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探讨了高职学前教育系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构,利用大学生业余时间服务社区有困难家庭的幼儿,将学校、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出谋划策,将学前教育系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推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化 志愿服务 模式
高校志愿活动是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很多高校都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但对于一些地处中小城市又缺乏志愿服务经验的新兴高职高专志愿服务活动,多停留在捐赠物资、义务劳动等非专业的低级阶段,活动形式单一。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大于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志愿者的自身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使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陷入瓶颈。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着力于“专”,即专业化的、有针对性,有技术含量的高水平志愿服务,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即可以提高志愿服务层次和水平,又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这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建立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以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定位志愿服务活动。所谓的“盲点”指的是下午16:30-17:30放学以后到家长下班以前,以及周末,这两个时间段幼儿放学,会有一部分的家长还在上班,没有办法按时接送和看顾孩子。而这个时间却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下课或放假时间。针对这个家长照顾幼儿“盲点”,充分利用学生下课或放学时间,集结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参加,来提供幼儿托管、幼儿保健,特长辅导等高质量的活动。这样有学前教育专业化特色的志愿活动,不仅发挥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色,让志愿服务活动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为符合这种情况的家长解了燃眉之急,让志愿服务活动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可以借鉴现有的成熟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一、成立稳定组织加强业务指导,保证活动实效性
1.在队伍建设上,要以建立注册登记制度为重点,要准确及时的登记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并由受服务家庭和志愿者组织予以确认,这使志愿者的劳动得到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2.建立指导教师制度,规范组织建设。学前专业的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幼儿教育看护问题上给予必要的帮扶,这是一个极为专业和复杂的工作,特别是遇到多动症、自闭症等学习有障碍的儿童看护教育,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师的指导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方面,同样包括活动开展实施步骤和细节的指导,建立全方位的指导教师制度,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建立实践基地规划活动内容,保证活动长期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长效的工作,在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要彻底克服“形式主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利于长期和深入的开展活动。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河北省级重点、特色、骨干专业,京津冀大中型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专业与实验幼儿园、新强者幼儿园、金螺号幼儿园、泊头一幼等23所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我们可以依托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将活动日常化。学生为有需要家庭提供服务,采用的方式是,平时在各个幼儿园设立服务登记单,家长有需要可直接到所在幼儿园登记,再由学生定期进行回收,并确定服务时间与对象。这样就将志愿服务长期开展下去,而不是活动一次,服务一次。
三、加强媒体宣传普及志愿理念,提升活动影响力
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意义深远,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通过设计志愿活动logo、印发相关的宣传单、宣传册、张贴海报、工作简报、举办志愿服务成果展、电视、微信等形式多样方式来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认识度,以达到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树立志愿典型,强化品牌示范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青年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使社会大众了解融入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和谐志愿服务对接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影响力,确保人才延续,实现志愿服务的健康长效机制。
四、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1.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的志愿者考核体系,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如建立志愿者服务申报、认定、评估、建档的模式,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评选先进,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意旷工,工作懈怠,迟到早退次数达到一定程度的志愿者予以警告直至开除。
2.与评奖评优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对志愿者的激励范围。充分将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推优入党等因素纳人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每年定期开展志愿者总结表彰会,评选星级志愿者、感动校园公益人物和志愿服务之星等。
五、建立学校、家庭的双方互为监督的机制
盲点志愿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家庭照顾幼儿,并承担社会责任。家长一方面是受惠者,一方面是监督者,监督志愿者的志愿活动是否准时到位,定期为志愿者打分。这也能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真正的服务到人。
但是,由于志愿活动对被服务的对象是免费,容易给被服务对象一种随意的感觉,造成志愿服务活动时,被服务对象的随意性,不能按时按点的参加活动,给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有效,应该制定一系列针对被服务家庭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定期对被服务对象进行回访,跟踪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时间,内容、方式,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规范服务对象的纪律,在一定时间内多次未到的可以终止志愿服务活动,发动被服务家庭以其他形式加入到志愿者的团队中,将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良性循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7.
[2]何艳.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l(4).
[3]冷開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3).
[4]王晓斌,宋酷,胡风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2011(9).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化 志愿服务 模式
高校志愿活动是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很多高校都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但对于一些地处中小城市又缺乏志愿服务经验的新兴高职高专志愿服务活动,多停留在捐赠物资、义务劳动等非专业的低级阶段,活动形式单一。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大于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志愿者的自身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使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陷入瓶颈。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着力于“专”,即专业化的、有针对性,有技术含量的高水平志愿服务,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即可以提高志愿服务层次和水平,又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这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建立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以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定位志愿服务活动。所谓的“盲点”指的是下午16:30-17:30放学以后到家长下班以前,以及周末,这两个时间段幼儿放学,会有一部分的家长还在上班,没有办法按时接送和看顾孩子。而这个时间却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下课或放假时间。针对这个家长照顾幼儿“盲点”,充分利用学生下课或放学时间,集结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参加,来提供幼儿托管、幼儿保健,特长辅导等高质量的活动。这样有学前教育专业化特色的志愿活动,不仅发挥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色,让志愿服务活动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为符合这种情况的家长解了燃眉之急,让志愿服务活动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可以借鉴现有的成熟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一、成立稳定组织加强业务指导,保证活动实效性
1.在队伍建设上,要以建立注册登记制度为重点,要准确及时的登记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并由受服务家庭和志愿者组织予以确认,这使志愿者的劳动得到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2.建立指导教师制度,规范组织建设。学前专业的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幼儿教育看护问题上给予必要的帮扶,这是一个极为专业和复杂的工作,特别是遇到多动症、自闭症等学习有障碍的儿童看护教育,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师的指导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方面,同样包括活动开展实施步骤和细节的指导,建立全方位的指导教师制度,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建立实践基地规划活动内容,保证活动长期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长效的工作,在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要彻底克服“形式主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利于长期和深入的开展活动。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河北省级重点、特色、骨干专业,京津冀大中型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专业与实验幼儿园、新强者幼儿园、金螺号幼儿园、泊头一幼等23所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我们可以依托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将活动日常化。学生为有需要家庭提供服务,采用的方式是,平时在各个幼儿园设立服务登记单,家长有需要可直接到所在幼儿园登记,再由学生定期进行回收,并确定服务时间与对象。这样就将志愿服务长期开展下去,而不是活动一次,服务一次。
三、加强媒体宣传普及志愿理念,提升活动影响力
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意义深远,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通过设计志愿活动logo、印发相关的宣传单、宣传册、张贴海报、工作简报、举办志愿服务成果展、电视、微信等形式多样方式来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认识度,以达到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树立志愿典型,强化品牌示范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青年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使社会大众了解融入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和谐志愿服务对接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影响力,确保人才延续,实现志愿服务的健康长效机制。
四、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1.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的志愿者考核体系,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如建立志愿者服务申报、认定、评估、建档的模式,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评选先进,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意旷工,工作懈怠,迟到早退次数达到一定程度的志愿者予以警告直至开除。
2.与评奖评优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对志愿者的激励范围。充分将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推优入党等因素纳人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每年定期开展志愿者总结表彰会,评选星级志愿者、感动校园公益人物和志愿服务之星等。
五、建立学校、家庭的双方互为监督的机制
盲点志愿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家庭照顾幼儿,并承担社会责任。家长一方面是受惠者,一方面是监督者,监督志愿者的志愿活动是否准时到位,定期为志愿者打分。这也能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真正的服务到人。
但是,由于志愿活动对被服务的对象是免费,容易给被服务对象一种随意的感觉,造成志愿服务活动时,被服务对象的随意性,不能按时按点的参加活动,给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有效,应该制定一系列针对被服务家庭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定期对被服务对象进行回访,跟踪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时间,内容、方式,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规范服务对象的纪律,在一定时间内多次未到的可以终止志愿服务活动,发动被服务家庭以其他形式加入到志愿者的团队中,将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良性循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7.
[2]何艳.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l(4).
[3]冷開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3).
[4]王晓斌,宋酷,胡风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