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生活中的相濡以沫。68岁的沈定荣与丈夫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诠释成人间大爱。
美丽往事
1939年,沈定荣出生在河南省正阳县。195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汝南师范学校。
沈定荣有个同学叫姚乐莲,两个人既是邻居,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姚乐莲的二哥姚乐礼在空军某部服役。在部队,他是数一数二的技术尖子,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受奖。
在姚乐莲的撮合下,沈定荣与姚乐礼一见倾心,于1959年元旦缔结百年之好。
1961年,沈定荣从汝南师范学校毕业后,随丈夫来到部队,在幼儿园当教师。3个孩子的降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姚乐礼极有家庭责任感,除了照顾好妻儿,还尽力帮助双方的家庭。每月工资一发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双方的父母寄钱,给4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妹妹寄去生活费。看着丈夫对亲人如此关爱,对家庭如此负责,沈定荣庆幸自己嫁了个心地善良的丈夫。
1986年,姚乐礼从副师级岗位上离休,回到老家河南驻马店。沈定荣退休后,夫妻俩更是形影不离。一起晨练,一起种花,一起买菜做饭。姚乐礼打门球,沈定荣帮他捡球;姚乐礼钓鱼,沈定荣为他扛鱼竿、做鱼食。那是他们最幸福的10年。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一场灾难却令他们猝不及防。
噩梦袭来
1996年3月6日下午,姚乐礼兴致勃勃地想打麻将,沈定荣便出门给老伴找“麻友”。出门前,她倒了杯水递给了老伴。谁知“啪”地一声,杯子掉在了地上,水洒了一地。她以为老伴没接好,又给他倒了一杯水,杯子却第二次掉到地上。姚乐礼说,不喝水了,我去看看几点了。说着,便打开抽屉去取手表,谁知他的手一拉,抽屉“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沈定荣刚想去收拾,却见丈夫一头扎到沙发里,挣扎着说:“我要起来,我要起来……”但就是起不来了。
经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诊断,姚乐礼得的是突发性大面积脑溢血。住院两天后,姚乐礼昏迷不醒。28天后,他出现了心衰、肾衰,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沈定荣看着昏迷不醒的老伴,看着为他准备好的寿衣,肝肠寸断。
在姚乐礼住院的日子里,沈定荣总是寸步不离,她为昏迷的老伴轻轻地按摩,她在老伴耳边喃喃细语,她告诉他,无论健康还是疾病,她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照顾他,直到永远。
1996年6月24日,这是沈定荣至今不能忘记的一天,那一天是老伴住院的第110天。她像往常一样在老伴床前守护。突然,她看到老伴的眼皮仿佛动了一下,她以为看错了,连忙喊老伴的名字,仔细观察他的表情。似乎是对妻子呼唤的回应,老伴的眼皮又动了一下。老伴有知觉了,沈定荣欣喜若狂。
姚乐礼出院了,经过这场大病,他失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四肢除右臂外,都无法动弹。医生告诉沈定荣,这种后遗症,护理是关键,如护理不当,病人可能很快死于并发症;即使精心护理,他最多也只能活5年。
几个孩子忙着各自的工作,不得不离开了。家在山东的大女儿和家住山西的小女儿临走前,怜惜母亲今后的艰难,对沈定荣说:“妈,现在爸爸成了这个样子,治也是治不好了,我们不在跟前,只是苦了您……”此时的沈定荣只有劝慰着女儿,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守着近乎植物人的老伴,她究竟能坚持多久。
时光流转,到2007年,11年过去了,姚乐礼活过了一个又一个5年,仍然顽强地活着。而沈定荣的每一个日子,就变成了对老伴点点滴滴、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岁月匆匆,他们已走过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
无微不至
11年前,出院后的姚乐礼虽然已能睁开眼睛,但他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喝水,不会大小便,照顾他比照顾一个初生的婴儿还要困难100倍。
吃饭、喝水是首要解决的大问题。姚乐礼不会主动咀嚼吞咽,只能吃糊状食物,沈定荣就把饭做得烂烂的,用匙子往他嘴里灌,等他嘴里的食物到了一定数量,才会无意识地咽下去。喂的饭要软硬适中,还要数量正好,少了,能量不够;多了,就会腹胀。姚乐礼患有多种疾病,每顿都要吃大把药,沈定荣就利用吃饭的时候,一勺饭加一粒药,耐心地喂下去。
尽管姚乐礼根本食不知其味,可沈定荣还是每天变着花样为他做饭,面条、米粥、饺子。为了让老伴多吃蔬菜,她就把各种蔬菜剁碎,放进饭里。喝水时,沈定荣用注射器来控制水流量,不敢有一丝马虎,因为她曾听说过好几个和老伴情况类似的病人,因为食物或水或药物呛入气管送了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沈定荣想出许多好办法,比如将丈夫吃的含片用纱布包住放入他口中,纱布上系一条线在外悬着,坠上一个重点儿的东西,这样,老伴就不会把药片吸入气管了。
“进”的问题解决了,“出”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姚乐礼不可能站起身排便,沈定荣就绞尽脑汁,设计出了“灌肠器”和“排胀器”。她还为老伴自制了一个“沙发马桶”——一个普通的单人沙发,拆下坐垫,将一个大小适中的汽车内胎放在上面,下面放一个便盆。扶老伴大便的时候,沈定荣需要帮助,她请了一个保姆。在保姆的帮助下,她把老伴架到沙发上,用被子塞满老伴沙发里的剩余空间,以便让他坐稳。等他方便完了,她再为他清洗下身。
排尿也不是个小问题。不少类似的病人都用的是尿不湿。尿不湿虽省事,但容易诱发褥疮。沈定荣经过实践,为老伴自制了一个“导尿器”——把一个细长的塑料瓶底部剪掉,在瓶口接上一根长长的止血带,再将导尿器用松紧带固定在丈夫下身,将止血带垂到床下的便盆里,这样姚乐礼的尿液就会稳妥地排出来。细心的她怕塑料瓶磨伤老伴,还特地用软布将瓶口和管子包了起来。
长期卧床的病人,最怕的就是各种并发症,而在所有并发症中,最凶险的就是褥疮。褥疮容易诱发败血症,可很快致人死亡。当初与姚乐礼一起住院的病人大都因为生褥疮引发败血症,陆陆续续过世了。沈定荣曾亲眼看到过别的病人背上生了鸡蛋大小的褥疮,恶臭难闻,惨不忍睹。她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在老伴身上。为了对付这个最大的敌人,沈定荣可谓绞尽脑汁。她的经验是要保持病人身体干燥,绝不能有一丝潮气。除了稳妥解决排便问题,保持床褥干燥以外,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也很重要。沈定荣每天都要用药物为老伴清洗下身,还要定期为他洗澡。室内温度要保持在十七八度,冬天有暖气,夏天天一热,她就打开空调,保证老伴身体不出汗。
创造奇迹
普普通通的沈定荣,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医生说姚乐礼只能再活5年,在沈定荣的精心照料下,他已经生活了整整11个年头。一个卧床11年的病人,却从没有生过一次褥疮,这简直是个奇迹!难怪连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的护士都跑来向沈定荣求教。
久病成医,沈定荣服侍着久病在床的老伴,也成了半个医生,几乎能对症下药了。哪天发现老伴脸上的表情不对,沈定荣就会测一下老伴的体温,摸一下先伴的小腹,看是不是发胀,判断一下是不是肺炎发作了,是不是前列腺肥大的毛病又在作祟。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多吃哪一种药,少吃哪一种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从2002年到2007年,姚乐礼已有整整5年没进过医院的大门了。连着几年没有住院,连一五九医院的医生都以为老姚不在了。见到沈定荣,他们会关切地问:“多长时间没见过你家老姚住院了,他身体还好吗?……”沈定荣总会开朗地笑出声来,大声回答说:“好,好啊!他活得好着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定荣的精心照顾下,姚乐礼的身体一天好似一天。他会看电视了,喜欢看打仗片;他认识钱了,给他他就抓住不放;拿出他的军功章,他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这一切,都让沈定荣欣喜不已。可姚乐礼能恢复意识、会开口说话吗?沈定荣期待着下一个奇迹。
只有沈定荣知道,11年来,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逢到老伴输液,她要整夜整夜地守在床前,以防意外;11年来,她没有出过一次远门,干休所组织老干部出门旅游,她一次也没去过;她最多出门一天,还得准备好了午饭,晚上,她必须回到老伴身边……
姚乐礼的头上,渐次长出了黑硬的头发,而比他小9岁的沈定荣,却已变得满头白发。但为了爱,吃苦受累她都不怕。她说:“我唯一想的就是,只要老伴一息尚存,我就要让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活着。我愿意照顾他,哪怕再有10年,20年……”
(责编:辛娅)
美丽往事
1939年,沈定荣出生在河南省正阳县。195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汝南师范学校。
沈定荣有个同学叫姚乐莲,两个人既是邻居,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姚乐莲的二哥姚乐礼在空军某部服役。在部队,他是数一数二的技术尖子,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受奖。
在姚乐莲的撮合下,沈定荣与姚乐礼一见倾心,于1959年元旦缔结百年之好。
1961年,沈定荣从汝南师范学校毕业后,随丈夫来到部队,在幼儿园当教师。3个孩子的降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姚乐礼极有家庭责任感,除了照顾好妻儿,还尽力帮助双方的家庭。每月工资一发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双方的父母寄钱,给4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妹妹寄去生活费。看着丈夫对亲人如此关爱,对家庭如此负责,沈定荣庆幸自己嫁了个心地善良的丈夫。
1986年,姚乐礼从副师级岗位上离休,回到老家河南驻马店。沈定荣退休后,夫妻俩更是形影不离。一起晨练,一起种花,一起买菜做饭。姚乐礼打门球,沈定荣帮他捡球;姚乐礼钓鱼,沈定荣为他扛鱼竿、做鱼食。那是他们最幸福的10年。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一场灾难却令他们猝不及防。
噩梦袭来
1996年3月6日下午,姚乐礼兴致勃勃地想打麻将,沈定荣便出门给老伴找“麻友”。出门前,她倒了杯水递给了老伴。谁知“啪”地一声,杯子掉在了地上,水洒了一地。她以为老伴没接好,又给他倒了一杯水,杯子却第二次掉到地上。姚乐礼说,不喝水了,我去看看几点了。说着,便打开抽屉去取手表,谁知他的手一拉,抽屉“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沈定荣刚想去收拾,却见丈夫一头扎到沙发里,挣扎着说:“我要起来,我要起来……”但就是起不来了。
经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诊断,姚乐礼得的是突发性大面积脑溢血。住院两天后,姚乐礼昏迷不醒。28天后,他出现了心衰、肾衰,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沈定荣看着昏迷不醒的老伴,看着为他准备好的寿衣,肝肠寸断。
在姚乐礼住院的日子里,沈定荣总是寸步不离,她为昏迷的老伴轻轻地按摩,她在老伴耳边喃喃细语,她告诉他,无论健康还是疾病,她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照顾他,直到永远。
1996年6月24日,这是沈定荣至今不能忘记的一天,那一天是老伴住院的第110天。她像往常一样在老伴床前守护。突然,她看到老伴的眼皮仿佛动了一下,她以为看错了,连忙喊老伴的名字,仔细观察他的表情。似乎是对妻子呼唤的回应,老伴的眼皮又动了一下。老伴有知觉了,沈定荣欣喜若狂。
姚乐礼出院了,经过这场大病,他失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四肢除右臂外,都无法动弹。医生告诉沈定荣,这种后遗症,护理是关键,如护理不当,病人可能很快死于并发症;即使精心护理,他最多也只能活5年。
几个孩子忙着各自的工作,不得不离开了。家在山东的大女儿和家住山西的小女儿临走前,怜惜母亲今后的艰难,对沈定荣说:“妈,现在爸爸成了这个样子,治也是治不好了,我们不在跟前,只是苦了您……”此时的沈定荣只有劝慰着女儿,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守着近乎植物人的老伴,她究竟能坚持多久。
时光流转,到2007年,11年过去了,姚乐礼活过了一个又一个5年,仍然顽强地活着。而沈定荣的每一个日子,就变成了对老伴点点滴滴、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岁月匆匆,他们已走过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
无微不至
11年前,出院后的姚乐礼虽然已能睁开眼睛,但他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喝水,不会大小便,照顾他比照顾一个初生的婴儿还要困难100倍。
吃饭、喝水是首要解决的大问题。姚乐礼不会主动咀嚼吞咽,只能吃糊状食物,沈定荣就把饭做得烂烂的,用匙子往他嘴里灌,等他嘴里的食物到了一定数量,才会无意识地咽下去。喂的饭要软硬适中,还要数量正好,少了,能量不够;多了,就会腹胀。姚乐礼患有多种疾病,每顿都要吃大把药,沈定荣就利用吃饭的时候,一勺饭加一粒药,耐心地喂下去。
尽管姚乐礼根本食不知其味,可沈定荣还是每天变着花样为他做饭,面条、米粥、饺子。为了让老伴多吃蔬菜,她就把各种蔬菜剁碎,放进饭里。喝水时,沈定荣用注射器来控制水流量,不敢有一丝马虎,因为她曾听说过好几个和老伴情况类似的病人,因为食物或水或药物呛入气管送了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沈定荣想出许多好办法,比如将丈夫吃的含片用纱布包住放入他口中,纱布上系一条线在外悬着,坠上一个重点儿的东西,这样,老伴就不会把药片吸入气管了。
“进”的问题解决了,“出”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姚乐礼不可能站起身排便,沈定荣就绞尽脑汁,设计出了“灌肠器”和“排胀器”。她还为老伴自制了一个“沙发马桶”——一个普通的单人沙发,拆下坐垫,将一个大小适中的汽车内胎放在上面,下面放一个便盆。扶老伴大便的时候,沈定荣需要帮助,她请了一个保姆。在保姆的帮助下,她把老伴架到沙发上,用被子塞满老伴沙发里的剩余空间,以便让他坐稳。等他方便完了,她再为他清洗下身。
排尿也不是个小问题。不少类似的病人都用的是尿不湿。尿不湿虽省事,但容易诱发褥疮。沈定荣经过实践,为老伴自制了一个“导尿器”——把一个细长的塑料瓶底部剪掉,在瓶口接上一根长长的止血带,再将导尿器用松紧带固定在丈夫下身,将止血带垂到床下的便盆里,这样姚乐礼的尿液就会稳妥地排出来。细心的她怕塑料瓶磨伤老伴,还特地用软布将瓶口和管子包了起来。
长期卧床的病人,最怕的就是各种并发症,而在所有并发症中,最凶险的就是褥疮。褥疮容易诱发败血症,可很快致人死亡。当初与姚乐礼一起住院的病人大都因为生褥疮引发败血症,陆陆续续过世了。沈定荣曾亲眼看到过别的病人背上生了鸡蛋大小的褥疮,恶臭难闻,惨不忍睹。她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在老伴身上。为了对付这个最大的敌人,沈定荣可谓绞尽脑汁。她的经验是要保持病人身体干燥,绝不能有一丝潮气。除了稳妥解决排便问题,保持床褥干燥以外,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也很重要。沈定荣每天都要用药物为老伴清洗下身,还要定期为他洗澡。室内温度要保持在十七八度,冬天有暖气,夏天天一热,她就打开空调,保证老伴身体不出汗。
创造奇迹
普普通通的沈定荣,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医生说姚乐礼只能再活5年,在沈定荣的精心照料下,他已经生活了整整11个年头。一个卧床11年的病人,却从没有生过一次褥疮,这简直是个奇迹!难怪连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的护士都跑来向沈定荣求教。
久病成医,沈定荣服侍着久病在床的老伴,也成了半个医生,几乎能对症下药了。哪天发现老伴脸上的表情不对,沈定荣就会测一下老伴的体温,摸一下先伴的小腹,看是不是发胀,判断一下是不是肺炎发作了,是不是前列腺肥大的毛病又在作祟。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多吃哪一种药,少吃哪一种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从2002年到2007年,姚乐礼已有整整5年没进过医院的大门了。连着几年没有住院,连一五九医院的医生都以为老姚不在了。见到沈定荣,他们会关切地问:“多长时间没见过你家老姚住院了,他身体还好吗?……”沈定荣总会开朗地笑出声来,大声回答说:“好,好啊!他活得好着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定荣的精心照顾下,姚乐礼的身体一天好似一天。他会看电视了,喜欢看打仗片;他认识钱了,给他他就抓住不放;拿出他的军功章,他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这一切,都让沈定荣欣喜不已。可姚乐礼能恢复意识、会开口说话吗?沈定荣期待着下一个奇迹。
只有沈定荣知道,11年来,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逢到老伴输液,她要整夜整夜地守在床前,以防意外;11年来,她没有出过一次远门,干休所组织老干部出门旅游,她一次也没去过;她最多出门一天,还得准备好了午饭,晚上,她必须回到老伴身边……
姚乐礼的头上,渐次长出了黑硬的头发,而比他小9岁的沈定荣,却已变得满头白发。但为了爱,吃苦受累她都不怕。她说:“我唯一想的就是,只要老伴一息尚存,我就要让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活着。我愿意照顾他,哪怕再有10年,20年……”
(责编:辛娅)