查看包装箱标出的产地: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场。此刻,我已不能自控地泪流满面……
在干校3年多的下放期间,我曾在食堂、大田干活,还参加了由下放干部和知青组成的农村工作队一年。工作队里的下放干部老苏是位局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一口浓重的山西家乡口音,脸上多有皱纹和一口假牙显得很老相,其实他只是年过半百的年龄。我小局长30岁,也同大家一起称他老苏,当地老乡尊称他“老苏老爷子”。工作队带着行李住在老乡家,我和老苏被安排在有个小男孩的40多岁老贫农夫妇家住宿。房东夫妇早年随父母从河南黄泛区逃荒来东北,一直说自己的家乡话。这是典型的东北房舍,屋内有南北土炕,中间距离不足两米,当地农家两代人同住一屋南北炕。那次,我和老苏睡北坑,同中年老乡夫妇住一屋我很不习惯。
工作队轮流在老乡家吃派饭。农民普遍缺粮,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冬天只吃两顿饭。工作队白天同老乡下地劳动,晚上开会,我常因饥饿难挨而心慌冒虚汗,老苏见状即悄悄地塞给我一块水果糖,我不管不顾地把糖含在嘴里,立时缓过神来。一次,吃过派饭的老苏手捂腮帮一副痛苦状,我忙问有什么不舒服,他无奈地告诉我:“昨天从干校回工作队时,匆忙中把假牙忘在了家里。”那时,干校来的工作队队员一两个月可回干校休整一下。我告诉老苏,第二天我回干校帮他取回假牙。本来我可在干校休整两三天,考虑老苏没有假牙的痛苦,到干校当日我即去了老苏家。
那时已进入了隆冬季节,老苏的老伴儿热情地给我端了一大盘当地产的比山楂果大些、酸酸红红的大秋果招待我。大秋果秋天可吃,冬天的大秋果又是一种吃法:把大秋果冻起来存放,吃时放在冷水里拔出冰来,吃在嘴里酸酸的凉凉的直打冷战,这种特有的风味让人终身难忘。那时我年轻,肚子缺食,胃口極好。那天我的吃相肯定不雅,老苏的老伴儿在一旁微笑着对我说:“好吃吧,多吃,多吃!”第二天一早,我即坐火车赶回工作队,把手绢包着的假牙交给了焦急等待的老苏。有了这个小插曲后,我和老苏几乎无话不说,有时还开个小玩笑。
老苏写的字是典型的左低右高,写捺和顿笔时向上提,外人看他的字如见天书。“文革”初期他写的检查材料,他本人不在场,要找日常帮局长抄写材料的同志代读,我和几个年轻同志笑着私语:那是(苏)东坡体。我同老苏说起“东坡体”时,他如孩童般地笑起来。一次,我说起流行于山西、陕西的眉户调,那种曲调不同于豪放大气的梆子戏,而是软软的绵锦的,反映当地人委婉柔情的性格。我的“眉户调”话题,引起老苏的怀旧情结而两眼发亮,他同我说起早年参加革命的一些趣事。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出差一南方口岸城市。一天,我在摆满了香蕉、菠萝、芒果、木瓜、椰子等亚热带水果的街市上行走。忽地,飘来了久违了的水果香,这种水果香在南国显得很另类。我急忙寻找,远远地看到那熟悉的红红艳艳的大秋果,如同看着我的张张笑脸。我几乎狂奔到那个水果摊,急忙俯身查看包装箱标出的产地: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场。此刻,我已不能自控地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